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丹噶尔古城的介绍丹噶尔古城,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 丹噶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自西汉以来,这里便逐渐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素有 “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古城内长不足千米的主街连接着城隍庙、文庙、丹噶尔厅等建筑,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 丹噶尔西门拱海门源于当时羌地祭海的风俗,祭海的官员从此门西去青海湖见西海神。拱是“作揖”,海是“祭海”,都表示恭敬之意,城楼上设置有大型的展板,以及一些具有特色的老照片资料等。 丹噶尔厅建于道光九年,民国二年改为湟源县署,在这里可以看到衙门审案的精彩表演。 。 2.丹噶尔古城有什么吃的古城景区餐厅有“福苑酒店”、“王家民俗大院”、“聚源酒楼”、“盛源饭庄”等一批餐馆、酒店等等。 当游人来到古城中,目睹栩栩如生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店铺林立,听到内容丰富的民间故事、传奇逸闻,看到满街游人络绎不绝、驼马来来往往,当年茶马互市、“小北京”的繁荣景象立即重现眼前,同时,还能品味到独具风味的“青海老八盘”、“青海十大碗”、“青海土火锅”等特色美食,“酿皮”、“甜醅”、“凉面”等特色小吃,让人流连往返…… 丹噶尔古城特色小吃 酿皮: 酿皮是湟源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再将沉淀的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将其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就是上好的酿皮了.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凉面:凉面又称冷面,是指凉吃的面条,早年间丹城的凉面是手擀面,经和面、擀面、切面、煮面,晾凉等好几道工序,加上丰富的佐料、小菜。已成为湟源人夏季必食的美味佳品。 甜醅:湟源盛产青稞,甜醅是用青稞酿造成的,甜醅醇香扑鼻,既能果腹、又能醉人,堪称小吃中极品。 酸奶:湟源地处农牧业交汇的半农半牧地区,有吃酸奶的习惯。特别是丹噶尔城东关的回族同胞制作的专门用来出售的酸奶,颇具特色,这种洁白如脂,质嫩味鲜,清凉微酸,如果加一勺白糖则酸中带甜,更加清凉可口,能解渴、消暑、开胃。 狗浇尿:是用菜籽煎的薄饼,50年代以前,当地居民厨房灶台上多使用陶制的小油壶盛放菜籽油,烙饼时,用小油壶沿锅边浇油的动作,犹如狗在墙根撒尿的姿势,故称“狗浇尿”;在2010年世博会时,狗浇尿作为青海风味小吃参加世博会,因名字不雅而改为“青海甘蓝饼”。 羊杂碎”:杂碎汤香味浓,不油腻,既能补身、耐饥,又能抗寒。“杂碎”是用“下水”做成的。“下水”是指牛、羊等家畜的头、蹄、内脏,将“下水”蒸煮熟烂加调料后切碎装碗,撒上蒜苗丝、绿芫荽(香菜)等调味品,灌上原汁原汤,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杂碎”就到了顾客面前。 3.丹葛尔是什么意思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 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拱海门 。丹葛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 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 自西汉以来,丹噶尔便成为商贸要地, 唐王朝与吐蕃在今日月山下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的商衢之地, 至1924年,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商贾云集,贸易兴盛 。 丹噶尔古城还是宗教胜地。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清顺治五年(1648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古城东百米处,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庙、金佛寺、火祖阁、玉皇庙、关帝庙、财神庙、北极山群庙、清真寺等,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刻镂精致,壁画精美,彰显出无穷的神秘魅力,同时也把儒、道为核心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丹噶尔古城又是一座文化之城,各个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院落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而且古城中留下了众多名人诗词、神话传说和排灯、剪纸、曲艺、羊皮绣等民间艺术,以及“花儿”会、朝山会、庙会、法会、祭孔、祭海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为古城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发展,商贸中心地位的转移,丹噶尔古城日渐萧条。