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官民矛盾宋词

1.赞美为民官员的诗词

白居易 三年为刺使,饮水复食叶。

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况钟《贻耆民》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酾酒密如泉。

况钟(二) 捡点行囊一担轻, 京华望去几多程。 停鞭静忆为官日, 事事堪持天日盟。

于谦 手帕蘑菇和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李汰(明) 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 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

叶存仁清 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明东林觉人 贺宝莹 为官十载一世穷,布衣粗茶慰平生。 何曾不识晋身路,祗缘未忘难为情。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人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作官, 囊中羞涩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山作渔杆。 晋代 吴隐之 古人去此水,一歃思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朱熹 葱汤麦饭两相宜, 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 前村还有未饮时。

清 蔡信芳 罢郡轻舟回江南, 不带关中一点棉。 回看群黎终有愧, 长亭一别心黯然。

清末民初,《大公报》主笔的刘孟扬《戒贪铭》: 财富人所羡,但须问来源。来源果正当,虽多不为贪。

来源不正当,清夜当自惭。人皆笑我痴,虽痴亦自适。

不痴何所得,痴又何所失。居官本为民,贪求非吾志。

钱多终非福,人格足矜持。富贵等浮云,虚荣能几日? 人生几十年,所争在没世。

《夷坚志》某官员清廉,以藕作粮。在离任时,他写了一首小诗: 二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粮怎养家。

一日二餐唯是藕,看看口里吐莲花。 《夷坚志》中某官员 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

只把鱼虾充二膳,肚皮今作小池溏。 宋朝张之才 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 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到时贫。

《我仅仅只是》 我仅仅只是一只蚁 可我毁了千里的堤 遥遥传来古人教诲 原是 千丈之堤,溃于蚁穴 我仅仅只是一文钱 可我丧了小吏的命 那位大人满面怒容 他说 一日一文,千日千文 我仅仅只是一句话 可我道了正确的理 弥留之际唇吻歙闭 且听 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仅仅只是一缕风 可我抚了百姓的心 两管衣袖空空如也 笑言 清风两袖朝天去 我仅仅只是一对联 可我显了清官的廉 上面的字方方正正 那是 一丝一毫,民之脂膏 我仅仅只是一声叹 可我露了帝王的情 贞观之治路不拾遗 因他 愿吾身瘦,天下必肥 我仅仅只是一首歌 可我唱了铁打的律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勿忘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我仅仅只是一首诗 可我诉了人民的愿 廉洁从政勤政为民 公仆 请把人民装在心里 十六字令 莲,出于污泥更鲜妍。不染尘,出水似女仙。

脸,妆镜常照知容颜。百姓心,浊清自有言。

链,多行不义为贪钱。东窗发,囹圄泪湿衫。

廉,清风两袖夜舒坦。正气荡,一觉到白天。

古今八官歌 包拯额月照乾坤, 关节不到有包老。 海瑞为官青天誉, 罢黜也要申民命, 不畏权贵不畏强。

于谦高洁两袖风, 有诗为誓效石灰, 粉身碎骨留清白。 板桥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勤政为民焦裕禄, 摸索规律细调查, 人定胜天为兰考。 无私奉献孔繁森, 藏地青山埋忠骨。

女中青天任长霞, 破案神速一身胆, 金杯银杯都不取, 只要人民一口碑。 草原之子牛玉孺, 做官多大才算值? 为民办事心坦然。

历览古今多少事, 百姓心中有杆秤。这些不少了吧,回答如果满意给个好评,也可以继续问我。

2.形容官民一家的词有哪些

1. 宋代朱熹在任秘阁修撰时,一次去看望他的女儿和女婿,不巧女婿沈蔡外出去了,便被女儿留住吃饭。进餐时,女儿望着桌上的葱汤麦饭,眼噙愧泪。女儿的心思,朱熹早就看出来了,便神情肃然地说:“俭朴度日,是我们朱家的好家风!”饭后,他题了一首诗留给女婿: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饮时。

2. 明代的况钟,宣德五年由京外放苏州知府。赴任后惩贪官污吏,平反冤狱,建修学堂,大兴水利,放粮赈灾,关心黎民疾苦,被苏杭人民称为“况青天”。正统五年,况钟任职期满回京,临行前写诗与苏州人民话别,诗中体现了他的坦坦荡荡,磊落襟怀:

捡点行囊一担轻,京华望去几多程。

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3. 明朝于谦官至监察御史,为官清廉,一生家无余财。针对当时许多官员乘巡视之机搜刮钱财,回京后向上司送礼物的风气,写了一首《入京诗》予以讽谏:

手帕蘑茹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4. 范仲淹在知庆州时,有一首《劝农》诗:

烹葵剥枣古年丰,莫管时殊俗字同;

太守劝农农勉听,从今自愿听豳风。

3.古代官民关系

元代大剧作家关汉卿在他的代表作《窦娥冤》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州有一位名叫窦娥的女子,其父因家贫将她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

