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海纳百川”的诗句是什么描写“海纳百川”的诗句出自《金门答苏秀才》,作者:唐代:李白,全文如下: 君还石门日,朱火始改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折芳愧遥忆,永路当日勖。 远见故人心,平生以此足。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 献书入金阙,酌醴奉琼筵。屡忝白云唱,恭闻黄竹篇。 恩光照拙薄,云汉希腾迁。铭鼎倘云遂,扁舟方渺然。 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 玄珠寄象罔,赤水非寥廓。愿狎东海鸥,共营西山药。 栖岩君寂灭,处世余龙蠖。良辰不同赏,永日应闲居。 鸟吟檐间树,花落窗下书。缘溪见绿筱,隔岫窥红蕖。 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 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 赏析:此诗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载)。当时李白正待诏金门。 扬雄《解嘲》:“历金门,上玉堂。”应劭注:“金门,金马门也。” 苏秀才,名不详。李白在诗中写道:“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 从诗中“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两句来看,苏秀才的隐居之处确实非凡:“鸟鸣檐间树,花落窗下书。缘溪见绿筱,隔岫窥红蕖。 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 李白向来对这种自然造化的胜景就一往情深,于是就想象着苏秀才一定在眷恋自己,以至于“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待诏金门的李白似乎按捺不住内心的期盼,表示身世两忘,跟随苏秀才在大自然中终老一生。 “得心自虚妙”的“得”既指苏秀才,当然也包括李白在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庄子.海纳百川》古诗《庄子·秋水篇。 河伯与北海》:"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纳之。”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 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 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ní)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无。 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 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 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 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 3.林则徐海纳百川全诗全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出自——清朝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寓意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顾名思义,大海的宽广可以容纳众多河流;比喻人的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泛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同时,海纳百川还有包罗万象的意思,常常用来形容事物壮阔雄奇,难以形容,于是用“海纳百川”来形容。 扩展资料: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 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中的“欲”意思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 正如蔡康永《痛快日记》中所述:“没有欲望,恐怕只能变得乏味,而不是得到智慧。”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 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贪心;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势欲等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即要有为了坚持正义敢于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 而刚直不阿的品德,则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也是古今贤人在道德修养方面所追求的目标。 林则徐曾手书一幅自勉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联告诫自己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下联砥砺自己杜绝私欲,做刚直不阿的好官。 “无欲则刚”,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去除私欲,就能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就能一身正气,刚直不阿。 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 人有七情六欲,也是自然之理。“无欲则刚”,并非不允许人们有欲,而是要克制私欲。 克制私欲,就能寡欲清心,淡泊守志;克制私欲就能刚锋永在,清节长存。 4.海纳百川(猜一诗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是一副对联,此联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意为: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 意思: 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 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 扩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姑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泛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中的“欲”意思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贪心;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势欲等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link?url=_ozFEvjCUmQ4lYu7XfGbojiCmQVRLgNz1kKjdv_Wj6vs4w6916o62fmhTEPmikwEUPV_tu0AkMeKAIxvjIkd0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