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居易在王屋山的诗《天坛峰下赠杜录事》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年颜气力渐衰残,王屋中峰欲上难。 顶上将探小有洞,喉中须咽大还丹。 [小有洞在天坛顶上。时杜方炼伏火砂次。] 河车九转宜精炼,火候三年在好看。 他日药成分一粒,与君先去扫天坛。 济源上枉舒员外两篇因酬六韵 歇手不判案,举头仍见山。 虽来鞍马上,不离诗酒间。 济源三临泛,王屋一登攀。 犹嫌百里近,祇得十日闲。 明朝却归府,尘事如循环。 犹听瑶华曲,稍开风土颜。 2. 白居易在王屋山的诗提起秋天,人们总是容易感到寂寥、感伤或怀念~于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便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怀念起王屋山那漫山的红叶美景,以及在王屋山修道的好友杜录事。 红叶到达王屋山的白居易看到王屋山上漫山遍野的深秋红叶,如火般燃烧,如花般绽放。情不自禁吟诗而出: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于是,白居易便邀请在王屋山修道的杜录事一同欣赏王屋山的红叶美景。作诗一行接一行的树,像排列有序的深红色帷帐;零乱飘落的树叶,像剪碎飘落的红色头巾。 于是,一首和杜录事一起看红叶的诗便应景而出~《和杜录事题红叶》唐代:白居易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以上供参考。 3. 搜描写王屋山的诗词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年代:唐朝\代】 【诗文】: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 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 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 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 朅来游嵩峰,羽客何双双。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鬼谷上窈窕,龙潭下奔潈。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 逸兴满吴云,飘摇浙江汜。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遥闻会稽美,且度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 灵溪咨沿越,华顶殊超忽。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 忽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兀。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喷壁洒素雪,空濛生昼寒。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 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 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濑。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 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 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 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五月造我语,知非儓拟人。 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徒干五诸侯,不致百金产。 吾友扬子云,弦歌播清芬。虽为江宁宰,好与山公群。 乘兴但一行,且知我爱君。君来几何时,仙台应有期。 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至今天坛人,当笑尔归迟。 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注释】: 原序: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美其爱文好古。浪迹方外。因述其行而赠是诗。 4. 关于天坛的四句古诗有哪些1、《天坛》——宋代 陈洵直 峰顶侵云法象寒,远游虚唱肃天官。 松吟泉漱人仙去,犹想箫声落旧坛。 2、《游天坛杂诗》——金代 元好问 湍声汹汹落悬崖,见说蛟龙擘石开。 安得天瓢一翻倒,蹑云平下看风雷。 3、《天坛归》——唐代 元稹 为结区中累,因辞洞里花。 还来旧城郭,烟火万人家。 4、《天坛上境》——唐代 元稹 野人性僻穷深僻,芸署官闲不似官。 万里洞中朝玉帝, 九光霞外宿天坛。洪涟浩渺东溟曙,白日低回上境寒。 因为南昌检仙籍,马君家世奉还丹。 1、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3、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 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4、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 “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 两坛之间以丹陛桥相连。 