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中人生的三大境界人生的三大境界 (1) 立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蝶恋花》 第一种境界: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在“一叶”的飘零中觉察到秋的到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仿佛看到了秋后的冬以及紧接着的烂漫的春。 (2)追求过程之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凤栖梧》 第二种境界:这是一种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可以“不悔”到“牺牲其一生之福祉”。 (3)获得:“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 第三种境界: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鲜花如潮,就在这样的情景千百度地寻觅,可怎么也找不到,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却发现佳人就在灯火阑珊处。换言之,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辛万苦,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入真理之长河中,这是何等的欣慰! 2.【宋词中人生的三大境界人生的三大境界(1) 立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第一重境界: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在“一叶”的飘零中觉察到秋的到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仿佛看到了秋后的冬以及紧接着的烂漫的春.(2)追求过程之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凤栖梧》第二境重界:这是一种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可以“不悔”到“牺牲其一生之福祉”.(3)获得:“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第三重境界: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鲜花如潮,就在这样的情景千百度地寻觅,可怎么也找不到,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却发现佳人就在灯火阑珊处.换言之,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辛万苦,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入真理之长河中,这是何等的欣慰。 3.古诗词中的十大人生境界,你到哪个境界了1.脱俗境界:心远地自偏 《饮酒·结庐在人境》东晋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要想远离喧嚣的红尘世俗,不必躲进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静安宁的心态就可以实现心境的宁静。 2.苍茫境界:独立天地间 《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啊,宇宙是万物的旅馆,光阴是百代的过客,人生真的如草如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3.超脱境界:坐看云起 《终南别业》唐 王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虽然身处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还可以很自在很愉快地欣赏天与地,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再也不会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4.宇宙境界:站在天问的高度 《春江花月夜》唐 张若虚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到达巅峰的时候,忽然感觉到巨大的孤独感,视觉上无尽苍茫的一刹那,会觉得是独与天地…… 5.沧桑境界:尘归尘土归土 《忆秦娥》唐 李白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独有千古这首忆秦娥,怀古词古今第一,再不做第二人想。 6.超我境界:人生百年一仓皇 《登高》唐 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行一步,叹一声,满目都是世间的苦乐,杜甫的双眼见证了唐王朝由兴而衰的巨大转变,用自己的笔墨铸就了一部“诗史”。 7.无常境界:岁月催人老 《代悲白头翁》唐 刘希夷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这不是最出名的句子,但却是最残酷的: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而白头老翁的往昔,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时。 8.深邃境界:岁月中皆过客 《行宫》唐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行宫展现的是别人的世界——那些白发宫女们的世界,元稹的世界与白发宫女们的世界在这样一首绝句里相遇,它表达的是一种因为时间造成的哀感,这种哀感,比忧伤要轻缓,却是一种更为深邃的生命体验。 9.旷达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宋 苏轼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句话写尽了人生的历程和结果,而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观。 10.通达境界:古今一付笑谈中 《临江仙》明·杨慎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的存在。 以上供参考。 4.古诗词中的十大人生境界,你羡慕哪个古诗词中的十大人生境界,你羡慕哪个?1、脱俗境界:心远地自偏饮酒·结庐在人境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说到陶渊明的生活状态,许多人会联想到写《瓦尔登湖》的美国人亨利·梭罗。