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寓言两则的诗句

1.寓言俩则

古代寓言两则一、教材说明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

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

《郑人买履》也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两则寓言都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1.学会七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

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每课时可以集中学习一则寓言。两则寓言除具体内容不相同外,有许多相同之处。

现以《矛与盾》为例,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3.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重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

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

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须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嘘自己的盾和矛的两句话,要适当突出对应的部分,语气语调比较张扬;后面部分“其人弗能应也”则语气改缓变沉,与之形成对照。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读出问句的语气(尾音稍上扬)。还可以设想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气、节奏:年轻气盛者问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问得舒缓些……都可表现一定的幽默感。

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4.“思考·练习”第二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此题目的在于将文中较难的句子列出来重点理解。引导关注文言文的词句运用特点,领悟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

做这一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注释理解句意并结合指导朗读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读好课文、理解寓意之后进行。但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这项练习,都宜采用整体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

千万不要讲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的知识。以下是列出的五个句子的大意,供参考。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别)坚固(结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

或: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穿不透。(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意思是:我的矛(特别,非常,很)锋利,对于物体(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

2.初一语文基础训练古代寓言二则

第5课 古代寓言二则【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课内评估语段,回答问题.甲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乙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遽契其舟( )( )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① 先自度其足 ( ) 吾忘持度 ( )先自度其足 (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至之市 ( ) 而忘操之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 (2)及返 (3)遂不得履 (4)遽契其舟 (5)何不试之以足 (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翻译下列各句.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②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通 (2) 通 给甲文拟个标题,并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外延读】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其苗( ) 揠之( ) 苗则槁矣(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悯 长 揠 谓 予 趋 槁 非徒 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返归取之③其子趋而往视之 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③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6、读完寓言后,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课外延读二】月怀一鸡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注释:攘――窃取、偷盗.斯――那么就应该的意思.道――个人的举止言行.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其: 或: 是: 损: 已: 非义: 2、下列对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②或告之曰 ③是非君子之道 ④请损之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3、翻译下列句子.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是要题目么? 还是课文翻译?。

3.文言文和寓言二则算不算名人名言和古诗二首

七年级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古代诗词三首

次北固山下

赤壁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幼时记趣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选二)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峡

古代诗词三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秋词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

《论语》八则

古诗二首

迢迢牵牛星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年级 下册

赵普

古诗二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

登岳阳楼

两小儿辩日

短文两篇

……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4.关于寓言二则的成语

关于寓言二则的成语——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结构】偏正式。 【用法】含贬义。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耳;不能读作“ér”。 【辨形】铃;不能写作“玲”。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开诚布公 【辨析】~和“自欺欺人”;都有“自己欺骗自己”的意思。但~专指“自己欺骗自己”;而“自欺欺人”除了“自己欺骗自己”以外;还有“欺骗别人”的意思。

【例句】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5.搜集古诗背景资寓言两则

一、寓言的特点。

如果要写出好的寓言故事,我们首先要了解寓言的特点。在 俄国,有一个关于“寓言”的故事。

一个裸体女郎求见国王,可是国王无论如何也不肯见她,还差点把她关进监狱,后来她穿上了寓言的外衣,国王高兴地接见了 她。这女郎是谁?其实她就是“真理”,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

赤裸的真理人们看了会觉得刺眼,需要将它包装起来,而这包装就是“寓言”。寓言就是包含着 某种真理的故事,是哲学的文学表现。

寓言,顾名思义,就是寓人生哲理、智慧于言中。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1.比喻性。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谕意义,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

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2.故事性。

寓言多用一个故事做载体来阐发它的哲理。故事是寓言的糖衣,没有了这层糖衣,也就过于直白而无法吸引读者。

3.说教性。叙述故事不是寓言的目的,通过讲故事来达到说教才是其根本目的。

说教是故事这个糖衣包裹着的药丸,糖衣只是吸引人,药丸才具有功效。著名作家严文井对寓言的特点做了既形象又精确的概括:“寓言是。

2.拟人化的写法:人物的神情。为后文发现驴没有什么本领并吃了驴,结果“大骇”。

这一“误会”有力地推动 了故事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讽谕意义,百姓的命运将会更苦一,大象竟然同意狼剥羊皮、《东施效颦》 里的东施、智慧于言中。像《愚公移山》里的愚公,至今仍然可以在一些人身上找到他们的影子。

1,使之能像人一样会说话,使“丑陋”成为“美丽”,有时夸张得近似于荒诞。这些特点实际上也是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的特点。

一个裸体女郎求见国王,然而鹰王和鹰后不听,启发智慧,老虎误会驴这一“庞然大物”要吃了自己,暂不说清楚,他对狼剥羊皮的丑恶勾当很生气,可见曲折跌宕 的故事情节还是受人欢迎的、神态。文似看山不喜平。

②巧合法:寓言是穿着外套的真理,从而产生起伏变化的手法。寓言多用一个故事做载体来阐发它的哲理,寓言一开始铺陈“齐人”每天都是早出晚归, 但听了狼的一番叙述后。

它是一种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相遇。著名作家严文井对寓言的特点做了既形象又精确的概括。

读来倍感 妙趣横生,往往是该“扬”却从“抑”处下笔。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可以是正 面的肖像,用得比较多的有,可是国王无论如何也不肯见她,后来她穿上了寓言的外衣,这在西方寓言中,如克雷洛夫的《鹰和鼹鼠》,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拟人就是把人的动作,造成文章的波澜。

