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的词牌名和表达的相关情感希望能有宋词达人帮我列出表达不同情其实这个不一定,相同词牌只是句式,字数要一样,表达的情感可以完全不同!只能是取其代表作,就代表作来说岳飞的 满江红 收复河山 名句: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厥.秦观的 鹊桥仙 赞美爱情 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苏轼的 念奴娇 咏史怀古 咏怀三国赤壁人物的豪迈 名句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的 江城子 吊念亡妻 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 水调歌头 思念兄弟 感慨人生 名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辛弃疾 清平乐 农家生活的闲适安宁 名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陆游 诉衷情 表达人生的无奈 名句: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姜夔的 扬州慢 咏史怀古 带着国家衰败的哀伤 名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工作都几年了,很多都不记得了,总是宋词前后期的主流不一样,后期主要是抗金为主题的,前期爱情 怀古的多.难得百度这个专栏有人问点有水平的,不然一天就是小孩子追姑娘藏头诗,恶心人啊。 2.宋词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手法都有哪些 求指点1、赠友送别诗。 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赠友送别诗主要为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开心。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和场面。 宴席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喝过三巡,殷勤告别的话已说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物衬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 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 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2、咏史怀古诗。 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或借古吟今。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 都遗响千古。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 3.宋词抒发情感的共同处词开句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一幅极为淡泊的寒林独立图。 秋风吹落林叶,故名“瘦”,而在中了进士而又无处施展才华的词人那里,也自然是心寒骨瘦,人与寒林似乎心心相通,故为“共瘦”了。“老眼”之“老”是相对“寒”而互衬的,词人本不老,但因为心寒而显出看世道之老。 而“青”则不指山之颜色,因为秋林之山已呈寒色,又何来青呢?这里的“青”则是用典,指词人以青眼相看秋山,表示对秋山的尊重。相传东晋时阮籍能为青白眼,常以白眼对凡俗之人、厌恶之人,以青眼对所敬重之人、喜欢之人。 由此可见,此处的“青”是继“老眼”而来的,指的是词人以青眼看待秋山,故老眼与山俱青。我们亦可理解为有骨气之人与有清气之山相互敬重。 词人正是以一种通感的美学手法写出了人与林、眼和山之间的亲和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人入园林觉鸟兽虫鱼自来亲近人,魏晋之时高逸之士形成的人与山水亲近融合的文化传统已深入到中国士大夫的血脉之中。 “琤然一叶不须惊,叶本无心入听”则以有声和无心的对比,道出了一番禅心佛理。一叶落地声本不大,但在如此天高气爽的安静背景中,落叶的天籁之声有如美玉相击发出的声音,清脆入耳,这是有声。 但在词人看来,落叶的有声出自无心,它随自性而往,本就无心去惊动人,有被人入听之意。道出的是我心自为自在与大自然景物和谐共适的禅趣。 词上片写山,下片转入写水。由于秋季的到来,天变得更高,气变得更爽,连天上的云也不同于夏季而改变了颜色;久雨新霁,积雨已被晒干,江中烟水悄然无声。 但这无声的秋水一旦碰上机遇,却呈现出喧天动地的绚丽景色,那就是夕阳的到来。夕阳下人立洲中披一身明霞,陶醉于一江静谧深沉的秋影之中,顿觉心境澄明净朗,早已不知我之何往了。 词人写秋江并不只着眼于江,而要写江上的云与天,因为只有云天的颜色映于江中才有江之秋影。而写云天,又是为写夕照作铺垫,再加之以烟水无声来反衬其明霞的斑斓,更进一步烘托出江之静和人胸襟的澄澈。 读它,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元四家”笔下的山水画,寒、瘦、清、逸、净诸特色俱有,古典艺术理论中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此词亦可窥见一斑。 4.诗词中表达感情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及情感有: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人的思念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示时弊,同情人民;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