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几句关于歌颂军人气质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尤震,匣中金刀血未干。 2.描写军人优良品质的诗1.庆八一赞美军人的诗歌精选 如那喷血的朝阳, 你们用生命书写辉煌。 永远没有轻薄地表白, 却用博大诉说着耀眼的刚强。 铁血之旅, 壮志男儿, 正气和胆识铸就巍巍长城, 庇护祖国母亲以安宁。 无论在战火纷飞的日子, 还是和平笼罩的岁月, 是你们, 让所有的兄弟姐妹平静地生活着, 有了你们,我们的生活没有畏惧。 总想用手, 编一项花环, 带在那铮铮铁骨的战士身上, 用最诚挚的心, 表达对你们的敬仰。 总想沏一杯醇香的茶, 递给那站岗的士兵, 让这一分暖意, 来抵挡夜晚那寒风冷雪。 总想唱一首歌, 用尽心底的真情, 来歌颂军人的雄壮, 来表达兄弟姐妹父老乡亲对你们深深的思念。 夜依旧…… 2.每逢走进“八一” 作者刘光耀 每逢走进“八一”, 我们当过兵的人, 心情总是那么激动,那么振奋, 因为这是军人的节日, 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我们谁也不会忘记, 在那如火的岁月里, 我们那美好的年华, 那沸腾的热血, 那中华男儿的气概, 在绿色方阵里奔放。 在紧张的战备训练, 那欢乐的军营天地, 那真诚的占有情谊, 一幕幕、一曲曲, 历史都为我们记载着,歌颂着。 当军营里又响起熟悉的锣鼓声时, 我们含着热泪, 挥动着双臂, 解甲告别了军旅。 家乡是那么的可亲, 又是那么的陌生, 面对这一切的一切, 我们又重新当起了新兵。 在困难和曲折面前, 我们总是牢记着, 自己曾当过兵, 死都不怕了 还怕什么? 军人,就要敢于挑战一切。 “八一”到了, 心里在有许多话, 要对战友说, 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 不管走到哪里, 不管到什么时候, 都不要忘了军旗, 都不要丢了本色!!! 3. 妈妈! 那一定是你, 我听到了, 那手工的绣花布鞋, 踏在地上的声音, 从襁褓时开始就听着, 一直听到穿上了绿色的军装。 当我在军营的梦乡中醒来, 仿佛有你轻轻的脚步来到我床前, 准备给我盖上裸露的手臂, 当我在猫耳洞里感到饥渴, 我就闭上眼睛, 仿佛又听到你轻轻的脚步来到我跟前, 准备端给我一碗甜甜的汤圆。 妈妈,20年前, 当我被敌人罪恶的子弹击倒在前沿, 我多么想:你亲手为我合上双眼, 用你温柔的手, 再摸我的脸颊一遍, 让我在冥冥中, 再次接触你手上粗硬的老茧。 妈妈,我多想向你证明, 我,作为一个军人, 没有给你丢脸。 妈妈,20年来, 我和我忠实的弟兄们, 默默地站在这昔日的前线。 妈妈,我多想对你说, 我倒下的时候, 我的枪刺, 指向敌人阵地的那边。 我昔日的兄弟姐妹们来过, 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欢笑, 他们给我们倾诉衷肠, 他们把泪水洒在这墓前, 鲜花、美酒、醇烟, 还有他们的后代那红红的嫩脸。 可是, 没有妈妈那替代不了的抚摸, 我心中的寂寞, 永远无法排遣。 妈妈,20年, 你走了好远,好远, 妈妈,20年, 我知道你好难,好难, 我不怪你, 因为你没有足够的钱。 妈妈,你空手来的, 没有任何祭品, 我不怪你, 因为你没有足够的钱。 妈妈,我知道: 你还没有吃饭, 可惜我不能为你尽孝, 只能望着你无言。 妈妈, 你的哭声是那样辛酸, 我明白你嫌自己来得太晚。 妈妈, 你在我头上的拍打是那样的无奈, 我明白你在追问为什么要20年。 妈妈, 为了千万个另外的妈妈, 我和你都作出了无悔的奉献。 妈妈, 在你的身后, 是飞速发展的喧闹, 是灯红酒绿的金宵, 是耸入云端的豪华, 但是,你感受到了什么,妈妈? 我不求再有什么额外的照料, 一声“烈士”已经足够, 我只求下个清明, 我的妈妈, 能够再来抚摸我的墓碑, 因为我的妈妈, 没有剩下多少20年。 3.八十年代赞军旅的诗句第五章 诗歌第四节 八十年代以来的军旅诗 一、新时期的开始 新时期伊始,和南线战争相映生辉的还有两位军旅诗人的政治抒情诗犹如两颗重磅炸弹,给当代诗坛以极大震动,它们就是叶文福的《将军,不能这样做》(1979年6月14日)和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光明日报》1979年6月8日)。 