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通论阅读

1.李煜的清平乐与黄庭坚的清平乐比较

名称:清平乐(春归何处) 作者:黄庭坚 正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作品注释 注释 ①问取:问. ②因风:趁着风势. 评解 这首词写的是惜春之情.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 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 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全词俏丽、新警、宛转、含蓄,表现了山谷词的风格. 集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山谷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 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是首惜春词.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春 实已去.飘然一结,淡雅饶味.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作者】:李煜 上片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那落了一身还满的雪梅正像愁之欲去还来;而下片由彼方措意,说从善留宋难归,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的春草那样无边无际.两者相形,倍觉愁肠寸断的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歇拍两句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尤显生动,为人所称.。

2.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什么意思

出自宋代词人范大成的《秦楼月·浮云集》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赏析

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淳熙九年(1182)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注释

①鹁鸠:亦称鹁鸪,天将雨,其鸣甚急。

②浥:湿润。

③燕支:一种可作胭脂的花。

赏析:

时届惊蛰,雷声隐隐,绿杨随风,浓杏拂墙,燕支重色,处处呈现出春日景色。词末点出“花梢缺处,画楼人立”,顿使景中有人,意境全活。全词抒情含蓄,幽雅和婉。

薛砺若《宋词通论》:石湖为南宋大诗人之一。其诗极清疏有致,词亦如之。

3.求几首宋词+赏析

贺新郎 萤 赵闻礼 池馆收新雨。

耿幽丛、流光几点,半侵疏户。入夜凉风吹不灭,冷焰微茫暗度。

碎影落、仙盘秋露。漏断长门空照泪,袖衫寒、映竹无心顾。

孤枕掩,残灯炷。练囊不照诗人苦。

夜沈沈、拍手相亲,»儿痴女。栏外扑来罗扇小,谁在风廊笑语。

竞戏踏、金钗双股。故苑荒凉悲旧赏,怅寒芜、衰草隋宫路。

同磷火,遍秋圃。 这是一首咏物词。

从词的内容上看,他在游扬州隋故苑时,见到了萤火虫,而引起了他的吊古伤今之情。 词的上片,“池馆收新雨。

耿幽丛、流光几点,半侵疏户。”新雨后的池馆,萤光照亮了幽暗的草丛,点点萤火,从门隙中照了进来。

这是开门见山的手法,首先点出了萤光。“入夜凉风吹不灭,冷焰微茫暗度。”

“入夜”句化用李嘉佑咏萤诗“夜风吹不灭”。凉风吹不灭萤火,清冷的光焰在深暗处渐渐变得模糊了。

“微茫”,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的样子。在这个幽凄的环境中,不觉勾起了对往事的伤悼。

“碎影落、仙盘秋露。漏断长门空照泪,袖衫寒、映竹无心顾。”

这里用了两件往事,一是“仙盘秋露”,一是“漏断长门”。“仙盘”句,指汉武帝曾作金承露盘。

“漏断”句,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居于长门宫。这两件事,与萤火似不相关,词人用“碎影落”把二者串联起来。

这是说,他似乎看到了点点碎影映入了仙盘中的秋露;萤火照耀着陈皇后的泪珠。陈皇后衣衫单薄,流萤映竹的幽影她也没有心情去欣赏。

对这两件事怀古的幽思,增加了词的艺术感染力。末二句,“孤枕掩,残灯炷。”

这又回到了现实,在漫漫长夜中,孤枕遮掩残灯的光炷,使人堕入了凝愁。 下片,首先写他长夜吟诗,和»儿痴女们的嬉戏。

“练囊不照诗人苦。夜沉沉、拍手相亲,»儿痴女。

栏外扑来罗扇小,谁在风廊笑语。竞戏踏、金钗双股。”

