1.【赏析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词牌】 卜算子 〔题考〕 【词律】引毛氏云:“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又云:“按山谷词‘似扶着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又因秦观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之句,故【图谱】删[卜算子]而名[百尺楼];然[卜算子]之名,得知较早也. 〔作法〕 本调四十四字,前后两阕,均四句而两韵;通体,各句第一字均平仄不拘.第一二句句法,俱为上一下三,中加一衬字.第三句与[捣链子]第三句同.末句五字,仄仄平平仄,与上首[雨淋铃]末句同.后半阕依此类推. 【赏析】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轶事】 东坡赋词悼痴女 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谪居惠州,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他何以作此词,世人多不解,一时众说纷纭. 原来,惠州兵马督监温某有一女,颇有几分姿色,及笄后,犹不肯嫁人.东坡居惠州后,其女私心窃许,对人说:“此吾夫婿也.”其时,东坡并不知晓,但辄见有一女子徘徊于居处附近,有时猛一推窗,则见窗外匆匆离去的倩影;月下吟咏,似觉有人在旁.东坡始觉蹊跷,明察暗访,方知其女心思.遂多次好言劝慰,得其女首肯,为她择一佳婿.未几,东坡贬至琼州,此事亦不了了之.待东坡返回惠州时,其女业已亡故.东坡不胜怅然,为其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以寄托哀思. 张文潜曾题诗以志之,云: 空江月明鱼龙眠, 月中孤鸿影翩翩. 有人清吟立江边, 葛巾藜杖眼窥天. 夜冷月堕幽虫泣, 鸿影翘沙衣露湿. 仙人采诗作步虚, 玉皇饮之碧琳腴.。 2.赏析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这首词中的意象。缺月、疏桐、寒枝,幽人独往,孤鸿缥缈,寂寞沙洲。显然这首词中啊,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孤高自诩,蔑视流俗的心境。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这里苏轼通过写自己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营造出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漏”,漏断的“漏”是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也就是指深夜,也就是说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他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辉,像是挂在枝丫之间。 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的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他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啊。 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到的闲人不同,苏轼在这里铺垫的是幽人与孤鸿的出场,这是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同时还有那飘渺的孤鸿。当这两个意象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组重要的对应关系,让我们不由得联想到幽人那高冷的心境正与那飘渺若仙的孤鸿之影一般无二啊。 这两句既是实写景,又是通过人与孤鸿的对应,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不融于世,也写出了一种深刻的孤独,尤其是心理的孤独,是许多优秀的作品所要表达的终极关怀。 到了下阕苏轼更是把鸿与人放置于同一情境之中来写。“惊喜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一句“有恨无人省”,简直直白至极地写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啊。 人在孤独的时候总会茫然四顾,总要寻寻觅觅,但常常找到的最终不过是更多的孤独,不论是“有恨无人省”,还是“拔剑四顾心茫然”,其实都是对世间知音的极度渴望啊!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最后两句呢,继续写景写孤鸿,描写没有同伴的孤鸿只能在寒枝之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宿于寂寞荒凉的沙洲,独自度过寒冷无比的夜晚。 这里虽然只写了孤鸿,不再写幽人,当我们却仍能深深地感受到人的存在,感受到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诩,还有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在词中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写幽人与孤鸿惺惺相惜,在高超的艺术技巧之中蕴藏的是无比的深情。 扩展资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代: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原词最后一句到底是什么【轶事】 东坡赋词悼痴女 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谪居惠州,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他何以作此词,世人多不解,一时众说纷纭。 原来,惠州兵马督监温某有一女,颇有几分姿色,及笄后,犹不肯嫁人。东坡居惠州后,其女私心窃许,对人说:“此吾夫婿也。”其时,东坡并不知晓,但辄见有一女子徘徊于居处附近,有时猛一推窗,则见窗外匆匆离去的倩影;月下吟咏,似觉有人在旁。东坡始觉蹊跷,明察暗访,方知其女心思。遂多次好言劝慰,得其女首肯,为她择一佳婿。未几,东坡贬至琼州,此事亦不了了之。待东坡返回惠州时,其女业已亡故。东坡不胜怅然,为其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以寄托哀思。 张文潜曾题诗以志之,云: 空江月明鱼龙眠, 月中孤鸿影翩翩。 有人清吟立江边, 葛巾藜杖眼窥天。 夜冷月堕幽虫泣, 鸿影翘沙衣露湿。 仙人采诗作步虚, 玉皇饮之碧琳腴。 4.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的名句及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名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引用了百度百科词条中的赏析,见谅! 望采纳 5.赏析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6.赏析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这首词中的意象。 缺月、疏桐、寒枝,幽人独往,孤鸿缥缈,寂寞沙洲。显然这首词中啊,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孤高自诩,蔑视流俗的心境。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这里苏轼通过写自己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营造出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漏”,漏断的“漏”是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也就是指深夜,也就是说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他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辉,像是挂在枝丫之间。 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的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他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啊。 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到的闲人不同,苏轼在这里铺垫的是幽人与孤鸿的出场,这是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同时还有那飘渺的孤鸿。 当这两个意象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组重要的对应关系,让我们不由得联想到幽人那高冷的心境正与那飘渺若仙的孤鸿之影一般无二啊。 这两句既是实写景,又是通过人与孤鸿的对应,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不融于世,也写出了一种深刻的孤独,尤其是心理的孤独,是许多优秀的作品所要表达的终极关怀。 到了下阕苏轼更是把鸿与人放置于同一情境之中来写。“惊喜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一句“有恨无人省”,简直直白至极地写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啊。 人在孤独的时候总会茫然四顾,总要寻寻觅觅,但常常找到的最终不过是更多的孤独,不论是“有恨无人省”,还是“拔剑四顾心茫然”,其实都是对世间知音的极度渴望啊!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最后两句呢,继续写景写孤鸿,描写没有同伴的孤鸿只能在寒枝之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宿于寂寞荒凉的沙洲,独自度过寒冷无比的夜晚。 这里虽然只写了孤鸿,不再写幽人,当我们却仍能深深地感受到人的存在,感受到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诩,还有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在词中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写幽人与孤鸿惺惺相惜,在高超的艺术技巧之中蕴藏的是无比的深情。 扩展资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代: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