这两首诗的创作时间竟然相差不过几天,很显然这是与当时的历史反思倾向合流的。《将军,不能这样做》,从诗的前言来看[26],是一首即事感怀的愤笔之作,全诗情绪激荡,直抒胸怀,采用“楼梯式”和“反诘”“对比”的艺术手法,使得该诗具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 《小草在歌唱》是众多有关张志新事件的诗篇中最为出色的一篇,该诗以“小草”的意象统摄全篇,不仅表现了对社会历史的反思和批判,更是一种自我批判和自我剖析,雷抒雁因此被称为“变革时代的抒情诗人”[27]。这两首诗的出现标志着1949年以来所形成的政治抒情诗传统开始由个体与社会、历史、政治的紧密契合转向自觉分离以及对社会对历史对自我的反思和批判。 这两首诗“直面现实、反思历史和自我解剖的勇气,充分表现了一个战士诗人的良知和使命感,分别成为叶、雷二人诗歌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虽然由于种种非诗的原因,这种干预社会现实的诗歌的势头没有在诗坛上进一步展开与推进,但它对军旅诗歌的刺激和启示却是深刻而有力的。” [28] 二、周涛的军旅诗歌创作 自李瑛以后,对当代中国军旅诗的冲击和改造是从“新边塞诗”的兴起开始的。80年代初期,在新疆的杨牧、周涛和章德益重振古代边塞诗的雄风,树起“新边塞诗”的文学旗帜,着力于表现雪山、荒原和戈壁中坚韧、粗犷和高亢的人生,以鲜明的当代意识和充满悲壮色彩的崇高美,为新时期的诗坛吹来一股豪迈奔放的天山长风。 1982年,周涛在《新疆日报》上发表了《关于形成新边塞诗的构想》一文。到1986年,周涛的《神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4)和杨牧的《复活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一并获得全国诗集大奖,标志着“新边塞诗”达到了颠峰时期。 边塞诗的美学品性是阳刚大气、气势雄伟,充满了健硕的生命力和宏壮的民族精神。且自古以来的边塞诗莫不以边关热血为表现对象,由此可见“新边塞诗”的诗歌精神无疑与昂扬奋进的军旅人生是两相契合的,周涛就是在这里找到了解脱“李瑛模式”的钥匙,军旅诗豪迈壮阔的天性得以解放,被缚的“提坦巨人”自由了。 周涛是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性格狂放,气血慷朗,喜读历史,热爱自然,是极具文学个性的诗人兼散文家。周涛少小便随父移居边疆,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里长大,在那里,周涛的人生姿态、天生秉性和地域环境、人文环境得到了天然的契合。 如周涛所言,“大的反差和强烈的参照系,多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浮光掠影的知识结构,广阔的自然地貌形态及游牧人生活方式造成的易感性,维吾尔人的幽默感、哈萨克和蒙古人的长诗品格,柯尔克孜人和塔吉克人的传奇色彩,传说、寓言、民歌、音乐、舞蹈以及伊斯兰的拱顶、宣礼塔上的咏经诗,铺满丝绸和地摊的小土巷……等等,都对我不能不产生心理上的、情态上的、整个素质和眼光上的深深的熏染”[29]。华夏文明和游牧文明在周涛身上的碰撞和融合使他从小便“学会了在各民族的对比中关照自己的民族”。 马背民族的原始粗犷,改造了汉文化的圆熟精致,为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两种文化板块的碰撞,孕育出了一个“西北胡儿周老涛”,也造就出了周涛雄浑劲健、豪放悲怆的文学风貌。 周涛的诗有着浓浓的理想主义、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情节。《神山》诗集开篇第一句就是:“世间需要这种奇伟的男儿/如同大地需要/拔地而起的雄峰” (《猛士》)。 他喜与成吉思汗或努尔哈赤或多尔衮这些有风声的带拐弯儿的名字的人杰神交,甚至盛赞他们“有足够的体力彻夜狂欢/第二天爬起来照样驰骋阵前威风凛凛/仿佛一夜间/汲取了神秘的力量”。他鄙夷道学小儒,讥讽那些“广阔土地所养育的心胸狭隘的/八股先生们/…… 酌指甲盖儿大的一盅酒/豪饮”,嘲笑他们“缺乏性欲而又不减淫心/无屠狗之力而又清晨舞剑”(《人杰》),真个是辛辣无情,淋漓痛快。 