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位诗歌高人 给我推荐一些学习资料 我平时也写一点 但是格律老是掌梦若秋水 秋思 时光依旧 流转亘古的芳华 岁月悠悠 跌入灭顶的狂流 尘世间的紫陌红尘 梦境中的迷离飘渺 相遇时的姹紫嫣红 离别后的怅然若空 点点滴滴的心绪 恍若隔世的苍凉 刹那的流离繁华 无息的冰释黯然 镜花水月下的庭阁 一袭白衣螓首伏坐 月下,轻吟浅唱 指尖,七弦凝伤 耐冰轮倾洒的姣辉 任寒风撩落的青丝 染了一抹凄婉 碎了一地芬芳 月如流水 也如她 澄澈的目光 清而凄冷 静而不伤 月夜下 琴声渺茫 是谁伏坐 秋水岸旁 低声吟唱 诉说千古的哀徨 又是谁 在风雪中 依旧为你 默默守望 泪滴而下 牵出一往的琴殇 假如秋水可以忘穿 我愿在秋水岸旁 守望千年 过尽千帆 只是因为 你说过,你会回来 我,等你…… 那天上课无聊我自己编的 2.诗词,清平乐格律据《白香词谱》 清平乐·晚春 黄庭坚 (⊙可平可仄 ●仄 ○平 ▲押仄韵 △押平韵) 春归何处, ○○⊙▲ 寂寞无行路。 ⊙●○○▲ 若有人知春去处, ⊙●⊙○○⊙▲ 唤取归来同住。 ⊙●⊙○⊙▲ 春无踪迹谁知, (换平韵) ⊙○⊙●○△ 除非问取黄鹂。 ⊙○⊙●○△ 百啭无人能解, ⊙●⊙○⊙● 因风飞过蔷薇。 ⊙○⊙●○△ 3.什么是诗词格律的散曲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 曲相对而言的。散曲的产生与词产生的情形十分相似,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金元时在北方起源, 故又称北曲,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 的带过曲等主要形式。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小 令、中调和长调。 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在语言方面,既有一 定格律,又有口语的自由灵活;在艺术表现方 面,更多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衬 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 的说法。 4.诗词格律十讲 王力第一讲诗韵和平仄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 古人所谓“吟”,跟今天所谓朗诵差不多。因此,诗和声律就发生极其密切的关系。 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而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第一是韵,第二是平仄。其中尤以平仄的规则最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规则就没有诗词格律。 现在先请大家读几首唐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思 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 李益嫁得瞿唐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是三首五言绝句。在这些诗里,逢双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韵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 例如《登鹳雀楼》,“流”字读liú,“楼”读lóu,都是收音于ou的;《相思》,“枝”字读zhī,思字读sī,都是收音于i的。这就显得非常和谐了。 有时候,依照现代普通话的语音去读并不和谐,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语音有了发展。例如《江南曲》,“期”字读qí,“儿”字读ér,很不和谐,但是如果依照上海话的白话音来读“儿”字,就十分和谐了,因为上海白话“儿”字念ní,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的古音。 至于讲到平仄规则,就必须先说明什么是平仄。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声以外,共余三声都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大约是比较长的音,而且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是比较短的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的对立。 诗人们利用这种对立来造成诗的节奏美。上面所引的三首五言绝句是依照同一个平仄格式写成的。 每首只有二十个字,其平仄格式如下:(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字外带圈表示可平可仄,字外带框的表示押韵,下同。)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普通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入声已经消失了,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平声好办,只要把阴平和阳平同等看就是了。入声归入上声、去声的也都好办,反正上、去两声也都是仄声。 唯有归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就非查字典不可(可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同音字典》)。大概平仄格式上标明仄声而普通话读平声的字,多半是古入声。 这三首诗中的入声字是“白”、“日”、“入”、“欲”、“目”、“一”、“国”、“发”、“撷”、“物”、“得”、“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发”、“撷”、“得”,它们在普通话里都变了平声,而它们所在的位置是规定要用仄声字的。 这三首诗是严格依照平仄格式写成的。一般地说,每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不拘平仄。 试看第一句第一个字,“白”、“嫁”是仄,而“红”是平,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第一个字,这里三首诗都是用了仄音,但是在其他唐诗中也有用平声的。唯独像“平平仄仄平”这样一个五言平仄句式(在这三首诗中是第二句),第一个字只能用平声,不能用仄声,否则叫做“犯孤平”。 这一讲所讲的是最基本的东西。讲的虽然是五言,但是可以类推到七言。 讲的虽然是绝句,但是可以类推到律诗。讲的虽然是诗,但是可以类推到词。 第二讲 五言绝句绝句都是四句。五言绝句可以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现在先谈律绝。律绝一般之用平声韵,而平仄格式则有四种。 第一讲所讲的平仄格式是第一种:(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这里有四种句式:第一种句式是平仄脚,第二种句式是仄平脚,第三种句式是仄仄脚,第四种句式是平平脚。这四种句式是所有变化的基础,四种五言绝句都是由这四种句式错综变化而成的。 第二种五言绝句只是把第一中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对调了一下:(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听筝 李端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第三种五言绝句基本上和第一种相同,只因首句用韵,所以首句改为平平脚:(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塞下曲 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行宫 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溪居 裴度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飞不到,时有水禽啼。 