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诗句有哪些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释义: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释义: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释义: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释义: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释义: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6、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释义:有抱负的人志在四海,这样,即使相距万里,也能彼此心意相通。 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释义:只要彼此相知、互相了解,不论远近都没有关系,即使相隔万里也能跟邻居一样亲近。 8、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在相知,贵在知心。孟子——《孟子·万章下》 释义:人们互相认识,贵在能够相互了解。而人们相互了解,贵在能够了解到对方的心灵深处。 9、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释义: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10、士为知己者死。——司马迁《史记》 释义: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2.形容彼此不了解的诗句有没有1《诗经》之《王风 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原意为: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2,《论语 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强调个人修养.3,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意即:楚王[你]不觉察我的本心啊,反而听信谗言[火上加油]燃烧起怒火[一同发难] .强调楚王失察.(如果朋友之间相互调侃,一人正色道:“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另一人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之,可谓连璧.) 4,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粗俗直接.5,如果显得孤高一些:“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李商隐·《安定城楼》).或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又似乎有些狂气.6,诚如楼上所言,“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其出处不详,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应该是元代高明所著的《琵琶记》最早.网上有帖子说最早的出处是《封神演义》,但《封神演义》为明代天启年间所作,而《琵琶记》却是在元末,所以《琵琶记》最早,除非找到比《琵琶记》更早的.但是更早的至今只能找到半句,在唐代齐澣的诗中有“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的说法,这不能算.7,以上都是稍显其志的,至如以隐喻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几乎篇篇皆是.如果你考了第一名,别人妒嫉你,你可以微叹一声“高处不胜寒”;如果你是男生且失恋了,大叫一声“天涯何处无芳草”,别人都能理解,如果是女生有人追求,可到处炫耀“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非来贸丝,来即我谋”,至于愁绪,不但诗词曲能拿来佐兴,还有《秋色赋》、《秋声赋》、《赤壁赋》拿来借鉴.古典诗词几乎都是具象的,心情有好多种,具体哪一种,要对应而论.。 3.表示是朋友之间感情的诗句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 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 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 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国维L* 3、宋之问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杜被贬。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嗟”同知已离别而惆怅,为故人被贬而伤感受,因宦海无常而慨叹。 江边垂柳依依惜别,储蓄写出人虽不至心意已到。后四句接连用典,慨叹友人怀才不遇。 音韵和谐,对仗匀称,朴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活用典故,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是何年。 ——开头别宴将尽分手在即,直接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真挚,二联写离情的缠绵,三联时间已晚离别到来,“何”后会难期,隐隐的哀愁,没有长吁短叹,在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不温不火,意态从容,气象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沧浪诗话。作者谪居岳州,梁知微经此入朝,送客。 征帆远去,凄宛而不抒情,反写简淡的秋景。孤——由峰而转向人,神话传说使君山缥缈,浮——迷离扑朔之感,三句写了神仙不可接,友人不可接,朝廷不可接。 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致。 7、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8、李颀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兑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跎。 ——把霜拟人化,写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气象,寒不可见树色可见。 催,生动有感,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9、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 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11、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 4.描写朋友之间的句子有哪些温慈惠和意谓温润慈祥,惠人以和。 《左传•昭公二十 五年》:“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 同舟共济意谓同船渡河,互相帮助,齐心协力。 先秦• 孙武《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 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亦作“同舟而济”。 休戚与共意谓彼此之间利害得失都共同承担。 形容同 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 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言必信,行必果意谓说话有信用,说到做到。《论语•子 路》:“言必信,行必果,砼砼然小人哉。” 君子之交淡若水意谓坦诚的朋友之间的友谊像水一样 清澈透明。《庄子•外篇•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 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 以离。”。 5.有关朋友之间互相包容求同存异的名言警句诗句1、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 2、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贝尔奈 3、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 ——高尔基 4、真正的友谊总是预见对方的需要,而不是宣布自己需要什么。——莫洛亚 5、意见和感情的相同,比之接触更能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这样子,两个人尽管隔得很远,却也很近。 ——柴可夫斯基 6、朋友交好,若要情谊持久,就必须彼此谦让体贴。——乔叟 7、建立和巩固友谊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互相信赖地闲谈心事与家常。 ——约翰·洛克 扩展资料 互相包容,求同存异的含义 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包容指容纳;即指宽容大度。 语出《汉书·五行志下》:“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互相包容指的是彼此容纳。 求同存异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求同是让彼此间更加的亲近、友善,存异是让彼此间更加的宽容、尊重。出自《礼记·乐记》。 包容是一门学问,学会包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乐!这门学问,是来自内心“慈悲喜舍、善良仁爱”的自然流露! 因为存在共同性,所以能够增加之间的亲切感,接受相异性,是一种道德的宽容,以及相互间的尊重。但是只强调共同性,会让之间的关系变得恣意随便;只在意相异性,就会让关系变得疏远。 所以,在社会文化中的“求同存异”是最为中庸的处世态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相互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包容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求同存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