“练囊”用车胤囊萤夜读典。这是说夜深了,囊萤不能照映出他内心的痛苦。

笔头一转,说他在黑夜正在难堪的时候,传来了»儿痴女拍手相亲的声音。他们在栏干外面拿着轻巧的罗扇在扑流萤。

风廊里传来阵阵笑声,他们把双股金钗扔到地上,模仿踏百草的游戏。孩子们的游戏,并不能减轻他内心的痛苦。

他说:“故苑荒凉悲旧赏,怅寒芜、衰草隋宫路。同磷火,遍秋圃。”

“故苑”,原来的意思指隋炀帝时洛阳的萤苑。大业十二年隋炀帝在景华宫征求萤火数斛,夜出游山而放之,光遍岩谷。

杜牧《扬州》诗:“秋风放萤花,春草斗鸡台。”附会为隋炀帝游扬州时事。

“隋宫”指扬州西北隋炀帝所建的隋苑。罗隐写扬州诗云:“几年行乐旧隋宫。”

这是说,当年的隋苑,随着历史的飘失而成了悲凉的往事,诗人感慨万千,当年繁华的隋宫,于今遍地荒草,鬼火冷焰,败落不堪。末三句是全词重点,突出了咏萤怀古的主题,寓意深远而含蓄。

薛砺若的《宋词通论》对这首评价甚高:“古今咏萤之作,当以此篇为最工婉矣。其幽索柔细之笔,何殊碧山咏蝉、赋红叶诸作!”这与一般的咏物词比,确有独到功夫,内涵宕荡,用典自如,表现了艺术造就之深。

此词收入《绝妙好词》。 法曲献仙音 赵闻礼 花匣么弦,象奁双陆,旧日留欢情意。

梦别银屏,恨裁兰烛,香篝夜闲鸳被。料燕子重来地,桐阴琐窗绮。

倦梳洗。晕芳钿、自羞鸳镜。

罗袖冷,烟柳画阑半倚。浅雨压荼蘼,指东风、芳事馀几。

院落黄昏,怕春莺、惊笑憔悴。倩柔红约定,唤取玉箫同醉。

这是一首恋情词,写恋人别后深闺独处的相思之情。词牌又名《越女镜心》、《献仙音》。

上片首三句“花匣么弦,象奁双陆,旧日留欢情意。”“么弦”,小弦。

“奁”,同匳,用象牙制的奁。“双陆”,古代的一种赌博器具。

这是说用花匣子装着小弦琴,用象牙制品收藏着赌博的器具。这是写他们生活的华贵。

人已经走了,只留下这些东西勾引起对往日生活的留恋。“梦别银屏,恨裁兰烛,香篝夜闲鸳被。”

“篝”,这里作灯解。别后空对银屏,我不愿意再银烛高烧了,这是两人相欢时的情意,点着灯光,照耀着孤独的被子。

“料燕子重来地,桐阴琐窗绮。”我想当飞燕再来时,那时梧桐的阴影会紧遮窗帘了。

下片写别后的憔悴。“倦梳洗。

晕芳钿、自羞鸳镜。”写恋人别后,百无聊赖,梳妆打扮也没有心情了,钗钿之类的东西,也失去了光彩,简直不敢对镜自照了。

“女为悦己者容”,既然恋人走了,还有什么心情打扮呢!“罗袖冷,烟柳画阑半倚。”词人刻划出了一个痴情的少女,斜靠画阑,面对多情的烟柳,由于站立太久,连手臂都冻凉了。

接着描写这个女人所处的环境,突出她的惜春的情怀。“浅雨压荼蘼,指东风、芳事馀几。”

细雨正吹打着荼蘼花,东风呀!你到了春残花尽的时候了。这是写物,也是借物自况。

“院落黄昏,怕春莺,惊笑憔悴。”这两句还是写自然环境。

已经到了黄昏的时候,我又担心黄莺儿惊讶地笑我为什么如此憔悴。这两句纤秾而典雅。

司空图用过形象的语言解释什么是纤秾说:“柳阴路曲,流莺比邻。”在曲折的柳阴路上,并列的黄莺在歌唱。

这就是纤秾的意境。他解释什么是典雅:“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琴眠于绿阴之上,没有人去弹奏,然而好像听到了声音,像来是高山上瀑布。这两句刻划出了黄昏时的。

