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有意义的唐诗宋词并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年代:【南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译文 注释: 1.选自《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2.博山:山名,在江西广丰西南。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强,勉强的,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愁)而终于没有说 9.“却道”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呀啊! 例词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后,在闲居地信州代湖所写。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在思想感情方面,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 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2.学习唐诗宋词,有什么意义个人认为,在学习宋词上,要特别注意学习宋词的构思与语言。 唐诗尽管也讲构思,但是诗意教浓,一首雕琢的诗歌一般认为是下品。宋词就不一样了,它很讲究章法。 例如柳永的《蝶恋花》,目的是写愁,那柳永是通过怎样的特殊方式写愁呢?这就是值得分析的内容。再比如贺铸的《青玉案》,作者重在写“闲情”,关键是这种闲情是怎么写出来的。 也就是说,在宋词的学习上,重点不是作者写了一些什么内容,而是作者如何表现这个内容的,为什么要表现这个内容。一篇很长的散文,讲构思可能有点困难,但宋词较短,比较容易分析构思。 还有宋词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家喻户晓的脍炙人口的名句,更是值得讲讲,让学生多多积累。本着这个思路,我要重点讲解作者的构思与语言问题。 3.阅读古典文学、国学经典、唐诗宋词有哪些好处你所说的国学我看你举例的主要是文学和文化领域方面的。 我觉得读国学的优点很多,缺点的话想必你自己能发现。1 人生的终极问题,从哪来到哪去,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我们国家又不太流行宗教,这样很容易让人迷茫,让人困惑人生,没有归属感。 2 增长知识,毕竟我们所有的历史事件,各种名胜古迹都是有渊源的,多学一点国学对你对很多文化领域的东西会有更深的认识。比如说湖心亭的“虫二”。 3个人修养,虽然你着眼点是文学方面,但是国学始终与中国哲学史分不开的,如上面人所说的看看一看庄子等诸子百家,内可以修身养性,外可以处理中国式的人际。大体上就是以上三点,这个东西毕竟不是什么具体的技术或者知识,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你的人生的很重要的一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