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些关于佛教命的诗句太多太多了。 经典禅诗欣赏 五言禅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 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说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击水鱼头痛,穿林宿鸟惊。黄昏不击鼓,日午打三更。 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 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 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 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 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 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 七言禅诗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金鸭香炉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佳人睡起懒梳头,把得金钗插便休。大抵还他肌骨好,不涂红粉也风流。 二八佳人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可怜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莺逢春暖歌声歇,人遇平时笑脸开。几片落花随水去,一声长笛出云来。 静听凉飚绕洞溪,渐看秋色入冲微。渔人拨破湘江月,樵父踏开松子归。 西河师子九州闻,抖擞金毛众兽宾。哮吼一声天地静,五湖四海奉明君。 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乘麒麟。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 万象丛中独露身,唯人自肯乃方亲。昔时谬向途中觅,今日看如火里冰。 落叶已随流水去,春风未放百花舒。青山面目依然在,尽日横陈对落晖。 烟暖土膏农事动,一犁新雨破春耕。郊原渺渺青无际,野草闲花次第生。 劝君不用苦劳神,唤作平常转不亲。冷淡全然没滋味,一回举起一回新。 青山门外白云飞,绿水溪边引客归。莫怪坐来频劝酒,自从别后见君稀。 两岸芦花一叶舟,凉风深夜月如钩。丝纶千尺慵抛放,归到家山即便休。 世路风波不见君,一回见面一伤神。水流花落知何处,洞口桃源别是春。 几回沾水又拖泥,年老心孤不自知。游子不归空怅望,一溪流水落花随。 一重山了一重云,行尽天涯转苦辛。蓦紥归来屋里坐,落花啼鸟一般春。 风萧萧兮木叶飞,鸿雁不来音信稀。还乡一曲无人吹,令余拍手空迟疑。 常居物外度清时,牛上横将竹笛吹。一曲自幽山自绿,此情不与白云知。 冰雪佳人貌最奇,常将玉笛向人吹。曲中无限花心动,独许东君第一枝。 去年别我龙沙岸,今日逢君楚水滨。相别相逢两无语,落花啼鸟又残春。 土面灰头不染尘,华街柳巷乐天真。金鸡唱晓琼楼梦,一树华开浩劫春。 金鳞透网欲吞舟,一向冲波逆水流。却被渔翁闲引钓,随波逐浪漫悠悠。 亲到桃源景物幽,一壶明月湛如秋。反思洞口春残日,无数红英逐水流。 碧波深处钓鱼翁,抛铒牵丝力已穷。一棹清风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宫。 东街柳色拖烟翠,西巷桃华相映红。左顾右盼看不足,一时分付与春风。 山花如锦春长在,涧水如蓝碧湛然。信步白云深处去,须知别有洞中天。 山花似锦水如蓝,突出乾坤不露颜。曾踏武陵溪畔路,洞中春色异人间。 雨前不见花间叶,雨后浑无叶底花。胡蝶纷纷过墙去,不知春色落谁家。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趯趯翻鹦鹉洲。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 云收空阔天如水,月载亘娥四海流。惭愧牛郎痴爱叟,一心犹在鹊桥头。 雨洗淡红桃萼嫩,风摇浅碧柳丝轻。白云影里怪石露,绿水光中古木清。 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镬汤炉炭吹教灭,剑树刀山喝使催。 春深不放白牛闲,依旧随群入乱山。拽杷牵犁偿宿债,尾巴再露与人看。 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风吹柳絮毛球走,雨打梨花蛱蝶飞。 身世悠悠不系舟,得随流处且随流。今。 2.佛教道教有关生死的话及含义323、生命轮回一个概要的标准和启示:至爱者,升华为天仙;至善者,升华为佛;至乐者,升华为神仙;至健者,升华为陆地仙;至慈者,升华为人仙;尽忠者,超升贵道;行孝者,再生福道;公平者,再返人道;积德者,转生富道;懵懂者,转往动物界;冷漠者,往生植物界;恶毒者,沉沦鬼道;霸道者,降沦冰冻层;残忍者,降入火炼层。 314、生死是表象,生命无生死。 315、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322、如果有心愿未了,人将再次转回人间。 ——摘自《新时代人类八百理念》 3.佛学经典参悟生命、人生的句子诸法无常,诸法无我.何其自信,本自清静,何其自信,本自具足,何其自信.能生万法,何其自信.本无生灭!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您自己可多听静空法师光碟,书籍,有很多.但如果要看,但一定不要看别人毁谤静空发师的.佛法中,开悟明理者,定无见取见.边见.更加绝无对立.再者.信为佛法学习中的基础.所以,非礼勿看,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者也, 一年多后 附录: 佛说八大人觉经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推荐每天做为早晚功课念诵) 4.有关佛家的诗句1、嗓子落满了红尘,江河在琴弦上走调。 《仓央嘉措诗传》 2、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佛经》 3、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那一世》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佛》 5、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佛语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7、佛学的精髓在于至死不渝的善,高处的空灵和重生的力。 8、——“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地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南怀瑾 9、扫地为何?为了净地。净地为何?为了静心。 静心为何?