陶渊明比梭罗早一千四百多年,而且陶渊明生活在农耕时代,梭罗却生活在后工业时代,但两人的生活态度确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抵拒物质享受的引诱,并回归自然去过简朴的生活。 但是陶渊明的境界更高一层。梭罗独自跑到瓦尔登湖边去隐居,那儿寂寥无人,只有草木虫鱼为邻,《瓦尔登湖》中的一章就题为《寂寞》。 陶渊明追求的却是“心远”。在陶渊明看来,要想远离喧嚣的红尘世俗,不必躲进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静、安宁的心态就可以了。 不妨说,梭罗是在空间距离的意义上追求远离红尘,陶渊明却是在心理距离的意义上作同样的追求。所以梭罗的行为事实上是无法仿效的,如今的地球如此拥挤,我们能到哪里去寻找一个瓦尔登湖呢?陶渊明的行为则具有典范的意义,因为只要你超脱外在的诱惑,“心远”是随时随地都能付诸实施的。 哪怕你身居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哪怕你把家安在水泥森林中的一间公寓,你同样可以实现心境的宁静。2、苍茫境界:独立天地间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其中是一种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陈子昂踽踽登上高高的幽州台,环顾空旷的四野,原本豪侠的他,竟悲怆地哭了。历史上那些轰轰烈烈的英雄豪杰到哪里去了?那些各领风骚的历代帝王们到哪里去了?在这举目无亲的夜,陈子昂就这样幽幽地坐着,让生命的利齿,一点一点咬啮自己孤寂的身躯。 “念天地之悠悠”,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如此巨大、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里的茫然性。而茫然绝对不是悲哀,其中既有狂喜又有悲哀。 狂喜与悲哀同样大,征服的狂喜之后是茫然,因为不知道下面还要往哪里去,面对着一个大空白。如勾的残月,颤颤巍巍向西滑落。 独坐秋夜,陈子昂无拘地放肆着自己对人生的思考。面对这无始无终的时间,环顾这无边无际的空间,在这静寂的秋夜,他聆听着生命之壶倒计时的嘀嘀嗒嗒。 茫茫的宇宙中,匆匆几十年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啊,宇宙是万物的旅馆,光阴是百代的过客。 人生真的如草,如蓬。渺小的自我,又哪里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于是,千百年来,多少志得意满的墨客骚人,在陈子昂的面前,在他永恒的悲怆面前,诗囊空空,一贫如洗……3、超脱境界:坐看云起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的诗极富禅机禅意,他被称为“诗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的过程中,不论是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等,你勇往直前,到后来竟然发现那是一条绝路,没法走下去了,山穷水尽悲哀失落的心境难免出现。 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有路可走了,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还可以很自在、很愉快地欣赏天与地,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再也不会觉得自己穷途末路。4、宇宙境界:站在天问的高度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是一个诗作非常少的人,所以很多人对他的作品不熟。 可是清朝人编《全唐诗》,提到《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说这篇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闻一多更是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因为这是初唐诗中最具典范性地将个人意识提高到宇宙意识的一个例子。当张若虚问到宇宙的问题,我们一定能够感觉到他这个时候有很大的孤独感,这一刻他面对自己,面对着宇宙。 如果当时旁边一大堆人,他写不出这首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透露出的洪荒里的孤独感,是因为诗人真的在孤独当中,他对孤独没有恐惧,甚至有一点自负。 通常我们很少看到这种重的句子,因为这完全是哲学上的追问,他忽然把人从现象中拉开、抽离,去面对苍茫的宇宙。我们大概只有在爬高山时,才会有这种感觉:到达巅峰的时候,忽然感觉到巨大的孤独感,视觉上无尽苍茫的一刹那,会觉得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这种句子在春秋战国。 5.冯又兰的人生的境界中四种境界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他把境界分为四个等级: 1. 自然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本能及社会风俗,无觉解或不甚觉解,如孩童,如原始人,他们做的事可能与他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说白了就是无缘由行事。 2.功利境界 人会有意识的为自己做事,所做之事的结果可能有利于他人,但其初衷和原则还是停留在利己阶段,功利意义明确。比如同事下楼取快递,顺便把你的盒饭带上来,虽然帮助了你,但初衷是下楼取自己的快递。他不会为了你的盒饭特意下楼的,除非···他暗恋你也说不定。可即便暗恋你,结果也是倾向于他本人的,毕竟献殷勤也是加分的嘛! 3.道德境界 当一件事上升到“道德”一词了,多少都有些讽刺的意味。这个阶段呢,一个人可能是感知到了社会的存在,并深知自己乃社会中的一员,有义务或有觉解为社会做点什么。如儒家所说:“正其义不谋其利”。这类人所做的大都是严格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可道德这东西太过主观了,和美、丑一样,都是主观意志上的判断,并且是相对存在的,不好评说。 4.天地境界 这阶段的人们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宇宙!(心系宇宙的人···超人?)他清楚的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更是孟子所说的“天民”。冯友兰先生说:“这种觉解,他为宇宙利益做事,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这四种境界中,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中国哲学的任务精神帮助人达到后两种境界,天地境界也称为哲学境界,通过了解哲学,才有可能到达这种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