不久她的丈夫也害病死去,留下婆媳二人相依为命。当地流氓张驴儿,企图胁迫窦娥跟他成亲,被窦娥严辞拒绝。

怀恨在心的张驴儿于是计划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不料竟阴差阳错将自己的父亲张老儿毒死。随后,张驴儿便勾结贪官将杀人的罪名栽到窦娥身上。

申诉无门的窦娥被屈打成招,她在临刑前满腔悲愤地质问:“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直到三年后,已做了官的父亲才为窦娥平反昭雪。 几百年以来,窦娥冤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几乎是妇孺皆知。

实际上,这种文学作品中的故事绝非虚构,而是中国古代官民矛盾的真实写照,它尖锐地揭露了古代中国社会“民不与官斗”的悲哀与无奈。 在古代中国,由于为官者掌握了国家权力,并且以皇权的名义控制着国家经济权力和社会财富,再加上缺乏一套严格的监督制度,致使他们的权力无法受到约束。

结果就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政治的腐败、为官者的贪婪与残暴,造成几千年来官民之间始终处于对抗状态。尽管在儒家经典《孟子》中就曾一再强调:“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但实际上,身为百姓父母的为官者往往视民如草芥,肆意欺压剥削。这样的事例,在古代历史中几乎俯仰皆是。

很多人都读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传世名篇《卖炭翁》,而诗中官员的横暴与卖炭翁的凄惨也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其实,白居易创作该诗的目的即在于讽喻当时的现实。

在唐代中期,朝廷推行一种名为“宫市”的制度,就是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市场上为皇宫采办货物。但这些宦官到市场上后,却打着为皇宫采办的名义,到处强行廉价购买百姓的货物,有时甚至公然掠夺,使百姓敢怒不敢言。

据史书记载,当时一听说宦官来了,就连那些卖豆浆油饼的小商贩都赶紧闭门歇业。至于《卖炭翁》中那位可怜的老人,就是无数受害者的一个缩影。

直到大历八年,有一位名叫郇谟的民间人士,愤然“以麻辫发,哭于东市”,冒死向朝廷提出抗议,直接惊动了皇上,才使那些宦官有所收敛。 在封建专制的古代社会里,一旦遇到黑暗的统治,寻常百姓往往对贪官污吏的欺压剥削无能为力,只能逆来顺受。

即使那些财大气粗的富豪,如果一旦得罪了官府,也会遭遇悲惨的下场。明代初年,江苏吴县周庄出了个赫赫有名的富民沈万三。

他通过垦殖和海外贸易获取巨额利润,成为当时的亿万富翁,号称江南第一。当时民间就流传有“南京的沈万三,北京的槐树湾;人的名儿,树的影儿”之类的说法。

然而,正当这位民间富商的事业如日中天时,来自官方的打击却接踵而至。朱元璋当皇帝后,严厉实行对富豪的压制政策,首先就将矛头对准了沈万三。

据记载,当朱元璋平定江浙后,沈万三赶紧主动提供大量军用物资,但是没想到仍招来朱元璋的嫉恨。有一次,朱元璋召见沈万三,要他每年“献白金千铤,黄金百斤”,还命他建造六百五十间廊房,供养数十“披甲马军”,并对他的田地征以重税,力图消耗他的财产。

更为甚者,在修建南京(当时的首都)城墙时,朱元璋竟命沈万三分担近一半的工程。当财大气粗的沈万三提前三日完工时,朱元璋非常恼怒,多次要治其死罪,只是由于马皇后的劝阻才作罢。

过了不久,朱元璋又借口沈万三的儿子沈茂参与谋反,将其父子分别发配到岭南和辽东,一代富豪从此家破人亡。 正是在无数惨痛的教训中,古代的老百姓逐渐总结出了一种处世哲学,那就是“民不与官斗”,这也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官民关系的真实写照。

由于政治腐败,一旦发生官民矛盾时,老百姓常常要面对官官相护的局面,正所谓“胳臂拧不过大腿”。更可悲的是,即使诉诸公堂,老百姓也往往会不得不面对“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现实。

更何况,虽然古代中国宣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如果真的是“民告官”,作为原告的民必须先被打板子,然后才被允许民递交诉状。相反,为官者却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可以不与民在公堂上对质,也可以不必出面到在法庭上答辩。

这种不公平最终导致了老百姓普遍存在怕官的心理,有句谚语就说“无事见官,脱落四两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受害者的老百姓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是寄希望于“清官”的出现;二就是铤而走险,冒死反抗。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有很多的公案小说,如《包公案》、《狄公案》、《施公案》等,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就是“民不与官斗”的现实。既然老百姓自身无法与官抗争,他们便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的“清官”身上。

在他们的幻想中,这些清官往往一身正气,当看到老百姓蒙受不白之冤时,立即会挺身而出,惩治贪官,还受害者以公道。在这些美好的形象当中,最著名的无疑要属铁面无私的包拯了。

关于包拯的故事很多很多。比如宋代官府规定,老百姓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

于是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诈勒索。传说在包拯担任开封知府时,就打破了这条规矩,宣布凡老百姓要。

