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柳有关的古诗句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 2、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去抓日已疏》 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 ——唐·王昌龄《闺怨》 4、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5、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6、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 7、弱柳从风疑举袂。——刘禹锡《忆江南》 8、年年柳色,灞bà陵伤别。——唐代李白《忆秦娥》 9、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温庭筠《菩萨蛮》 10、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青平乐》 11、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12、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周紫芝《踏莎行》 1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4、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15、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16、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告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8、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唐《杨柳枝》 19、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20、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2.柳词(柳永)与苏词(苏轼)最大的区别那句话是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两人的相关性与对照可谓不言自明。 古人评价柳苏二人,说柳永的词适合十七八岁的姑娘手拿红牙板敲着节拍来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轼的词则须让关西大汉弹着响亮的铜琵琶,敲着铮铮作响的铁板来唱“大江东去”。 如同是滚滚长江,柳永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来寄托满腹哀愁,柔肠百转,凄恻动人,而苏轼则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古》)来表达满怀豪情,惊涛裂岸,气势如虹。 同是风花雪月的爱情,柳永描绘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的缠绵悱恻,而苏轼流露的却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的风流倜傥。 同是醉人之酒,柳永有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的空幻之思;而苏轼却作出“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处”(《念奴娇·中秋》)的疏狂之举。 同是袭人之雨,柳永渲染的是“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玉蝴蝶》)的忧伤气氛;而苏轼体现的则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的英雄本色。 3.诗句轻风扶细柳下一句诗句是什么“轻风扶细柳”的下一句是“淡月失梅花”。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吟了几首诗,但都被苏小妹评论为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不禁托掌称妙。 扩展资料: 苏小妹 苏小妹相传为苏轼妹妹,野史载其名苏轸[zhěn],是当时出了名的才女,民间更有“苏小妹三难秦观”的故事流传。 苏轼平生喜欢书信与亲人朋友,其书信被后人整理成文,现存的苏轼亲笔信件中,所寄大多是给自己的弟弟苏辙。而信件中从未提起有这个“妹妹”,再看东坡的传世诗词中,也并无一篇提及这位“妹妹”。 但根据三苏祠的记载,历史中确有其人,不过因为苏小妹在苏轼、苏辙两兄弟还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自然未能留下有关的书籍记载。 人物故事 众所周知,道士苏东坡有不少的和尚朋友,佛印便是其中一位。 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林中打坐。过了很久,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 苏东坡大喜,他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拖在地上,便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说道:“我看你却像一尊佛”。 苏东坡心想不禁暗暗得意。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 苏小妹听了哥哥的话,说道:“哥哥,你又输了。佛家有经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见。 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而你看他像牛粪,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牛粪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小妹。 4.与柳有关的古诗词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故园情。” (2003 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 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 我向秦。” ( “ 杨花 ” 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 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 “ 折柳送别 ” 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 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如 “ 柳丝 ” 、“ 柳枝 ” 、“ 柳阴 ” 、“ 柳色 ” 、“ 烟柳 ”“ 柳绵 ” (又可说成是 “ 柳 花 ” 、“ 杨花 ” 、“ 柳絮 ” )、“ 杨柳 ” 、“ 折杨柳 ” 、“ 杨柳春 ” 、“ 杨柳依依 ” 等等。 “ 折柳 ” 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 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 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 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 一个多月。 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 天》,寄给李之问。 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李只得以实相告。 李夫 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 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 聂胜琼 《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二、“ 折柳 ” 之缘由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 柳 ” 谐 “ 留 ” 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 但是,这种 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 不是一个 “ 谐音 ” 就能解释清楚的。 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如清 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 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这种解释 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 “ 随地可活 ” ,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 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 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 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 “ 折柳送别 ” 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 最早的渊源应该是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这几句古诗。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 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 “ 杨柳依依 ” 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 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 疑的,古人作诗讲究 “ 无一字无来处 ” ,当然来自经典。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 “ 客舍依依杨柳春 ” 改为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我以为不妥。总之,“ 折柳送别 ” 应该有 “ 谐音感怀 ” 、“ 哲理启迪 ” 、“ 文化传承 ” 这样三个缘由。 三、“ 折柳 ” 之乐曲 “ 折柳送别 ” 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 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 有一首歌词曰:“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 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李白《塞下曲》:“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 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 “ 闻折柳 ” ,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 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 诗《送阮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反复重叠歌唱,所以 称为《阳关三叠》。 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 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离别之意。刘禹锡就 有《杨柳枝词》九首,其中一首的内容是:“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 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据学者王先谦解释,“ 杨柳 ” 是柳的一种,垂杨即垂柳。 如李商隐 《隋宫》:“ 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这句中的 “ 垂杨 ” 指的就是隋堤柳。 (在古 诗词中,似乎是柳寓生离,杨寓死别,应该是有明确分工的。如白居易《赠卢子蒙》:“ 闻 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 ” 。 聊备一说。)。 5.两句含柳的诗句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雄《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6.写出与柳的诗句1、太液芙蓉未央柳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2、芙蓉如面柳如眉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3、柳眼春相续 唐 李煜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4、牛衣古柳卖黄瓜 宋 苏轼 《浣溪沙》 5、满城春色宫墙柳 宋 陆游 《钗头凤·红酥手》 6、想当年、花遮柳护 宋 岳飞 《满江红·遥望中原》 7、枝上柳绵吹又少 宋 苏轼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8、章台折尽青青柳 宋 苏轼 《蝶恋花·一颗樱桃樊素口》 9、丹砂浓点柳枝唇 宋 苏轼 《浣溪沙》 10、柳外残阳 宋 苏轼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