心静方能见众生,见得了众生,方能勘破生死,生敬天地之心,心无挂碍,无挂而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小西天狄道传奇》 10、强者无敌,慈悲为怀;弱者无能,跪佛求生——月如火《仙武同修》。 5.有关佛教的诗句题义公禅房 (唐)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大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禅师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摘自《心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 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摘自《金刚经》 嗓子落满了红尘,江河在琴弦上走调。《仓央嘉措诗传》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佛经》 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佛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佛学的精髓在于至死不渝的善,高处的空灵和重生的力 6.古人对于生死的句中国古代之生死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 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 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 "(《里仁》)。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 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 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 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 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 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 "(《里仁》)。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 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 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 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区别。"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离娄》)正因为"几希",才是人与动物有了区别。所以在生命与"仁义"做取舍得话,要"舍生取义"。 但他们并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视生,不过在两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后者。在他们看来人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对于将来之死,不必关心。 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汉代扬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 物无不死,人安能仙。"(《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神灭论》)宋代朱熹说:"人之所生,精气聚也。人只有许多气,须有个尽时。 尽则魂气归天,形魄归于地而死矣。人将死时,热气上出,所谓魄降也。 此所以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朱子语类》卷三)明儒罗伦说:"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 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文集》)。明末王夫之认为应该"珍生",因为生才可以载义。 他说:"圣人者人之徒,人者生之徒。既以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 "(《周易外传》卷二)"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尚书引义·大诰》) 2、道家及道教之生死观。 道家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关于生死的看法也非常重要。 老子谈论生死的不多。他认为一个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较好的保存自己。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章)。老子似乎发现,如果一个人如果太显露自己,就会遭到外界的损害。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章)。所以保存生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处众人之所恶"。 太注重自己的身体,反而有害。"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50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75章)。 养生贵在于"啬",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对于死亡,老子认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亡",王弼解释"身没而道犹存",盖一个人与道同体,才可不朽。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38章)对于生死,庄子做了详细而深刻地论述。 他认为,生、死都是大化运行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对于死亡亦不必恐慌,要顺其自然。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 他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变化。他说:"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 7.佛教是怎么感悟生死的印光大师《临终三大要》(民国十九年(1930)) 世间最能使人悲伤的事情,没有比死更严重的,而且所有世间人,没有一个能够幸免的;因此有心想要自利利人的人,不能不尽早考虑这件事啊。 实际上死这个字,本来是假名,只是因为宿生所感应的一期业报已尽,所以舍下这个身躯,再去接受别种身躯罢了。