第四种五言绝句基本上和第二种相同,只因首句用韵,所以首句改为仄平脚:(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闺人赠远 王崖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在四种平韵五言律绝当中,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其次是第三种。其余两种都是少见的。 去了平韵律绝之外,还有一些仄韵律绝。现在只举一个例子: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忆旧游 顾况悠悠南国思,夜向江南泊。 楚客断肠时,月明枫子落。律绝只有四种句式,即使是仄韵的五言律绝,也不超出这个范围。 依照这四种句式写成的诗句叫做律句,凡不用或基本上不用律句的五言绝句可以称为“古绝”。古绝不拘平仄,在押韵方面即可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 例如: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拜新月 李端开帘见新。 5.求诗词平仄格律楼蝶恋花词牌格律 双调,上下片同调,押仄声韵。 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其规范格律如下: 正体,上下阕第四句尾三字可以用“仄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八声甘州 格律对照例词:【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霜风凄惨”,作“霜风凄紧”。诸领格字如“对”、“渐”、“叹”等并宜用去声。 仄中平仄仄仄平平,中中仄平平(韵)。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中仄中平中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仄平平、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行香子 格律对照例词:【北宋】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 一叶舟轻, 双桨鸿惊。 中平中、中仄平平(韵)。 水天清、影湛波平。 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仄中平中,中平仄,中平平(韵)。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中平中、中仄平平(韵)。 算当年、虚老严陵。 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仄中平中,中平仄,仄平平(韵)。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临江仙 正格 ⊙仄⊙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雨霖铃 * 平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韵)。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韵)。 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说明:,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阕各五仄韵,本调常用入声韵,且多用拗句。 满江红词牌格律 双调九十三字,前阕四仄韵,后句五仄韵,前阕五六句,后阕七八句要对仗。 后阕起始两个三字句也用对仗,此调例用入声韵脚。具体如下: 上阕: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下阕: (仄)(平)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注:括号表示可平可仄,加粗表示韵脚) 钗头凤诗词--定格 这一曲调,上下阕各叠用四个三言短句,四个四言偶句,一个三字叠句,而且每句都用仄声收脚,尽管全阕四换韵,但不使用平仄互换来取得和婉,却在上半阕以上换入,下半阕以去换入,这就构成整体的拗怒音节,显示一种情急调苦的姿态,是恰宜表达作者当时当地的苦痛心情的。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中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韵),〖仄(韵)〗,〖仄(韵)〗。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中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韵),〖仄(韵)〗,〖仄(韵)〗。 (按:此即宋词《撷芳词》变体,陆游、唐琬之词皆在正体中凡用三叠字。 余平仄悉参同。) 如梦令 词牌格律 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 平仄,平仄(叠句),中仄中平平仄。 6.武则天诗词全集「唐享昊天乐。第一」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 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唐享昊天乐。第二」 瞻紫极,望玄穹。翘至恳,罄深衷。 听虽远,诚必通。垂厚泽,降云宫。 「唐享昊天乐。第三」武则天 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闓阳晨披紫阙, 太一晓降黄庭。圜坛敢申昭报,方璧冀展虔情。 丹襟式敷衷恳,玄鉴庶察微诚。 「唐享昊天乐。第四」武则天 巍巍睿业广,赫赫圣基隆。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 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微诚讵幽感,景命忽昭融。 有怀惭紫极,无以谢玄穹。 7.诗词中什么是花间派和格律派词派:1,花间相比之下,花间词派更注重文字的精美浮华,渲染的情景力求旖旎绚烂.但是在内容方面,往往多写闺阁之事,不够有意境和气魄.格律词派源于花间词派,但是格律词派更加注重文字的格律声律,钻研文词之间的用法和技巧,追求文字的工整自然,摒弃奢华的描写,转而斟酌字句格式. 花间派是中国晚唐五代词派.温庭筠、韦庄是花间派代表作家,二人虽都侧重写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其余词人,多蹈温、韦余风,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除少数暗伤亡国的作品和边塞词之外,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 格律词派起源于唐末、五代的花间派,盛行于宋代词坛,是词家的主要流派之一. 南宋苟安,一些词家逃避现实,学习周邦彦,专在词的艺术技巧上下功夫,刻意求工,重视声律,讲究辞藻,形成了词史上的格律词派.从词史的角度看,格律词派产生有其主客观的原因,客观上,是格律词派不满辛派词人的豪放叫嚣,矫枉过正.主观上,是姜夔等人没有苏辛的政治地位和胸襟气度,他们不满社会现实而又不敢正视,于是走上了钻研声韵,探讨技巧的道路,在词的格律技巧上有着重要的贡献.格律词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是姜夔,其他还有吴文英、周密、张炎、王沂孙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