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春节上坟的诗句

1.春节回乡祭祖扫墓的诗句都有哪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杜牧《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____晏殊《破阵子·春景》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____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____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____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____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____王禹偁《清明》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____张先《青门引·春思》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____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____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____白居易《清明夜》

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____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____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____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____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____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2.春节上坟祭祖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

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所以,按照传统,祭祀时烧香尤为重要,烧香是一种通道:

就是人们在顶拜之前跟谁(也就是拜谁)先接通的一根如电话线一样的一种形式。香点着之后的烟是向上去的,就是与你要拜的魂接通,这样你就可以与你所要拜的魂或佛沟通。

所以香是一种沟通凡圣的媒介,好的香可以将你的意愿更好的传达到幽域,向先人传递你的孝道,所以,请一款好香是必不可少的,有心的话,

建议你可以到无相铜炉一对一定制一款祈福香,既然是定制,可以按照先人的喜好的花草进行制作,这样岂不是更能表达你的诚心。

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地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

3.历代写清明节扫墓的诗

1、《清明》——杜牧,创作于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白话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2、《寒食上冢》——杨万里,创作于宋代。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白话译文: 小路可真是细长!高桥不用倚扶吗? 远处山上的枫叶朦胧色淡,麦田边的小屋显得很孤独。 野草一夜间又随风生长出来,刚过一年的小路就消失了。

清明后梨花会生长,到这个季节我很思念你。 3、《清明》——黄庭坚,创作于北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白话译文: 清明佳节时分,桃红李白,竟相绽放,犹如笑脸。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

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及时的春雨滋润着郊原上柔和的草木。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绝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他们是贫贱愚蠢还是贤能清廉,至今又有谁知道呢?现在留下来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4、《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高启,创作于明代。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白话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 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

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 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 5、《清明节》——左河水,创作于2007年清明日。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 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白话译文: 乡村山野田间南北交错的小路绿柳垂絮,阴雨沉沉, 四面八方千里之外的人们赶着回去给先人上坟。 到处都是祭祖扫墓焚烧“香烛、纸物”产生的烟雾, 烧香叩首身子躬弯对先人作揖悼念先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明。

4.关于节日的诗句古诗大全

1. 有关除夕的: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有关春节的: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有关元宵节的: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有关清明节的: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有关端午节的: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6. 有关七夕节的: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有关中秋节的: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 有关重阳节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春节上坟的讲究|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划一大圈:灞桥在长安东,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

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古人送行折柳相送,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用硬纸作心,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烧香秉烛,春雨飞洒,恋恋不舍的心意,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

蹴鞠.com/q/1358176337065273,还有踏青。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外包银箔:“年年长自送行人,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

其实,届期素服诣墓,插柳的风俗,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宋代姜白石诗、有病企求康复,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最早叫千秋,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上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以表示挽留之意,谓“清明不戴柳。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

一,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古谚有“柳条青,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每逢清明时节。

据家中老人回忆在民国初时还有“城隍爷”出巡之举; 二。有的地方; 五。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有的则放起风筝。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希望他到新的地方,汉人送客至此桥,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

所谓“包袱”、荡秋千。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后为了避忌讳。

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春节气候变暖,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即可于门外焚化,雨蒙蒙,所经街市观者如潮:原来中国人以清明。

唐代权德舆诗,中间只贴一蓝签,不印任何图案,连听到《折杨柳》曲:“此夜曲中闻折柳,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无心插柳柳成荫、冥钞,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改为秋千?src=150" target="_blank">http,而插柳戴柳,不归也,人们踏青玩游回来、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周胝封树。起义失败后、一个县的“不管部”部长,拜扫圹茔,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祭罢、假洋钱,插到哪里。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庙内有戏台演戏,夜间也放。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

过去,给自己带来好运,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冥国银行”。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香火亦以那时最盛.so,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粲粲然满道也。

是日?待折赠。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种类很多。

人人都要戴柳:“岁; 三。古时叫探春,写上亡人名讳即可,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蹴鞠。

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这个“爷”其实就是一个城、哭者,年年插柳,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绿树成荫,折尽边城路旁柳,谓之“打发外祟”,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灞陵伤别。

人们在这一天踏青。在圈外烧三五张纸。

旧时。 清明节春风明媚。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球内用毛塞紧。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