为了建立有特色的城市景象,延续古城文脉,吸引旅游投资,湟源县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展对古城的保护性修复工作,旨在将丹噶尔古城打造成为集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古都和兼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商贸交易功能的环湖旅游目的地,夏都西宁旅游圈和青海湖旅游圈上的重要节点,展示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汇融合景象的平台。 这项以恢复重现昔日“茶马商都”风貌的工程,以全长800米的丹噶尔大街和丰盛街为主,贯穿城隍庙、丹噶尔厅署、文庙、商号店铺、火祖阁等建筑,在保护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分为文物展示区、旅游购物区、餐饮休闲区三大功能区,修复新建了入口广场、文庙广场、火祖阁广场、东西城门、3个牌坊、4处民俗宅院、博物馆、民俗展馆、丹噶尔厅署、洋行、文庙、昌耀纪念馆、羌笛乐宫演艺大厅、火祖阁等主要景点及600多间店号商铺和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石碾、石磨、皮影戏、巡捕、驼队等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的人物、场景等小品景观,并用湟源排灯代替街道、店铺等照明设施。目前,已完成投资近7千万元。 人们似乎又看到了车马拥挤、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派盎然生机 。 4.湟源丹噶尔古城的历史沿革丹噶尔古城古为羌地,汉置临羌县,隶金城郡,三国改隶西平郡,北魏属西都县,隋改为湟水县,隶鄯州(西平郡),唐代归鄯城县,唐安史之乱后属吐蕃辖地,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以后隶属西宁州,明隶西宁府西宁县,清设丹噶尔厅,仍隶西宁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丹噶尔厅为湟源县。 丹葛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 据记载,古城修筑后,同年设丹噶尔营,驻扎参将一员,千、把总共三员,建参将署一、千总署一、把总署二,及演武厅、军火库、火药局、草场各一、廒仓二十间。 道光三年(1823年),由于军事需要,将丹噶尔营升格为镇海协营,驻副将一员,负责环青海湖等地的军务,并保证丹噶尔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从建城之日起设立丹噶尔营、镇海营、将军府、千总府等,先后派副将14名、副总17名、参将7名、都司29名,千总4名,把总31名,足见其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是名符其实的“兵城”。 5.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在哪已有600多年历史的青海湟源县城,古称“丹噶尔”,是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上的要塞,明清时这里曾经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茶马互市”。 2006年7月起,当地政府投资1.2亿元全面展开对古城的保护性修复开发工作。目前,修复工程已经接近尾声,丹噶尔古城再现昔日“茶马互市”风貌。 修复后的丹噶尔古城有明清老街、城隍庙、丹噶尔厅署、文庙、商号店铺、火祖阁等建筑,整个古城的建筑群全部用青砖、灰瓦、白墙、朱红柱廊等传统用材和明清典型的七彩遍装法彩绘,采用灰、白、朱红三色饰面,古城建筑布局严谨,街巷经纬交织、主次分明。 6.有没有关于“平遥古城”的诗句1、《平遥夜坐》[明]韩邦奇。漠漠荒城暮,飘飘旅笛哀。坐看寒烛尽,愁绝夜更催。 译文:广漠的荒城的晚上,飘来阵阵旅客哀鸣的笛声。独坐着看着寒烛燃尽,满心惆怅夜色更是漫长。 2、《平遥古城》[当代]谢虹。一本典藏的古籍。吹动了历史。一百零八年的是非恩怨。谁来诠释。光阴阻滞。收拢于风雨之后的古城。被喧哗惊扰了。打磨得又黑又亮的漆器。端坐在货架上。睁着眼睛。找不到自己的出处。 3、《平遥古城》[当代]范国栋。平心凡人走春秋, 遥征远途记初心。古圣前贤留遗产, 今才后杰营新城。 4、《沁园春.平遥古城》[当代]李生荣。三晋大地,百花飘香。看太、吕二山,生机勃勃。汾河两岸,春意滔滔。商道先驱,文明故里,历史名城声誉高。 迎友人, 赏文化遗产,无不妖娆。风水宝地藏娇,激千年寿龟舞身腰。历六朝五代,诉说文明;千秋百世,引领风骚。一睹芳容,为之倾倒,大笔如椽恣意雕。好去处,赞平遥古城,能有今朝。 5、《吟平遥市楼》[当代]李生荣。镇城之宝井上楼,历经沧桑岁月稠。每当回忆峥嵘史,早有印记刻上头。今日雄姿重抖擞,继往开来写春秋。无限风光填新意,笑迎宾客到此游。巍峨秀挺拱北斗,大名兆起四海酬。绝好胜景长看取,彪炳青史千古留。 6、《平遥三宝》[当代]范国栋。推光漆器,传承千年,描金彩绘,独具匠心。平遥牛肉,古法炮制,色香味美,誉满华夏。古陶山药,地方小参,滋补圣品,传世佳肴。美哉!平遥古城,晋商之心,世界遗产,中外驰名。叹哉!三晋大地,晋善晋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壮哉!盛世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安康,雄于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