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闻一多论唐诗pdf

1.闻一多在《唐诗杂论·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所附伍学藻 孟浩然寻梅图 与王维画的孟浩然像应该神似) 当年孙润夫家所藏王维画的孟浩然像,据《韵语阳秋》的作者葛立方说,是个很不高明的摹本,连所附的王维自己和陆羽、张洎等三篇题识,据他看,也是一手摹出的。

葛氏的鉴定大概是对的,但他并没有否认那“俗工”所据的底本——即张泊亲眼见到的孟浩然像,确是王维的真迹。这幅画,据张洎的题识说, 虽轴尘缣古,尚可窥览。

观右丞笔迹,穷极神妙。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笈负琴而从——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这在今天,差不多不用证明,就可以相信是逼真的孟浩然。并不是说我们知道浩然多病,就可以断定他当瘦。

实在经验告诉我们,什九人是当如其诗的。你在孟浩然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那身影,能不是“颀而长,峭而瘦”的吗?连那件白袍,恐怕都是天造地设,丝毫不可移动的成分。

白袍靴帽固然是“布衣”孟浩然分内的装束,尤其是诗人孟浩然必然的扮相。编《孟浩然集》的王士源应是和浩然很熟的人,不错,他在序文里用来开始介绍这位诗人的“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八字,与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所谓“精朗奇素”,无一不与画像的精神相合,也无一不与孟浩然的诗境一致。

总之,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再没有比孟浩然更具体的例证了。 张枯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我们却要说:浩然也属于襄阳。

也许正惟浩然是属于襄阳的,所以襄阳也属于他。大半辈子岁月在这里度过,大多数诗章是在这地方、因这地方、为这地方而写的。

没有第二个襄阳人比孟浩然更忠于襄阳,更爱襄阳的。晚年漫游南北,看过多少名胜,到头还是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实在襄阳的人杰地灵,恐怕比它的山水形胜更值得人赞美。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象一部《襄阳耆旧传》,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了解了这一层,我们才可以认识孟浩然的人,孟浩然的诗。 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济,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

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我想,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人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

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岛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人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先走了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

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门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同体化了。

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

总之,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

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矛盾是常态,愈矛盾则愈常态。

今天是伊皋,明天是巢由,后天又是伊皋,这是行为的矛盾。当巢由时向往着伊皋,当了伊皋,又不能忘怀于巢由,这是行为与感情间的矛盾。

在这双重矛盾的夹缠中打转,是当时一般的现象。反正用诗一发泄,任何矛盾都注销了。

诗是唐人排解感情纠葛的特效剂,说不定他们正因有诗作保障,才敢于放心大胆的制造矛盾,因而那时代的矛盾人格才特别多。自然,反过来说,矛盾愈深愈多,诗的产量也愈大了。

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除在张九龄的荆州幕中当过一度清客外,也没有半个官职,自然不会发生第一项矛盾问题。但这似乎就是他的一贯性的最高限度。

因为虽然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下面不过是许多显明例证中之一: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然而“羡鱼”毕竟是人情所难免的,能始终仅仅“临渊羡鱼”,而并不“退而结网”,实在已经是难得的一贯了。

李白这番热情的赞叹,便知道孟浩然超出他的时代多么远: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

2.闻一多诗集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年,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年,上海泰东图书局;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死水》(诗集)1928年,上海新月书店;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1982年,三联出版社

《闻一多选集》1951年,上海开明书店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闻一多选集《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年,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校补》(古典文学研究)1942年,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 出版社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年,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3.关于唐诗的文章,

闻一多论唐诗 最早看见这本华东师大的小巧可爱的是在小城读大学的时候。

和靖兄陪刘宗迪老师闲逛书店。我取了姜德明主编的那套书话系列的郑振铎书话,那段时间正着迷于和。

兼以板式厚重庄严,手感颇佳。(按:当然,这些普通册子是入不得布衣里各位大家的法眼的,)见此哪有不收之理。

只是余钱不多,再多买就要和口腹之欲起争执,拿定这本之后只能望洋兴叹了。 刘老师选的就是闻一多的,好象还评价了几句,说闻先生引入文化学,人类学的有关理论结合中土固有之文字训诂考证之学来治神话,别开天地。

其他的都记不得了。 晚上一伙人就在刘老师家吃的火锅,觥筹交错,相与甚欢。

回寝室后还点着蜡烛夜游了一阵,雷雨交加,烛影摇摇,四围鼾声起伏,至今如在目前。 这些不太久的场景现在居然也成为了往事,人这一生有点意思,还没开始品味呢,就只剩回忆在斜阳影子里孑孑孤立,形影相吊了。

如今人事消沉,刘老师去了北京,靖兄留了下来,重聚料已是空想,尤其是听说憨厚淳朴的靖兄也在生之重重波折中消沉颓唐,实在觉得残酷不想去面对细思的。回到书上来吧。

先是买了上古的。

4.求闻一多的诗~如题,越全越好~

闻一多诗选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幻中之邂逅 死 孤雁 火柴 玄思 太阳吟 烂果 渔阳曲 口供 死水 静夜 发现 祈祷 一句话这里至少有10多首。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