4.浙江自考汉语言文学浙江大学07409宋词研究的大纲要到哪找呢

《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OOO年十月指定用书:《唐宋词通论》,吴熊和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89年版《宋词研究》与《唐诗研究》同是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断代分体专题研究的课程,现被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学考试的选修课之一,于《唐诗研究》之后开设。

宋词与唐诗、元曲并称。它继唐诗之后代表了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宋代文学的一个杰出成就。

唐圭璋先生编定的《全宋词》,汇录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作一万九千九百余首(加上订补与孔凡礼《全宋词补遗》所辑,超过两万首)。宋词之盛,于此可见。

千余年来,词与诗并行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诗体。词学也从宋至清,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专门之学。

《宋词研究》以宋词为主要对象,同时也旁及词学研究中的一些有关问题。开设《宋词研究》课,将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文化,介绍本学科的历史状况和目前进展为目的,以便丰富知识,拓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与研究能力。

具体要求是:了解与掌握词的体制以及小令、长调等词调类别;领会词的艺术特质,探讨词与诗在内容风格以及艺术手法上的若干重要差异;了解唐宋词的发展过程和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阅读与熟悉宋词中的一些名家名作,并善于分析与鉴赏。本课程以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为主要教材。

具体作品可阅读有关宋词选集,如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夏承焘、盛韬青《唐宋词选》(中国青年出版社)、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可择便任选一种。 第一章 词的起源词在唐五代时称为曲子或曲子词。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本义就是配合燕乐乐曲用歌唱的歌词。词是随着隋唐燕乐(宴乐)的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艺。

燕乐是唐代各种俗乐的总称,是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域胡乐与中原本土的俗乐融汇而成的一种新乐。它继先秦雅乐、汉魏六朝清乐之后,开辟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

由于燕乐兼容胡汉,在乐津、乐器、乐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风行于唐代宫廷及南北各大都市。公私宴会与娱乐场所,大都有燕乐乐曲的演奏。

唐崔令钦《教坊记》有一张《曲名表》,记载了开元、天宝间唐玄宗建立教坊后所演奏的乐曲,有大曲与杂曲共三百二十四曲。这些教坊曲后来有很多被配上歌词传唱开来。

它们就成了有声有辞、声辞相配的最早一部分词调。唐教坊曲和中晚唐的民间俗曲,都是词调的重要来源。

有乐始有曲,有曲始有词。因此,要谈论词的起源,必须从词与燕乐的关系入手。

不从词乐说起,词的起源以及词的体制、律调、作法等问题,将无从得到确切说明。但是词作为一种音乐文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词的产生不但需要燕乐风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它同时还关涉到当时的社会风习,人们的社交方式,以歌舞伴酒的歌伎制度,以及文人同乐工歌伎交往中的特殊心态等一系列问题。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同它的抒情功能相伴而行的。

不妨说,词是在综合这些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应该广泛地从文学的、音乐的、文化的各种角度,观照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关于词起于何时,从宋代起,就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起于隋唐之际。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张炎《词源序》谓:“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

一是起于盛唐。李清照《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她就以开元、天宝年间李衮“歌擅天下”说起,历数自唐至宋的词坛流变。一是起于中唐。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说:“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

亦有在涯之前者。”这三种说法当然各有所据,然亦不免各有所偏。

根据现有资料,这三种说法其实可以统一起来,它们实际指的是词依燕乐而兴的三个阶段。隋唐之际为燕乐的传入和兴起之始;盛唐曲调繁衍,流变日烦,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乐曲条件;中唐则文人填词的风气渐开,“依曲拍为句”的填词方式至此方始确立。

