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的诗歌赏析因为不知道你要赏析他的哪首诗,故先给你一篇,权作参考: 苏轼《江城子》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2.苏轼诗词鉴赏东坡词中,有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我们不妨称之为“人生咏叹调”。 和之相伴随的,则是作者持续不断的人生思索摘要:其广度和深度在词史上都是前无古人的。 东坡词所体现的人生思索主要有以下三对人生矛盾摘要: 一、出仕和退隐。 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摘要:“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和险恶摘要:“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 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摘要:“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之间徘徊。 在词人看来,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摘要:“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二、理想和现实。 词人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摘要:烦冗的宦务和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摘要:“长恨此身非我的,何时忘却营营”;“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的飘泊感、沦落感、厌倦感也油然而生摘要:“生人到处萍飘泊”;“天边同是伤沦落”。 乌台诗案,黄州及岭海两度流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碎,“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迭”。词句饱含曲折和难言的苦衷!词人忽而迷惘摘要:“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忽而自嘲摘要:“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忽而负屈摘要:“问公何事,不语书空”;忽而沉痛摘要:“珠泪溅,丹衷碎”;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所引发的。 词人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一是朝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讦,争斗不休,使苏轼难以大展经纶。二是宋王朝国力的贫弱,再加上国策的保守,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道大难容,才高见嫉”(薛瑞生语)的苏轼的命运不问可知。 那么,如何解决理想和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大致是摘要: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 三、宇宙和人生。 这是一个沉重的带有根本性的课题。“阆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秋。 不知人生苦厌求”。苏轼在带有神话色彩的奇想中触及了宇宙无穷和人生短暂的深刻矛盾。 有见于此,他对于日居月诸时不我待异常敏感摘要:“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种对于人生短促的慨叹,和其惜花伤春之词同样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忧思。 但苏轼并非一味浩叹,他在《赤壁赋》中就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达观的诠释摘要:“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和我皆无尽也”。他在词作中经常表现出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就和这种达观的态度相表里。 我以为东坡词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那些富有积极思想意义的部分。表现为摘要: 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这在前期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即使词人身处逆境,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摘要:“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还有更多的作品写对自然和人生的品味,尤其是像“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潇洒;“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在逆境中仍能品出生活的甘美,不是同样显示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吗? 在顺境中的淡泊。元丰末年至元?年间,苏轼时来运转,甚至有过“未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 “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他还告诫自己说摘要:“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同前)。元?六年三月,将自杭州知州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时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偏要表白自己摘要:“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苏轼这种在顺境中淡泊自守的品格难能可贵。 在逆境中的从容。 作于黄州时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是一个显例。上片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摘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实际上,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和气度的从容。 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骄·中秋》,则有着更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词人的心灵仿佛是在“万里云无留迹”的“长空”中自由翱翔,忽而天上,忽而人间,“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三句,可算是在想象中灵魂向着“自由王国”的飞升。所以相对说来,此词更能表现词人精神的自由。 毫无疑问,词人在逆境中的这些心态,都是经过自我调节的结果摘要:他已从一次次政治斗争的噩梦中醒来,惧怕、惊惶、困惑、委屈等已消解殆尽,这种在逆境中随遇自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是十分难得的。 面对境遇变化时的通达。 这里说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是境遇变化时登楼,苏轼。 3.求关于苏轼的诗词及赏析,有难度《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文章写于元丰五年(1082),其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有三年,政治上抑郁苦闷,生活上比较贫困。作者在这篇赋中以自我排遣来解脱苦闷,全文五节按感情的起伏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突出地写月夜泛舟欣赏奇妙的江山美景和御风“登仙”的超然之乐。 接着,客人悲凉幽怨的洞箫声,引出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和现实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原来欢快舒畅的情绪骤然低落。最后,作者阐发了事物的“变”与“不变”的观点,由此丢开愁怀,主客共同在“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中得到解脱,畅饮入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里,作者旷达的胸怀和纵情山水、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交织在一起。文中所谓“变”与“不变”的观点,不过是老庄哲学的齐生死、等荣辱、同忧乐、无是非的虚无主义思想。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的十六日。 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泛舟:乘船。