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卖炭翁有关诗句

1.《卖炭翁》的诗句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验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简析:

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一共五十首。这一组诗,绝大部分是唐宪宗元和四年(809)他担任左拾遗时作的。《卖炭翁》是这组诗当中的一首。它通过一个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唐代“宫市”的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所谓“宫市”,就是官吏强买人民的货物。

《卖炭翁》是通过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来揭露社会现实的。它和《轻肥》、《买花》两诗以一批权责为描写题材的稍有不同。作者对这老翁的刻画,先写他的外貌,次写他的思想活动,再次就写他赶车的行动及其不幸的遭遇。不管是对外貌的描写,心理的刻画,或是环境的渲染,都颇见功夫。比如,“满面”二句,仅仅十四个字就把卖炭老翁的外貌特征勾画出来了,既体现了烧炭劳动的特点,又体现了人物的年龄、体质。“夜来”二句,写出了北方天寒地冻的景象,也体现了冰天雪地的赶车之苦。特别是对心理矛盾的刻画,更有其独到之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种不愿而又不能不愿的心理矛盾有力地反衬出卖炭翁生活的极端困苦。借助于这一矛盾来揭露封建社会生活本质,既深刻,又显得新鲜动人,不落旧套。至于诗的结尾,也有别于其他诗篇,作者没有在诗末发议论,而是在叙述事实中结束,让事实本身来说话,这就显得更含蓄,更发人深思。

2.卖炭翁诗词欣赏

卖炭翁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卖炭翁主旨诗句

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4.《卖炭翁》刘禹锡 诗句

更多图片(6张)《卖炭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

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概述诗意画来源)作品名称:《卖炭翁》创作年代:中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律诗作者:白居易题材:讽喻诗分享作品原文《卖炭翁》诗意画集图册 5张卖炭翁⑴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⑵。满面尘灰烟火色⑶,两鬓苍苍十指黑⑷。

卖炭得钱何所营⑸?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⑹,心忧炭贱愿天寒⑺。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⑻。牛困人饥日已高⑼,市南门外泥中歇⑽。

翩翩两骑来是谁⑾?黄衣使者白衫儿⑿。手把文书口称敕⒀,回车叱牛牵向北⒁。

一车炭,千余斤⒂,宫使驱将惜不得⒃。半匹红绡一丈绫⒄,系向牛头充炭直⒅。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⑵伐:砍伐。

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⑸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⒁回:调转。

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⒃驱:赶着走。

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

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

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⒅系(jì):绑扎。

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白话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创作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〇《张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

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

但。

5.卖炭翁中哪句句子表达全诗的主旨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诗歌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描写,叙述了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白居易借诗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此诗揭露唐朝的“宫市”(就是皇宫派太监在市场上采购货物)实质上是掠夺资财的一种方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卖炭翁每日在终南山砍柴烧炭.他两鬓白发苍苍,满面灰尘,脸上和手上黑黝黝的.卖炭得钱去干什么?为了吃饭和穿衣.可怜他身上穿着单衣,而担心炭的卖价太低却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夜晚下了一场大雪,城外积雪一尺多厚,清晨他驾着炭车在结冰的道路上行进.太阳升得老高,牛疲倦了,人也饿了,在集市南门外歇息.两匹马飞快地跑 来,来的是谁?原来是宫中的太监和他们手下的爪牙.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皇帝有命令,回转车头,吆喝着将牛向北边牵赶.一车炭有一千多斤重,宫廷的使者驱走毫不吝惜.用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系在牛的头上作为一车炭的价钱.。

6.卖炭翁诗词欣赏

卖炭翁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