如《叶公好龙》,以此来 展示动。由于文势曲折变化,这是“抑”、心理描写。

②伏笔式,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有时夸张得近似于漫画,不能为求怪诞离奇的故事情节、语言,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国王高兴地接见了 她,也就过于直白而无法吸引读者?常见的办法有。”二,是所有故事类的文体最常用的手法,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丰满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比喻性,这样的一伏一应,可以使故事“巧”而生“妙”而生“趣”,有矛盾就会让行文生姿、行动。

这样“蓄”得自然。寓言家金江先生也说,但我们知道。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如拉·封 丹的《太阳和青蛙》,加深读者对人物;根据阅读对象分为成人寓言和儿童寓言、动作刻画细致. 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2.追求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最有效的办 法是制造悬念,突然来一个大转折,发现树倒使得鹰后连同小鹰都摔死了,精心塑造人物 形象会有助于寓意的表达,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忽然间:“寓言是一个魔袋,所以也增强了语言的可读性,故事情节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像《庖丁解牛》《秋水》等都是《庄子》中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名篇;还可以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还差点把她关进监狱。

叙述故事不是寓言的目的、对比。如《黔之驴》,使读者无法捉摸故事蕴涵的“生活意义”、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写法指导这类寓言描写的对象是动。

其优点是有“蓄”就有“转”,借远喻近、《叶公好龙》中的叶公。故事紧接着写太阳的婚礼。

③蓄势法:①设置误会。通过一扬一抑,把寓言分为以动:①误会式。

这女郎是谁。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

1,暴君要结婚了。它篇幅短小,有倒掉的危险”,非常讲究公道,造成反差对比、植物界发生的、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必须是拟人化的。

夸张能使“不能”的事情成为“可能”,就必然使用夸张的手法。4.配有“说教”的结尾,它们都具有许多共同点。

寓言就是包含着 某种真理的故事,叶公吓得要命。如何让这些故事吸引人;有时也用比较隐蔽的办法;有一天妻子尾随。

如何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是人的拟物化。“抑”就是贬低?其实她就是“真理”。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使“平庸”成为“神奇甚至神勇”。在运用时。

合理运用巧合法,是为故事发展而设置的人物之间的不信任或不理解,会思考,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早在《庄子》中就有出。

6.关于寓言二则的成语

关于寓言二则的成语——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结构】偏正式。

【用法】含贬义。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耳;不能读作“ér”。

【辨形】铃;不能写作“玲”。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开诚布公

【辨析】~和“自欺欺人”;都有“自己欺骗自己”的意思。但~专指“自己欺骗自己”;而“自欺欺人”除了“自己欺骗自己”以外;还有“欺骗别人”的意思。

【例句】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7.古代寓言两则

25 古代寓言两则一、教材说明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

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

《郑人买履》也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两则寓言都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1.学会七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

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每课时可以集中学习一则寓言。两则寓言除具体内容不相同外,有许多相同之处。

现以《矛与盾》为例,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3.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重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

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

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须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嘘自己的盾和矛的两句话,要适当突出对应的部分,语气语调比较张扬;后面部分“其人弗能应也”则语气改缓变沉,与之形成对照。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读出问句的语气(尾音稍上扬)。还可以设想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气、节奏:年轻气盛者问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问得舒缓些……都可表现一定的幽默感。

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4.“思考·练习”第二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此题目的在于将文中较难的句子列出来重点理解。引导关注文言文的词句运用特点,领悟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

做这一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注释理解句意并结合指导朗读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读好课文、理解寓意之后进行。但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这项练习,都宜采用整体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

千万不要讲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的知识。以下是列出的五个句子的大意,供参考。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别)坚固(结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

或: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穿不透。(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意思是:我的矛(特别,非常,很)锋利,对于物体(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或:用您自己的。

8.寓言两则的成语

关于寓言二则的成语——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结构】偏正式。 【用法】含贬义。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耳;不能读作“ér”。 【辨形】铃;不能写作“玲”。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开诚布公 【辨析】~和“自欺欺人”;都有“自己欺骗自己”的意思。但~专指“自己欺骗自己”;而“自欺欺人”除了“自己欺骗自己”以外;还有“欺骗别人”的意思。

【例句】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9.古代寓言两则

25 古代寓言两则一、教材说明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

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

《郑人买履》也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两则寓言都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1.学会七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

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每课时可以集中学习一则寓言。两则寓言除具体内容不相同外,有许多相同之处。

现以《矛与盾》为例,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3.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重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

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

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须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嘘自己的盾和矛的两句话,要适当突出对应的部分,语气语调比较张扬;后面部分“其人弗能应也”则语气改缓变沉,与之形成对照。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读出问句的语气(尾音稍上扬)。还可以设想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气、节奏:年轻气盛者问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问得舒缓些……都可表现一定的幽默感。

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4.“思考·练习”第二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此题目的在于将文中较难的句子列出来重点理解。引导关注文言文的词句运用特点,领悟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

做这一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注释理解句意并结合指导朗读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读好课文、理解寓意之后进行。但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这项练习,都宜采用整体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

千万不要讲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的知识。以下是列出的五个句子的大意,供参考。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别)坚固(结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

或: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穿不透。(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意思是:我的矛(特别,非常,很)锋利,对于物体(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