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圣杜甫的故里在哪里杜甫故里位于巩义市城区西北5公里处的康店镇康店村西部邙岭上,是诗圣杜甫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占地34亩,座北向南,主体建筑有大门楼、杜甫大型雕像、双层亭、诗圣碑林、杜甫墓、吟诗亭、望乡亭、草亭、献殿等组成。整个景区种植花木3000余株,奇花异草点缀、绿树成荫、松柏辉映,巍伟庄重,各种设施具有园林建筑风格,已成为邙岭上闪闪发光的一颗明珠。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故里由诗歌展区和诗人展区两部分组成。诗歌展区依托高科技手段,系统介绍了杜甫的诗歌成就以及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卓越地位,并生动地展现了一代诗圣的心路历程;诗人展区由杜公祠开始,途经瞻雪阁—诞生窑—上院—壮游园—三友堂—怀乡苑—万汇园,以“来自这片土地,又回归这片土地”为主题,诠释了一个真实而全面的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身在何方,杜甫始终遥望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 2.杜甫的故乡是哪杜甫的故乡是河南巩义市。 杜甫故里位于河南郑州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背依笔架山,是诗圣杜甫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占地34亩,座北向南,主体建筑有大门楼、杜甫大型雕像、双层亭、诗圣碑林、杜甫墓、吟诗亭、望乡亭、草亭、献殿等组成。 杜甫故里建有纪念馆,陈列历代杜诗版本和研究杜诗的论文,杜甫世系表以及“三吏”、“三别”诗意画等。每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门票收入10万元。1963年6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杜甫故里由诗歌展区和诗人展区两部分组成。诗歌展区依托高科技手段,系统介绍了杜甫的诗歌成就以及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卓越地位,并生动地展现了一代诗圣的心路历程。 诗人展区由杜公祠开始,途经瞻雪阁—诞生窑—上院—壮游园—三友堂—怀乡苑—万汇园,以“来自这片土地,又回归这片土地”为主题,诠释了一个真实而全面的杜甫。 杜甫故里规划面积248116m²,建筑面积21606 m²,绿化率达68%。景区内主体建筑均为唐代风格,以木质结构为主体,以红色为基调,配以灰色顶瓦,整体样式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故里 3.白居易的故乡在哪白居易 (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生平 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 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文学创作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 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 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 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 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 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 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 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 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 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 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 4.何处是故乡诗句“何处是故乡”意思是哪里是家乡。 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意思是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全文: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译文 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刚脱掉棉袄,换上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上的梅花妆现时已经乱了。 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扩展资料: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是李清照晚年南渡后眷念沦陷的北方故乡而作的。 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徽钦两帝被金兵所俘,李清照南下江宁。词人接踵遭际国破、家亡、夫丧、颠沛流离的种种不幸,在南方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内心郁积着国破家亡的无限苦楚。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她为倾吐深重的故国之思和怀乡之情,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5.李白的故乡到底是哪里的提起李白故里,没有人不认为它在四川江油。每年那里都举行李白国际文化节 李白诗文中有三篇非常明确地陈述了他的家世。《与韩荆州书》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云:“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上安州裴长史书》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之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这后一条里,“本家金陵”与“本家陇西” 似乎矛盾,其实此处“金陵”所指乃是西凉“建康郡”,即指今甘肃兰州一带 考之史料,《晋书·武昭王李玄盛传》有如是记载:“武昭王讳日高,字玄盛。隆安四年(400年),为群雄所奉,遂起霸图,号凉公,于敦煌、酒泉坐定千里。其子李歆继立,攻沮渠蒙逊,败死。弟恂继立,沮渠破敦煌,恂死,国亡。”这就是发生在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的“沮渠蒙逊之难”事件。“本家金陵”已为研究界澄清了。总之,李白自认陇西成纪人,再清楚不过。李白还喜欢自称“羲皇人”,所谓“学道三十年,自言羲皇人。轩盖宛若梦,云松长相亲。”“清风北窗小,自谓羲皇人。”“羲皇”就是被史家尊为“三皇”之首的伏羲,传说生于陇西成纪。 我们再来看看公认的权威性的文献怎么说。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都是李白在世时或去世不久时的人留下的文字,史料价值极为珍贵,它们无不证明李白生前所述“家本陇西人”,即陇西成纪人是真实可靠的。李阳冰《草堂集序》云:“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魏颢《李翰林集序》云:“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李白死后五十年,范伦之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云云。 说来可叹,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他在病榻上将自己的诗文草稿交给其从叔,刚刚任满的当涂县令李阳冰编辑,后李阳冰将其诗文辑成《草堂集》十卷,并为之作《序》,这就是著名的《草堂集序》。阳冰在《序》中说他“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其中,“枕上授简”一语何其悲凉!试问,枕上确定的“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一语是什么意思,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李白的故里何在吗? 6.王维杂诗中问君的故乡是哪里你是需要这首诗的原文是吗?连同翻译一并送上: 1: 作品原文 杂 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1] 2; 正文简介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3:赏析: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妙。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7.用一句古诗词,说明你家乡是哪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7、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8、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9、青海长云晴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0、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1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1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这些古诗词都能反映出一个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