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有关于“孝心”的名言或诗句父母惟其疾之忧。 ——孟武伯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 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三复蓼莪思二亲,亲恩天地无比伦。 生我鞠我长育我,出入腹我何艰辛。 为人这子欲报德,吴天于我心罔极。 顺承犹恐莫酬恩,况敢忘恩为悖逆。 此邦由来多孝义,县西元有曾参里。 后来因避大贤名,却易里名为养志。 乃知里有孝顺人,至今名号犹芳芬。 人心天理不相远,前贤孝行胡不遵。 习俗薄恶良可叹,枭獍之徒肆其悍。 不念父母劬劳恩,悖德悖礼如习惯。 在汝当为反哺乌,汝乃叱之若狗奴。 在汝当为羊跽乳,汝乃詈之如赫鼠。 此事虽云未必然,我乃闻之毛发寒。 一朝引咎深自责,由我教化有未格。 思昔曾为贵乡令,见人母子偶相竞。 令因涕出受孝经,母子翻然起新敬。 余今告汝以因缘,汝宜悉把旧恶悛。 从前果报言难尽,孝顺之中自有天。 五刑不孝最为大,汝宜猛省听予诲。 官法昭昭在眼前,轻则编置重则配。 假如幸免遭官刑,必有天刑及汝身。 六丁霹历飞雷霆,此时无路可自新。 2.关于孝敬的名言诗句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3.关于孝心的名言有哪些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2、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5、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出自《劝报亲恩篇》。 7、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出自《劝报亲恩篇》。 8、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出自《劝报亲恩篇》。 9、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出自《劝报亲恩篇》。 10、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11、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出自《名贤集》。 12、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出自《三国志·魏书》。 13、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5、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16、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7、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出自(明)《增广贤文》。 18、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出自(清)《增广贤文》 19、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0、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1、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23、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出自《家语·弟子行》。 2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5、首孝弟,次谨信。——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6、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出自《大学》 27、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出自《孝经》。 28、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29、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增广贤文》。 30、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出自《动报亲恩篇》。 31、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出自《四言》。 32、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出自(春秋)《礼记》。 4.关于孝心的名言子孝父心宽。 〖宋〗陈元靓 大孝终身慕父母。〖战国〗孟轲 永言孝思,思孝惟则。 《孟子》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宋〗李纲 诗书立业,孝悌做人。 〖清〗王永彬 重情轻物,厚养薄葬。字严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 〖清〗王永彬 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劝孝歌》 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劝孝歌》 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 《劝孝歌》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增广贤文》 深恩未报惭为子,浅薄不消羞作人。《格言集锦》 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宋〗何铸 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 《格言集锦》 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 《劝孝歌》 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劝孝歌》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 《劝孝歌》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二十四孝·为母埋儿》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春秋〗孔丘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孝经》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经》 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对联集锦》 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严 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5.关于孝心的名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没有比巴格达城更美丽,没有比母亲更可信赖(伊拉克) ●人们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来自母亲,来自家乡,来自天堂----(威·布朗) ●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只生不养的母亲不是真正的母亲(约·谢得) ●人最终总要离开母亲(贺拉斯) ●没有母亲,何谓家庭?(艾·霍桑)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克雷) ●儿行千里母担忧 ●河里孩子岸上娘 ●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哭一场 ●娘想儿,长如江;儿想娘,扁担长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 ●打在儿身,疼在娘心 ●慈母泪,有化学分析不了的高贵而深沉的爱存在其中(英国) ●宁死做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 ●母亲的击打决不会使孩子残废(犹太人) ●走遍天下娘好,吃遍天下盐好 ●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英国) ●父母的爱,为诸德之基(英国) ●母爱最高尚(德国) ●母爱之爱,春天常在(法国) ●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沃·蒙塔古) ●孩子是母亲的生命之锚(萦福克勒斯) ●甜不过蜂蜜,亲不过母女 ●女是娘的罗裙带 ●娘挂闺女,记在心里,闺女挂娘,急断肝肠 ●十朵菊花九朵黄,十个女儿九个像娘 ●苗好米好,娘好女好 ●有其母,必有其女(英国) ●要想赢得女儿的欢心,必须先从她母亲着手(英国) ●母勤女懒(日本) ●喧骚之母,必养成懒惰的子女(拉丁美洲) ●母亲的心灵是子女的课堂(比彻) ●父亲是大自然规定的银行家(欧洲) ●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华兹华斯)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英国) ●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们的主要缺点(伯·罗索) ●在所有的青年人眼里,父亲是多么严厉的法官啊!(忒壬斯) ●没有几个父亲对子女是关心备至的,至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金钱更加关心(切斯特菲尔德) ●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米南德) ●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福尔克斯) ●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欧洲) ●对做父亲的人来说,失去父亲不一定就是不幸;对做儿子的人来说,没有儿子也不一定就是痛苦(切斯特菲尔德) ●一个父亲能管好一百个儿子,而一百个儿子却难管一个父亲----(欧洲) ●每一代人总是反抗自己的父辈,却和祖父交上了朋友----(芒福德) ●父亲的名声有时无助于儿子,却反而会淹没他:他们彼此站得太近,阴影扼杀了成长(本·琼森) ●只要父亲在世,你总是年轻 ●父子无隔宿之仇 ●雏凤清于老凤声 ●弯竹子生直笋子 ●养儿强于父 ●有其父必有其子 ●爷娘惜儿女,好比长江水 ●茄子花朵朵结果实,父母话句句是真话(日本)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父母的心在儿女,儿女的心在外头 ●有狠心的儿女,没有狠心的爹娘 ●千枝连根,十指连心 ●十个指头个个痛 ●手板是肉,手背是筋,两面一样疼 ●手心手背都是肉 ●我们为孩子的美丽和幸福感到极大的欢乐,这欢乐使我们的心灵博大到躯壳难以容纳的程度(爱默生) ●子女是父母的至宝(英国) ●父母天地心,大小无厚薄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 ●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不记当初娘养我,但看今朝自养儿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父亲健在的时候,不知有父亲的可贵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苏联)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 6.孝敬父母的诗句、格言或谚语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3、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4、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5、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6、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7、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1、长幼有序。——孟子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14、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15、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7.关于孝顺的名言,格言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 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出自《劝报亲恩篇》。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出自(明)《增广贤文》。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 出自《大学》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出自《家语·弟子行》。 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出自(明)《增广贤文》。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 出自《四言》。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8.孝敬父母长辈的诗句和名言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hndzdcsmh 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诗句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2、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3、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4、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5、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6、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7、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9、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1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11、长幼有序。——孟子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1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14、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15、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16、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17、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18、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19、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20、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