他崇拜雄性,在他的眼中,大西北是一个雄壮的男性,“是一个强壮粗野的汉子/浑身蕴含的精力无处发泄/肌肉似地绷起重重山岳”(《大西北》),苍凉雄峻辽阔无边的大西北就是他正直、刚烈、严厉、暴躁、威严的父亲,他热泪盈眶紧抱着父亲那粗犷的胸膛深情地喊着,“我是属于你北方的儿子/我愿以短暂的死/换取你永恒的生!”(《我属于北方》)。他选取项羽、曹操等乱世枭雄作为他理想中的英雄原型,认定人杰“必先蒙受屈辱/起于荒草/拔剑四顾/欲哭无泪/感悟天地的神谕/萌动马鬃飘飞的雄心”(《人杰》),他讴歌死之壮美,“啊!让鹰象鹰那样地死去吧/再别让高飞的灵魂悲惨地夭折 …… //只有浩瀚的长空才配作飞翔者的坟场/雄禽的死亡,本身就是一次壮美的终结!”(《鹰的挽歌》)。 同时,又用《吴越春秋》中“覆船自沉于江”的渔父去讴歌无名的牺牲之美,赋予他理解的“英雄”一种复杂的令人深思的。 4.形容军人气质的词语挺拔、挺立、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一往直前一、挺拔 [ tǐng bá ] 解释:1、直立而高耸:峰峦~。 ~的白杨。2、坚强有力;强劲:笔力~。 示例:经过风雨洗礼的山松显得更加苍劲挺拔。二、挺立 [ tǐng lì ] 解释:直立:几棵老松树~在山坡上。 示例:面对敌人的枪口,王若飞昂首挺立,宁死不屈。三、不屈不挠 [ bù qū bù náo ]解释:屈:屈服;挠:弯曲。 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出自:东汉 班固《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 译文:乐昌诚实,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四、勇往直前 [ yǒng wǎng zhí qián ]解释: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译文:不管别人是不是,不考虑自己得失,勇往向前,说出别人不敢说的道理。 五、一往直前 [ yī wǎng zhí qián ]解释: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同“一往无前”。 出自:近代 陶成章《浙案纪略》第四章第二节:“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气,而不虑其他。”。 5.谁能告诉我一篇写军人气质的文章建军80周年文章 八一建军节文章:当 兵 上初中时我就渴望当兵,那时,全国山河一片红,人人爱穿绿军装。许多人为了弄件绿军装而绞尽脑汁,托遍在部队的亲朋好友;许多人为了弄顶绿军帽而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在大街上明抓暗抢。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那是多么的神气啊! 那时,常有部队拉练路过小城,也常有部队宣传队来小城演出,吹拉弹唱都能来几下的我,常常到他们的驻地登门求教。看着他们的英姿,欣赏着他们的娴熟技艺,我羡慕得流连忘返。 初中毕业那年,我找到人武部长要求当兵,死缠硬磨还是枉然。人家说我年龄小,不够条件。上高一时,正值征兵,带兵的也来到学校物色文艺人才。这下我粘上了带兵的。带兵的听了我的笛子独奏,考了我的乐理知识,很乐意带我。那些天,我非常兴奋,整天连课也不上,钻在带兵的屋里。但十分遗憾的是,那年只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而我是高一。尽管接兵部队再三向地方表示要我,但地方还是严格按政策办事。 第二年高中毕业,心想这次肯定是没问题了,谁知道政策又有了变化,不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只招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两年以上的知青。无奈,我只好随着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去了远离县城的穷乡僻壤。 /edu/show.asp?id=8932后面的请自己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