5、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 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 5. 王屋山天坛峰顶的导游词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也是愚公的故乡,愚公挖山的故事因《列子》的记载和**在《愚公移山》中的引用而家喻户晓。 王屋山主峰海拔1715.7米,主峰之巅有石坛,据说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也”。故又称天坛山。 魏华存《清虚真人王君传》称其师王褒(字子登)得道后,被封为“太素清虚真人,领小有天王、三元四司、右保上公,治王屋山洞天之中”。故王屋山又称小有清虚之天,被列为十大洞天之首。 杜光庭《天坛王屋山圣迹记》云:“元始天王曰: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总首也。”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十大洞天》曰:“第一王屋山洞,周回万里,号曰小有清虚之天,在洛阳河阳两界,去王屋县六十里,属西城王君(王褒)治之。” 道教何时传入王屋山,已难稽考。南北朝以前,仅见若干道士居此山服丹成仙的传说,《真诰》卷五云:“毛伯道、刘道恭、谢稚坚、张兆期,皆后汉时人也。 学道在王屋山中,积四十余年,共合神丹。毛伯道先服之而死,道恭服之又死,谢稚坚、张兆期见之如此,不敢服之,并捐山而归。 去后,见伯道、道恭在山上。二人悲愕,遂就请道,与之茯苓持行方,服之皆数百岁。” 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一大批道士居此修道。开元十二年(724)。 司马承祯奉召入京师,旋命于王屋山置阳台观以居之,曾于此处著《修真秘旨》十二篇行于世。至开元二十三年卒,享年八十九,葬于王屋山西北之松台。 王屋山在唐代还建有大批宫观。主要者有:上方院,传说轩辕黄帝曾于此处访寻四山,故原称上访院。 司马承祯初来王屋时,居紫霄峰,唐睿宗诏其居此,遂改名上方院。金末重修。 奉仙观,在济源县城西北,唐垂拱二年(686)创建。白云道院,为纪念司马承祯(号白云子)而建,始建于唐,至明尚存。 AH灵都观,唐玄宗于天宝二年(743)为玉真公主(睿宗之女) 所建,御书灵都观额。金明昌三年(1192)升观为宫,蒙古海迷失后二年(1250),加灵都万寿宫。 AI清虚观,创于唐,后升观为宫,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至大德五年(1301)间重修。此外,还有青罗仙人观,三清殿,山神庙,太山庙等,盖皆建于隋唐。 宋代,王屋山道教续有发展,除原有宫观外,宋代又新建紫微宫。据雍正《河南通志》卷五十载,紫微宫在济源县西北一百里王屋山下,宋绍圣(1094~1097)初创建,元大德(1297~1307)间重修,明天顺元年(1457)再修。 LB金元是王屋山道教又一兴盛期。先后有大批全真道士居此修道。 王志佑,号栖神子。少业儒,长慕玄理。 金正大四年(1227)至王屋山。时阳台观已遭贞佑二年(1214)兵火,尽为废墟,邑令请其主持重建。 经十二年,工成而卒,年八十八。 金元时期,对王屋山原有宫观进行重修,又增建有若干宫观。 金正大四年(1227)至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道士王志佑重建阳台观,工成改观为宫,称阳台宫。LH金泰和、崇庆(1201~1212)间,又于阳台宫之左,新建通仙观。 元好问《通仙观记》曰:“通仙观者,初为泰和道院,郝志朴实居之。崇庆癸酉(1213),以恩例得今名。 始大为崇建,堂宇廊庑,斋厨库厩,以次而具。”LI蒙古太宗十三年(1241)宋德方去王屋山,见许多宫观残坏,乃选派弟子住此山,相继重修了天坛、三清殿、上方紫微宫,其再传弟子陈志忠又在其后重修了清虚宫。 明清时期,住山道士不见记载。此后,经历道教衰落期,大部宫观废圮。 至今仅存阳台宫、奉仙观若干建筑。阳台 宫内有玉皇阁、三清殿等。 奉仙观内有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等。 千百年来,王屋山不仅是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之地,它还以其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陶冶情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皆游览于此,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和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诗仙李白有“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大诗人白居易也盛赞“济源山水好”。 王屋山又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65平方公里,分7个景区,125个景点。 主峰天坛山海拔1715米,是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设坛祭天之所,世称“太行之脊”,“擎天地柱”。 阳台宫王屋山阳台宫在王屋山脚下愚公村的西侧,是王屋山旅游线路的起点。现存的建筑是自南而北,依山就势,由低到高,错落有致。 阳台宫现存的主体建筑三清殿和玉皇阁为明正德年间重修。最为游人瞩目的是三重檐阁式建筑玉皇阁,凌空欲飞的飘逸之势,令人们叹为观止。 主体建筑上的几十对石刻柱子,使这座宗教圣地成为石刻艺术的殿堂;柱子上刻有翻滚的云龙、朝风的百鸟、闹梅的喜鹊、牧羊的苏武;过海的八仙、战蚩尤的黄帝等,无一不初期如生,呼之欲出。阳台宫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其中的一株七叶菩提树,树围近3米,高14米,传为唐代所留。 千年银杏树也叫白果树,为我国五大银杏树之一,有“中国植物活化石”之美称。它为西汉时期所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