4.官民矛盾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矛盾

文/安庆仁官民矛盾古已有之,并不稀奇,在解放后的教科书中,官民矛盾基本都界定为阶级矛盾。改革开放后不兴说阶级矛盾,所以官民矛盾就从阶级矛盾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既非敌我矛盾又非人民内部矛盾的特殊矛盾,至于在性质上应该怎样界定这种矛盾,既没人说,也没人说得清,因之每每发生官民流血冲突事件,媒体只能模糊处理,称之“官民矛盾”导致的恶性事件。

“模糊处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发明,大到意识形态,小到一些名词界定,统统模糊处理,比方说,“失业”叫“下岗”,“穷人”叫“人力资本家”,“一群穷人”叫“待富群体”,“资本家”叫“企业经营管理者”,“妓女”叫“小姐”,“搞破鞋”叫“婚为情”,“**”叫“不主动配合性行为”,“企业私有化”叫“改制”,“复辟”叫“转轨”……

如果搞一部改革开放词典出来,相信五十年以后的孩子,肯定会被一些名词绕晕,例如:下海、土地流转、环境友好型社会、草根、粉丝、房奴、维稳、叫兽、小三、包二奶、豆腐渣工程、艳照门……,如果词典上不把历史背景交代清楚,他们根本就理解不了这些名词的含义,没准就把“包二奶”解释成姓包的二奶奶,把“草根”解释成野草的根茎,至于“小三”,那一定会解释成在家里行三。

“模糊处理”说不好听点,就是睁着眼睛施骗,明明知道是那么一回事,偏偏说成是这么一回事。可一个巨大的麻烦是,我们该怎么对历史和后人交代,难道就不怕后人诅咒我们。就说官民矛盾这件事,属于阶级矛盾那是不容置喙的,官僚阶级在古代是地主阶级,在现代就是资本家阶级,不然国家统计局可以做个调查,看那些县处级以上的官员中,有多少人还没有自己的企业,或者没有在企业中入股。

尤其是手中掌握着权力的官员,至少有98%的人,都拥有一家或数家企业。这样的官员,简单的称之为官员,明显不合适。亦官亦商,扮演双重角色,要想准确界定这类官员的身份,必须回到政治经济学层面才行,也就是从本质上研究他们的属性,那么毋庸置疑,这些人真实的社会身份应该被界定为资本家才对。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看问题,才能找到当前中国社会官民冲突高发的原因,那就是这些戴着官帽的资本家为利益所驱动。

这样一看,我们就清楚了,现代官民冲突,跟古代官民冲突,原因是完全相同的。古代官员大多数都是地主或大地主,这在古代帝王戏里多有表现,比方说《雍正皇帝》里的田文镜,被雍正皇帝提拔为河南巡抚,他上任后大刀阔斧、铁血风云,狠狠地涤荡了腐败堕落的河南官场,那些阡陌成片的大贪官,对田文镜无不恨之入骨。《雍正皇帝》里的田文镜与史实基本没有多大的出入,遗憾的是,历史上,像田文镜这样的官员,河南绝无仅有,其余多为贪腐无度,荼毒百姓的坏人。

有那么一些人,一听见“阶级”这两个字就神经过敏,就骂娘,就极力否认阶级的存在。这又何必,君不见,欧盟各国的报刊电视,从来都不回避“阶级”这个术语,可也没看见欧盟各国的资本家对此说三道四,或者整夜整夜的提心吊胆,更没看见他们集体往美国移民。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承认阶级的存在,不等于阶级矛盾就很尖锐,不等于底层社会要造反。显而易见的,欧盟各国的资本家远不像中国资本家这么歹毒,可谓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从逻辑上分析,“官民矛盾”这个概念是不成立的,因为这个矛盾中的主体之一的“民”是个泛称,而事实上,在中国社会,民是特指底层社会的,是城市苦工和农村普通农民的统称,其他各阶层若一概而论称之为民,人家是不高兴,同时也不认同,比方说“士”这个群体,不一定都很阔绰,有的像朱买臣那样穷的揭不开锅,那也不能称其为民,而是要称谓“寒士”,否则他就会认为你是在侮辱他。

寒士虽然贫困潦倒,但也享受一定的特权的,可以免除兵役、徭役等。正因此,在古代,士人对士名是非常看重和倍加珍爱的。绅、商两个群体,更不认为自己是民。在官府的公文里,绅、商、士、民泾渭分明,绝不会出现用“民”一概而论的现象,否则古代的师爷文书们岂不等于自我贬低了吗。今天的中国社会,其实跟古代越来越相似,绅、商、士、民这些阶层分的越来越清楚,甚至包括厕所,都有了民工厕所和白领厕所的区别。

官和吏其实也正在分开,特别是到了大衙门口,官是官、吏是吏,两者间有天壤之别,比方说就餐这个问题,在十五年前,无论官员还是普通公务员,大家都在大食堂排队打饭,但现在领导们只在小食堂用餐。再比方说,领导坐的椅子,用的桌子、在规格上就不一样。还有很多方面,细说起来得两天。

5.求反映农民疾苦的宋词

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