九世纪初白居易、刘禹锡依曲拍为句作《忆江南》词,可以作为词体确立的一个标志。其特点是以乐定词,由齐言转向杂言。

此后就在按谱填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整套词的体制与格律。旧说李白曾作《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首词,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造》卷一推为“百代词曲之祖”。

但之两首词是否李白所作,明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成为词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从现有资料来看,怀疑的理由比较充分,足以论定它们为李白所作的证据则颇感薄弱。

词起于中唐之说,较之认为词起于盛唐,似乎更符合历史事实。思考题1、什么叫燕乐?词的产生与燕乐有什么关系?研究词的起源,为什么必须从词乐入手?2、为什么说词起于中唐,其根据是什么?3、围绕托名李白的《菩萨蛮》、《亿秦娥》两首词,有过哪些争论?4、唐。

5.晏殊 采桑子的解析

评解】

韶华易逝,流光催人,转眼春去秋来。西风落叶,高楼雁声,益增人离愁别恨。这

首词意境优美,柔丽而富诗意,且蕴含着一种凄婉的情绪。

【集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此词虽在凄伤中,却无丝毫怨毒的意思,此即其抒情的温厚

处。这种作风,欧阳修、秦观及晏几道,都很受他的影响。

------------------------

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 ,抒发了叹流年 、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 ,暗含“ 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 ,只好借酒浇愁 ,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 ,次写惊梦 。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 。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 ,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 ,情人离别之痛 ,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

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在凌**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这一声代表什么呢?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 ?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

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 ?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综上,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词中“长恨离序”、“好梦频惊”等句,用意超脱高远,表现了一种明净澄彻而又富于概括意义的人生境界。

6.清平乐(宋)黄庭坚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作品内容

年代:宋

作者:黄庭坚

作品:清平乐

内容: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作品注释

注释

①问取:问。

②因风:趁着风势。

评解

这首词写的是惜春之情。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

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

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全词俏丽、新警、宛转、含蓄,表现了山谷词的风格。

集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山谷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

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是首惜春词。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春

实已去。飘然一结,淡雅饶味。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

之妙。

7.十首唐诗宋词及不少于300字的赏析

贺新郎 萤 赵闻礼 池馆收新雨。

耿幽丛、流光几点,半侵疏户。入夜凉风吹不灭,冷焰微茫暗度。

碎影落、仙盘秋露。漏断长门空照泪,袖衫寒、映竹无心顾。

孤枕掩,残灯炷。练囊不照诗人苦。

夜沈沈、拍手相亲,?儿痴女。栏外扑来罗扇小,谁在风廊笑语。

竞戏踏、金钗双股。故苑荒凉悲旧赏,怅寒芜、衰草隋宫路。

同磷火,遍秋圃。 这是一首咏物词。

从词的内容上看,他在游扬州隋故苑时,见到了萤火虫,而引起了他的吊古伤今之情。 词的上片,“池馆收新雨。

耿幽丛、流光几点,半侵疏户。”新雨后的池馆,萤光照亮了幽暗的草丛,点点萤火,从门隙中照了进来。

这是开门见山的手法,首先点出了萤光。“入夜凉风吹不灭,冷焰微茫暗度。”

“入夜”句化用李嘉祐咏萤诗“夜风吹不灭”。凉风吹不灭萤火,清冷的光焰在深暗处渐渐变得模糊了。

“微茫”,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的样子。在这个幽凄的环境中,不觉勾起了对往事的伤悼。

“碎影落、仙盘秋露。漏断长门空照泪,袖衫寒、映竹无心顾。”

这里用了两件往事,一是“仙盘秋露”,一是“漏断长门”。“仙盘”句,指汉武帝曾作金承露盘。

“漏断”句,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居于长门宫。这两件事,与萤火似不相关,词人用“碎影落”把二者串联起来。

这是说,他似乎看到了点点碎影映入了仙盘中的秋露;萤火照耀着陈皇后的泪珠。陈皇后衣衫单薄,流萤映竹的幽影她也没有心情去欣赏。

对这两件事怀古的幽思,增加了词的艺术感染力。末二句,“孤枕掩,残灯炷。”