泛:飘浮。 赤壁:这里指湖北省黄冈县城外的赤鼻矶。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合破曹操的赤壁是在湖北省的嘉鱼县,两者不是一个地方,作者是借赤壁之名来吊古怀抒。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举酒属客:举起酒杯请客人同饮。 属:劝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这两句说,朗诵“明月”诗里的“窈窕”一章。这是指《诗经·陈风·月出》篇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窈纠”即“窈窕”。少焉,一会儿。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即“南斗”和“牵牛”,心宿名。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 这两句说:听任小船漂流而去,出没在旷远迷茫的江面上。纵:听任。 一苇:比喻小船象一片芦苇叶狭长而轻。所如:所往。 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宽广。 茫然:江面上迷茫一片。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这句说:浩浩荡荡地象腾空驾风而行。 虚:太虚,天空。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两句说:飘飘然象离开尘世,超然独立;成了仙人,飞升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扣舷:敲着船边。指唱歌时打拍子。 歌曰:“桂棹兮兰浆,桂棹、兰浆:划船的工具,桂和兰都是形容浆的精美。兮:啊。 击空明兮泝流光。空明:水月交映的明净的江面。 击空明指船浆击打明净的江水。流光:江水上浮动着的月光。 泝:同“溯”,逆流而行。泝流光指船在浮动着月光的江面上逆流而进。 渺渺兮予怀,我的心啊,想得很远很远!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说:遥望“美人”啊,却在天的那一边!“美人”:古人常用来指内心想慕的贤人、圣主或美好的理想。 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倚着歌声吹箫伴奏。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象哀怨,象思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嫋嫋:形容声音宛转悠扬,缭绕不绝。 不绝如缕,缕:细丝。午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两句说:(悲泣的箫声)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飞舞起来,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不已。幽壑:原意为深谷,这里指深渊。 嫠妇:寡妇。 苏子愀然,愀然:面容忧愁变色的样子。 正襟危坐,正襟:正一正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缠绕。山川相缪就是山盘水绕。 苍苍:这里指苍翠之色。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他作中郎将时才二十四岁。 困于周郎:指曹操与周瑜率领的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地方大战,结果曹操大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荆州:东汉末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当时荆州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进兵荆州,迫使刘琮(刘表子)投降,接着又在当阳长坂打败当时依附刘表的刘备,进兵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舳舻:战船。 舳舻千里是指战船前后相接,连绵不绝。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酾酒临江:面对着长江斟酒。 酾酒原义是滤酒。槊:长矛。 曹操破荆州后,顺长江而下,踌躇满志,临江饮酒,横执着长矛吟诵他所作的《短歌行》。固一世之雄也,真是一代的英雄啊!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江渚:江边和江中的沙洲。 侣鱼虾而友糜鹿,侣鱼虾:同鱼虾作伴侣。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举匏樽以相属:举起酒杯互相敬酒。匏:一种葫芦,锯开可以作酒器。 寄蜉蝣与天地,蜉蝣:夏秋之间生在水边的一种昆虫,只能活几小时。渺沧海之一粟。 这句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吾生之须臾,须臾:片刻。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两句说:同神仙一起游玩,和明月一起长存。 挟:带着,这里是伴随的意思。遨:游玩。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两句是说:明知道这是不可能马上实现的,只好把表达这种心情的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之中。 遗响:指洞箫的余音。 苏。 4.谁能告诉我几个在高考中出现的苏轼诗词鉴赏题07年全国卷一: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赏析〕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上任,其时,当地“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超然台记》)。经过他一年尽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趋于安定。 为了调节“济世”与“归隐”的矛盾心境,他于熙宁八年底修葺园北田台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苏辙命名,点出其超然物外,优游自乐的情性。这首词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 词题一作“暮春”。词调《望江南》即《忆江南》,本为单词,宋人将其重复一遍,成为一种双调新格体。 词的上片写密州春景。词前两句写登台前所见春色——“春未老”,以拟人的手法写仲春的富盛,含意亲切;“风细柳斜斜”,似一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出季节的特征。 “斜斜”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柳条垂垂,随风摇荡的风姿。后三句再写登亭后眺望的景色,词人为眼前的春色所触动,情兴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赏全城的春景,只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壕”,指护城河,半沟碧绿的春水环城绕墙,满城娇红的鲜花相映绽放,好一幅艳丽夺目的春光图!“烟雨暗千家”,进一步勾画出千家万户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的朦胧意境,既紧紧扣住春天特有的景象,又暗伏着深沉的意蕴,为下片抒情作好铺垫。 下片抒乡思之情。 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眼前花红柳绿满全城、轻烟细雨暗千家的景象,寒食、清明时节的传统风俗,勾起了词人思乡的情思,强化了欲归不得归的感慨和叹息。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 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哀悼不愿出山而被烧死的介子推,下令举国禁火三日,故称寒食节。古人寒食、清明,又有扫墓的传统风俗。 寒食节后,重新生火,谓之“新火”。“咨嗟”,叹息。 酒醒后,词人为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归乡探亲、扫墓而叹息,为仕途失意、抱负未展却又不得归隐山林而叹息。但苏轼是一位豁达超然的人物,此时未泯灭“致君尧舜”的宏愿,故而结尾三句笔锋一转,抒发了特有的随缘自适、自我解慰的旷达胸怀。 面对着来自家乡的“故人”,词人说,让我避而不谈思念家乡的愁肠,而悠然自得地生起新火煎烹新焙制的茶,邀客人一道美美地品尝吧,趁着自己年富力强的美好时光,赋诗饮酒、享受人生、超然物外、忘却世间一切愁思苦闷吧! 全词写登超然亭所见的春景及由此牵动的羁留异乡的乡愁,又以“超然”的情怀贯穿其中,情景相融,天衣无缝。写景抓住时节特征,诗意盎然,为抒情制造气氛,抒情出自肺腑,情真词显,又紧扣季节景物,上下呼应。 其谋篇布局,章法韵格,乃天设地造,无懈可击,显示了苏轼按谱填词的过人技巧,堪称双调《望江南》的典范之作。 07年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 (8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闲雅而有生气。 