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潇湘" 一词在古诗词中作何解释潇湘有三解:一是单指湘江,古称湘水,潇有形容水深而清的意思,。郦道元《水经注 湘水》中有“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湘者,水清深也”之句,所以古人把潇湘作为湘江的别称。二是潇水和湘水的合称,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之句。因潇、湘二水均在湖南境内,也泛指湖南地区。三是古镇名,五代时置,在今湖南永州市西北,因当时潇湘二水合流处而得名,亦称潇湘关或湘关口。 一般古诗词中的潇湘,今人都解释成为潇水和湘水。个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潇湘”应是第一个解释,即湘水的别称。因为湘水流域自古为荒僻之地,又是娥皇、女英哭舜而投水自尽的地方,所以潇湘应是相思、伤心之地,又有情已成空,无可奈何的意思,正合诗人寄情。也有解释成潇水和湘水的。 “潇湘残梦冷诗台”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其中“潇湘”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 2.潇湘在古典诗词的意象是什么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主流文学。词在南北宋作为主流文学方式,引领文学大潮。加之北宋以后的长期动荡,大量的词客使词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可谓无所不可入词。自宋以后,词势渐微。词于清中叶,又有复苏之势,奈何总不能拔地而起,只是余音震荡至民国而已。但,港台和海外的华人文化,似乎没受**的污染,加之其国文一脉仍以古文为基石,所以海外为词者,较大陆为多,也较正统。基于以上原因,诗必言唐,词必言宋。诚然,词之于宋,确是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但近人、今人亦不乏佳作,只是不得已而隐于宋词华光的背后罢了。 我不喜背词,只是喜欢随意记得震人的句子。如清某家于某词牌中的一句:隔岸林风遵大路,横穿永巷过桥来。轻快直白,不加雕饰,居然把风写得有形有色,如活物一般。我也不喜评词。历朝历代的词人,已被评论家们评的熟了。今人的作品,虽有好的,但各方面都能让人击节而叹者,也如晨星之寥。但,潇湘《汉宫春-白梅》一词,却让我不由得一惊。于是,便生出不评不快的感觉。只是没征得潇湘首肯,提笔就评,略显唐突。此评如有冒犯,尚望原宥。南浦敬白 3.潇湘一词在古诗词中的含义是什么传说,尧有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舜为妻。 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脱险。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为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 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二妃也死于江湘之间。 故后世以潇湘指斑竹,泛指竹。《红楼梦》 三十七回探春开黛玉玩笑时说:“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因此黛玉又叫潇湘妃子,也因其擅长诗词,故潇湘一词在古诗词中暗指林黛玉或者是像黛玉一样有才情而多愁善感的女性。 4.有关“潇湘”的诗句1.《潇湘神》诗人: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2.《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诗人: 尤袤 朝代: 宋代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3.《次韵陈侍郎李察院潇湘八景图·潇湘夜雨》诗人: 喻良能 朝代: 宋代 平生云梦泽南州,秋思春情浩莫收。更听潇湘夜深雨,孤篷点滴替人愁。 4.《题自画潇湘夜雨图》诗人: 胡铨 朝代: 宋代 一片潇湘落笔端,骚人千古带愁看。不堪秋著枫林港,雨阔烟深夜钓寒。 5.《潇湘神 零陵作》诗人: 屈大均 朝代: 清代 潇水长,湘水长,三湘最苦是潇湘。无限泪痕斑竹上,幽兰更作二妃香。 6.《潇湘寺》诗人: 赵希迈 朝代: 宋代 古刹枕潇湘,闲吟步墅廊。藓封岩石老,松落井泉香。采蜜蜂归晚,赴斋雀亦忙。主僧同里社,十岁已离乡。 7.《题米元晖潇湘图》诗人: 钱端礼 朝代: 宋代 画手自高前辈,云山已属吾曹。若会潇湘物色,便当醉读离骚。 8.《潇湘八景·平沙雁落》诗人: 宋宁宗 朝代: 宋代 漂泊楚天长,同群兄弟行。朔风离塞漠,落日下潇湘。古碛多葭菼,平田足稻粱。飞鸣眇空际,布武作文章。 9.《潇湘晚景图》诗人: 谭嗣同 朝代: 清代 袅袅箫声袅袅风,潇湘水绿楚天空。向人指点山深处,家在兰烟竹雨中。我所思兮隔野烟,画中情绪最凄然。悬知一叶扁舟上,凉月满湖秋梦圆。 10.《杂曲歌辞·潇湘神二曲》诗人: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5.有关潇湘的诗句《浪淘沙》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暗迎神三两声。 《杂诗》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植 南国有佳人, 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 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 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 荣耀难久恃。 《雨》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山雨不作泥,江云薄为雾。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 明灭洲景微,隐见岩姿露。拘闷出门游,旷绝经目趣。 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屦。岂无平肩舆,莫辨望乡路。 兵戈浩未息,蛇虺反相顾。悠悠边月破,郁郁流年度。 针灸阻朋曹,糠籺对童孺。一命须屈色,新知渐成故。 穷荒益自卑,飘泊欲谁诉。尪羸愁应接,俄顷恐违迕。 浮俗何万端,幽人有独步。庞公竟独往,尚子终罕遇。 宿留洞庭秋,天寒潇湘素。杖策可入舟,送此齿发暮。 6.潇湘一词在古诗词中的含义是什么“潇湘”一词始于汉代。 《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 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 自宋以来,人们多以“三湘”代指湖南。为何称为“三湘”?说法甚多。一说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总名三湘。一说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近代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合称,后泛指湖南全省。 潇湘有三解:一是单指湘江,古称湘水,潇有形容水深而清的意思,。郦道元《水经注湘水》中有“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湘者,水清深也”之句,所以古人把潇湘作为湘江的别称。二是潇水和湘水的合称,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之句。因潇、湘二水均在湖南境内,也泛指湖南地区。三是古镇名,五代时置,在今湖南永州市西北,因当时潇湘二水合流处而得名,亦称潇湘关或湘关口。 一般古诗词中的潇湘,今人都解释成为潇水和湘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