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名里带定风波字的诗词有哪些定风波 【朝代】五代【作者】李珣 【原文】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 云水,此时方认自由身。 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 已得希夷微妙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十载逍遥物外居,白云流水似相于。乘兴有时携短棹, 江岛,谁知求道不求鱼。 到处等闲邀鹤伴,春岸,野花香气扑琴书。 更饮一杯红霞酒,回首,半钩新月贴清虚。 又见辞巢燕子归,阮郎何事绝音徽。帘外西风黄叶落, 池阁,隐莎蛩叫雨霏霏。 愁坐算程千万里,频跂,等闲经岁两相违。 听鹊凭龟无定处,不知,泪痕流在画罗衣。 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 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 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帘外烟和月满庭,此时闲坐若为情。小阁拥炉残酒醒, 愁听,寒风叶落一声声。 惟恨玉人芳信阻,云雨,屏帷寂寞梦难成。 斗转更阑心杳杳,将晓,银釭斜照绮琴横。 2.《定风波》诗词作品原文 定风波1 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5,何妨吟啸6且徐行。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8。 料峭9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10却相迎。回首向来11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白话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定风波是唐诗还是宋词1《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西山》 常建 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物象归馀清,林峦分夕丽.亭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继.渚日远阴映,湖云尚明霁.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至夜转清迥,萧萧北风厉.沙边雁鹭泊,宿处蒹葭蔽.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泠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 3《饮酒》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4.苏轼 定风波 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品赏析 【注释】: 原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5.苏轼《定风波》诗词的全文是什么全文为: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未成小隐聊中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五)。质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此心安处,即是吾乡”。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因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结句透过一层来写,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所谓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挚、迫切、执著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有类释家的先“执”后“破”。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如果将上片的结句比喻作禅宗里神秀和尚的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则苏轼此时“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延老退居见寄二首》其一),似乎顿悟到了方才的冒雨徐行也多少有些作态。现在雨过天晴,一切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有如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词人这才回到真我,体悟到生命的真谛,这也才是真正的彻底的“破”。 参考资料 搜狗搜索:/z/q779477423.htm 6.定风波苏轼宋词《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7.况周颐《定风波》诗词赏析未闻兰因已惘然,垂杨西北有情天?水月镜花终幻迹,赢得,半生魂梦与缠绵.户网游丝浑是罥,被池方锦岂无缘?为有相思能驻景,消领,逢春惆怅似当年.这首词我以前读过,但没深究,试着解释一下:兰因:郑文公侍妾曾梦仙女赠给其兰花,遂与郑文公结合,佛教用语中兰因也指前世之因,这里代指前世姻缘.垂杨西北:不知何谓,可能是代表方位.情天:应指情天恨海.赢得:赚得.户网游丝:窗户上被风吹破的蛛网.罥:网.被池:被子上的纹饰花边.方锦:被子叠起来时盖在上面的方形织锦.为有:只有、唯有.消领:不消领受.这首词应该是一首悼念逝去的心上人的悼亡词,或以人喻事,因为没见到词作的历史背景,所以就按悼亡词解释.词的大意是:还没去卜问前世的因缘心里就已经感到很惘然了,垂杨西北真的有情天恨海吗?情天恨海真的有三生石吗?(词人很想问一问下辈子还能不能和逝去的心上人再续良缘,但又怕问了万一得到否定的回答,那他心中的一丝幻想也就破灭了,表现出词人纠结细腻的感情.)水中月镜中花终归都是幻象,我只赚得半生梦魂和佳人缠绵.说明词人心爱的人早已逝去很久了,虽然词人经常跟她在梦中相会,但不会变成事实.窗字上的残破的蛛网和挂在墙壁上的游丝也还都是网,镶着美丽纹饰花边的被子和盖在被子上的方形织锦就真的毫无缘分吗?(词人的感情的确非常细腻,从残破的蛛网游丝可以联想到情丝情网,从被子和盖在上面的织锦能联想到缘分,看来词人是真的非常想和他的心上人再续良缘),只有相思才能把往日恩爱的情景留在眼前,可我不消领受这眼前的景色,每到春天的时候我的心惆怅得就像当年你逝去的时候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