这又回到了现实,在漫漫长夜中,孤枕遮掩残灯的光炷,使人堕入了凝愁。 下片,首先写他长夜吟诗,和?儿痴女们的嬉戏。

“练囊不照诗人苦。夜沉沉、拍手相亲,?儿痴女。

栏外扑来罗扇小,谁在风廊笑语。竞戏踏、金钗双股。”

“练囊”用车胤囊萤夜读典。这是说夜深了,囊萤不能照映出他内心的痛苦。

笔头一转,说他在黑夜正在难堪的时候,传来了?儿痴女拍手相亲的声音。他们在栏干外面拿着轻巧的罗扇在扑流萤。

风廊里传来阵阵笑声,他们把双股金钗扔到地上,模仿踏百草的游戏。孩子们的游戏,并不能减轻他内心的痛苦。

他说:“故苑荒凉悲旧赏,怅寒芜、衰草隋宫路。同磷火,遍秋圃。”

“故苑”,原来的意思指隋炀帝时洛阳的萤苑。大业十二年隋炀帝在景华宫征求萤火数斛,夜出游山而放之,光遍岩谷。

杜牧《扬州》诗:“秋风放萤花,春草斗鸡台。”附会为隋炀帝游扬州时事。

“隋宫”指扬州西北隋炀帝所建的隋苑。罗隐写扬州诗云:“几年行乐旧隋宫。”

这是说,当年的隋苑,随着历史的飘失而成了悲凉的往事,诗人感慨万千,当年繁华的隋宫,于今遍地荒草,鬼火冷焰,败落不堪。末三句是全词重点,突出了咏萤怀古的主题,寓意深远而含蓄。

薛砺若的《宋词通论》对这首评价甚高:“古今咏萤之作,当以此篇为最工婉矣。其幽索柔细之笔,何殊碧山咏蝉、赋红叶诸作!”这与一般的咏物词比,确有独到功夫,内涵宕荡,用典自如,表现了艺术造就之深。

例如此类,不知可否? 行的话望采纳。

8.求声声慢宋词赏析

声声慢是词牌名啊 有太多了 我就姑且当你说的是李清照写的那首吧

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几句叠词,反反复复之用意,不仅富于音乐美和韵律美,而且借以表达词人对于晚年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的淋漓尽致的挥洒,一生在寻寻觅觅,只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吟咏此句,不禁使人感同身受。 “乍暖还寒”的多变气候,又怎能修生养息,酒难御寒,伶仃一人,苦不堪言。 从“三杯两盏淡酒”的“淡”字可以看出作者心中满是愁,酒力压不住愁,压不住心愁自然觉的酒味淡了。用酒之淡,更衬托词人内心极其的苦楚愁闷,望北雁南飞,这几个角度都写出词人内心的惆怅,寓情于景,通过意向使愁变得具体可感又意蕴无穷,耐人寻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正是化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温庭筠 虽为化用,但词人却善于融化前人的语句,自成意境,有天衣无缝之妙。梧桐这一意象不仅表现季节与时令,而且由此表现秋季的特点。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化多为少,表面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将愁苦之情以感叹终句挥洒得淋漓尽致。用强调的语气更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愁。 整首诗都用了悲凉凄惨的调,从作者角度分析,当时正值晚年,一些生活细节也看得如此悲凉,并以此来表现自己痛苦的心境,平实的语句中透的词义却是似浅实深。上片开笔连用七组叠词字来概括悲切孤苦的心境,奇特而生动。下片继续借眼前景物来倾诉忧愁,整首诗笼罩在一片凄凉悲苦的氛围当中。

以凄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在词中,无论忽寒忽暖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忽起的秋风、天上的大雁、满地的黄花,还是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景景含愁,处处成愁。这种浓重的凄苦氛围真切地表现了词人的愁苦,强烈震撼读者的心。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