不懂得佛法的人,简直是无法可设,只能任凭亡者随业流转。 现在既然听闻到如来普度众生的净土法门,就一定要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希望自己将来可以免去生死轮回的幻苦,证得涅槃常住的真乐。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有时父母兄弟,以及其他家人,如果得了重病,出现难以治愈的情况,这时应当发起孝顺、慈悲的心念,劝他念佛求生西方,并为他助念,使病人从这个世界死亡以后,就立即生到极乐净土。 这样做的巨大利益,怎么能用语言说得清楚呢?现在列出以下三要,来做为成就临终人往生的依据。语言虽然粗俗浅陋,但是意思都源自佛经。 如果一旦遇到亲人病危这样的因缘,希望大家都能按照三要来实行。所说的三要,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使临终人生起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来帮助临终人保持净念;第三、临终时及咽气后12小时内切戒搬动、哭泣,防止耽误往生大事。 果真能依照这三个方法来做,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住生西方。一旦得到住生,就会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而且渐渐进修,肯定一直到圆满成就佛果为止。 要获得这样大的利益,完全要依仗家人助念的力量。如果能这样做,对于父母,就是真孝;对于兄弟、姐妹,就是真悌;对于儿女,就是真慈;对于朋友、对于一般人,就是真义、真惠。 用这样的行动来培养自己的净因、启发学佛人的信向,久而久之,相互学习、形成风气难道还困难吗?现在我就一一分条陈述,这样才能不至于在大家遇到病人临终时无所适从。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使临终人生起正信。 恳切地劝导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果有应该交代的后事,就马上让他交代。 交代后,就告诉他把这些事情置之度外,立即开始劝说他做“我现在将要随阿弥陀佛往生佛国”这样的观想,世间所有富贵、快乐、家人等种种尘境,都是障碍,会导致让自己遭受祸害,因此心里不应该生起一个惦记、贪恋的念头。必须懂得自己的一念真性,本来没有死。 所谓“死”,只是舍掉这个身,再去接受别种的身躯罢了。如果不念佛,就会随善、恶业力,又在善、恶道中受生。 (善道,就是人道、天道;恶道,就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阿修罗道,既可以称为善道,也可以称为恶道,因为这类众生修因感果,全都是善、恶夹杂的缘故。)如果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依靠这个志诚念佛的心,必定能感应阿弥陀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使自己得到住生。 千万不要怀疑“我是业力凡夫,怎么可能凭借少时间的念佛,就能够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呢?”必须懂得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即使是十恶、五逆的极重罪人,临终地狱相已经显现,如果这时有善知识教导他念佛,或者念十声,或者只念一声,也一样能够蒙佛接引、住生西方。这种人念这么几句,尚且还能得到住生,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业力重、念佛数量少,就生起不能往生的疑问呢?必须懂得我们本来具有的真性,与佛没有两样,只是因为惑业深重,得不到受用。 现在既然向佛归命(译者注解:归命是梵语“南无”的汉译。有三义:一,身命归趋于佛;二,归顺佛之教命;三,命根还归于一心本元。 表信心至极之词。),就像儿子投靠父亲,正是返回我本有的家乡,哪里是分外的事呢?还有,阿弥陀佛在过去因地时曾经发愿:“如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因此一切众生,只要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垂慈接引的。千万不能怀疑,怀疑就是自误,这样的祸害可是不小啊!更何况脱离这个苦难的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是最为快意的事,应当生欢喜心。 千万不要怕死,怕死也仍旧不能不死,反而还会导致没有往生西方的份了;因为怕死会造成自心与佛相违反,所以佛虽然具有大慈大悲,但是对于不依从佛教导的众生也无可奈何。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就像巨大的冶炼洪炉。 我们多生多劫的罪业,与这句佛号相比,就像空中的一片雪。业力凡夫,由于念佛的缘故,罪业就会消灭。 就像一片雪靠近洪炉,随即就消失得什么也没有了。更何况业力消灭后,所有善根,自然就会增长殊胜,又怎么能怀疑念佛不能得到往生,与阿弥陀佛不来接引呢?就像以上说的这样,委曲宛转地开导安慰,病人自然能生起正信心,这些就是为病人开导的内容。 至于我们自己所应尽的孝心和诚心,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尽得到。千万不能随顺俗情,求神问医。 大命将尽,鬼神医药,怎么可能让病人不死呢?一旦精力被这种无益的事情所左右,那么对于念佛这件事的诚恳心就会打折扣,就没有办法与佛感通了。许多人在父母临终时,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病;这种做法称为“卖孝”,无非是想要让世人称赞我对于父母能尽孝。 他们哪里知道,天地鬼神实际上完全鉴察他的用心。因此凡是对于父。 8.跟佛有关的诗句1、嗓子落满了红尘,江河在琴弦上走调。 《仓央嘉措诗传》 2、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佛经》 3、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那一世》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佛》 5、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佛语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7、佛学的精髓在于至死不渝的善,高处的空灵和重生的力。 8、——“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地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南怀瑾 9、扫地为何?为了净地。净地为何?为了静心。 静心为何?心静方能见众生,见得了众生,方能勘破生死,生敬天地之心,心无挂碍,无挂而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小西天狄道传奇》 10、强者无敌,慈悲为怀;弱者无能,跪佛求生——月如火《仙武同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