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典音乐和唐诗宋词 阅读答案18.答案:“热闹”这里指其他音乐的空前繁盛与活跃;“静静”指中国古典音乐发展中的不随流俗。 评分:答对1个词义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9.答案示例:中国古典音乐是流动着的诗词,而唐诗宋词则是永久固定下来的圣音。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中国古典音乐和唐诗宋词水**融的关系。 评分:写出句子得2分,写出理解得3分,共5分。 20. 答案:江南初春细密的雨丝,笛声,轻柔和婉约,形象生动表现了皇甫松《梦江南》这首诗词的灵动和朦胧,给人极大的审美愉悦。 评分:答对一处得1分,作用答对得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1. 答案示例:岳飞的《满江红》,配琵琶曲《十面埋伏》;因为《十面埋伏》生动地展现了古代战场上的壮阔画面,和《满江红》气冲斗牛、壮怀激烈的感情是一致的,能起到烘托作用。(4分) 评分:选出诗词、配乐恰当各1分、理由正确4分,共6分。 2.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热闹”这里指其他音乐的空前繁盛与活跃;“静静”指中国古典音乐发展中的不随流俗。 2.答案示例:中国古典音乐是流动着的诗词,而唐诗宋词则是永久固定下来的圣音。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中国古典音乐和唐诗宋词水**融的关系。 3.江南初春细密的雨丝,笛声,轻柔和婉约,形象生动表现了皇甫松《梦江南》这首诗词的灵动和朦胧,给人极大的审美愉悦。 4.答案示例:岳飞的《满江红》,配琵琶曲《十面埋伏》;因为《十面埋伏》生动地展现了古代战场上的壮阔画面,和《满江红》气冲斗牛、壮怀激烈的感情是一致的,能起到烘托作用。 3.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在哪个卷子上诗与歌、乐配合,必然促进了诗的音乐性。而好的诗地诞生,又激发了音乐的丰富多样化,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成长着。而诗的各种形式其中受益最多的当数绝句,诚然这是经历了魏晋和南朝宋代的漫长演变过程。在这二百年间创作的实践,零星的音律理论,为齐梁时的绝句的产生做了准备。建安时期五言诗趋于成熟,虽然四句诗绝少,又未尽平仄,但大致都可入乐。其中曹植的诗“骨气齐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最富音节之美。沈约在盛赞曹植诗时,一语破的指明:“音律调韵,取高前式”,“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和”。这些字可谓真知灼见,非常确切地概括出诗律在以前的概貌。由于当时的诗歌自然地不完全地体现语言固有的音节规律,所以成为天然音律。由于可与乐律自然协调起来,那只算是诗歌的外在的音乐性。古人说,建安诗歌“一变而为晋宋,再变而为齐梁”,并非单指风调高雅,格力遒壮,实在也是就音律铿锵方面的发展而言。只所以说绝句得益最多,是因为它的产生形式来源于乐曲中的一解。何为“解”?解就是一个乐章。《乐府诗集》中说:“凡诸调歌词,并以一章为一解。”北音的歌曲每首歌词五言四句,标明每句为一解,每首为四解。南音为每首歌词五言四句,标明每首为一解,所谓以一章为一解当指后者。同一乐曲 的解多少不等,而作为歌词的诗,也就可以按照解的多少分为若干首。孙楷第先生就《宋书.乐志》著录的“清商三调”所考察,绝句出于六朝乐府中的俗乐乐曲的一解。所谓绝句意思就是短句,断句,摘取一解便是一首绝句。 其实,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一方面是与之结合而不断产生新的样式,如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与之脱离,而突出其语言艺术的特性,如歌诗变为诵诗,赋诗,由可歌而不歌的《楚辞》发展为完全不可歌的汉赋。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也都由合乐之辞逐渐沦为“哑诗”。当然,文学与音乐在后来的脱离,也只是音乐的性的减弱,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完全隔断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悠悠”二字“听得见的音乐”是指既写出江水连绵不尽之形,又刻画出江水悠闲自在之神;(2分)“听不见的音乐”是暗喻望夫女的忧思之无穷,忧思之急切。有融情于景之美。(2分) 小题2:结句用的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抒发了诗人对望夫女的坚贞的爱情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夫妻美好的祝愿!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根据题干的提示“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来看,“悠悠”二字之所以用得巧妙,不仅绘声绘色——“听得见的音乐”,更绘情——“听不见的音乐”。 小题2: 试题分析:对于结尾句的赏析,可以先把这结尾句大意描述一下,然后,抓住关键词语,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1.①这一联是“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找出诗句,1 分) ②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发现不知不觉中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分析意境,2 分)③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分析手法,1 分)表明音乐感染力极强,蜀僧弹琴的技艺高超.(分析效果,1 分)2.①表达的情感不同.前者写诗人对琴声的如痴如醉,自己的心仿佛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也表达了自己对蜀僧的倾慕.后者主要表达了诗人听到笛声之后,触动了内心的羁旅情怀,产生了深切的故园之思.(3 分)②情感表达的方式不同.前者主要采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方式,后者主要运用的是想象和夸张的手法.(3 分)译文:蜀僧浚怀抱一张绿绮琴,他是来自西面的峨眉峰.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我仿佛听到万壑松涛风.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余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云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赏析: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二三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下面一句“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赏析: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6.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小题1】(2分)自然景色 市井景况 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2分。 语意相近即可。【小题2】2分)最后一句通过问句,写邮了夜宿处所的难以选择。 照应了上句的“多酒家”,侧面写出了市井的繁华,表达了对成都太平生活的喜爱。评分标准:答出“问句”具体内容,0.5分;答出结构作用,0.5分;答出侧面作用,0.5分;答出作者情感中,0.5分。 共2分,语意相近即可。【小题1】试题分析: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 这里学生理解诗歌描写意境内容,从自然景色和市井景况来进行描绘。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品析具体语言,学生能初步把握,激发联想,抓住关键,涵咏品析。 教学时对所选诗歌进行自主感受、品味,注重整体把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感受诗歌所提供的意境;抓住一些明显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做一些品析和表述。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