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 “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熏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 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古人对这种助长万物的风曾写有《南风》歌大加赞颂:“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据《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意即虞舜特制五弦琴为《南风》伴奏。这里的“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 由于以上所写的景物分别诉诸于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 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著沉香(即水沉)的袅袅轻烟。碧纱白烟相衬,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 这时传来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苏轼有《观棋》四言诗,其序云:“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 诗句有云:“不闻人声,时闻落子。”这首词和这首诗一样,都是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 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 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 5.苏轼的诗词鉴赏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 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首词写于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词中即景抒情,情理交融,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作者题记中提及的盼盼,乃唐代张尚书之爱妾,能歌善舞,风情万种。张氏死后,盼盼念旧情不嫁,张尚书为其所建的燕子楼独居了十多年。作者声称自己夜宿燕子楼,梦到盼盼,因作此词。 上片写夜宿燕子楼的四周景物和梦。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 接着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眼前,亦不得见。 以下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紞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片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也无处重睹芳华了,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 下片直抒感慨,议论风生。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的喟叹,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现今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结尾二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今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此三句之妙,正如郑文焯手批《东坡史府》云,“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6.求任意一首东坡的诗词鉴赏,800字左右,江城子 密州出猎①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④ 酒酣胸胆尚开张.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1】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念奴娇①赤壁怀古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④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⑤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⑥ 【注释】 ①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品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东坡题跋》卷一记李邦语:‚周瑜二十四经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饭,贤愚相远如此.‛苏轼对此颇有同感.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 7.苏轼的资料及诗词鉴赏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枕头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 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 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本书选其文六主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海直讲书》、《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教战守策》;诗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汲江煎茶》;词十一首《水龙吟》(看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传世名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 【题解】 本文系苏轼分析刑与赏如何才能达到忠厚之极的一篇策论。作者围绕儒家经典中的一“疑”字,论证忠厚之至不全在于刑与赏,而在于用“君子长者之道”治理天下。 此文以详切的说理,使经典之旨与作者之论相得益彰。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 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 8.苏轼的诗加赏析10首1、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赏析 赏析 【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 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 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2、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词)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如今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愰忽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 而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与前人相比,东坡这首词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 写的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3、浪淘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 “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 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 “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4、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赏析】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黄州。次年二月,抵达贬所。 这首诗作于初到黄州时。 牢骚而出以自嘲诙谐,逆境中多能苦中作乐,这是苏轼人格的基本特征。 诗人说自己平生都在为口忙,没料到这次被贬到黄州,反到如了心愿,有水产山蔬。官属员外安置,但这样的官自古就是为诗人专设的,别人还轮不上。 你们贬我做散官,让我得着空闲,却还要费你们一些酒袋。这些幽默的说法,虽然实质上仍属于苦中寻乐,但又不能不说反映了诗人勇于面对人生挫折,更能超然自解的乐观态度 5、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赏析】 春天的夜晚,是那么宝贵,因为花卉散放着清香,月亮也有朦胧的阴影之美。 诗的开始两句就写出了夜景的清丽幽美,景色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