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于宋徽宗宋徽宗赵佶(1082年10月-1135年6月11日),宋神宗十一子,是中国宋朝第八位皇帝。 元丰八年(1085)封遂宁郡(今四川省遂宁市)王。绍圣三年(1096)封端王。 他兄长宋哲宗无子,死后传位于他,在位25年(1100年—1125年)。 赵佶于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童贯、高俅、杨戬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 建立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又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 竟将父亲留下的当时世界上百分制七十的财产给花光了。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 在位期间,爆发方腊、宋江等领导的民变。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与金朝订立盟约,夹攻辽国。 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他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下,宋兵部尚书孙傅把希望放在道士郭京身上,妄以“六甲法”破敌,但神兵大败,金兵分四路乘机攻入城内,金军攻占了汴京。宋钦宗遣使臣何㮚到金营请和,宗翰、宗望二帅不允。 靖康二年(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金太宗下诏废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北宋灭亡(960年—1127年),二帝被俘北上。后被押往北边囚禁,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到达五国城时,随行男女仅140余人。 流放期间徽宗仍雅好写诗,读唐代李泌传,感触颇深。五年后,天会十三年(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病死于五国城。 照当地习俗火葬。 皇统元年(1141年) 二月,金熙宗为改善与南宋的关系,将死去的徽宗追封为天水郡王,将钦宗封为天水郡公。 第一提高了级别,原来封徽宗为二品昏德公,追封为王升为一品,原封钦宗为三品重昏侯,现封为升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号中的污侮含义。 第三是以赵姓天水族望之郡作为封号,以示尊重。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绍兴和议》彻底完成所有手续。 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高宗生母韦贤妃同徽宗棺椁归宋。同年八月十余辆牛车到达临安,十月,南宋将徽宗暂葬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名曰永固陵(后改名永佑陵)。 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 如题目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凡此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 他对自然观察入微,曾写到:“孔雀登高,必先举左腿”等有关绘画的理论文章。广泛搜集历代文物,令下属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录》等著名美术史书籍。 对研究美术史 《梅花绣眼图》页,宋,赵佶绘有相当大的贡献。 徽宗还喜爱在自己喜欢的书画上题诗作跋,后人把这种画叫“御题画”。 由于许多画上并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本人又擅长绘画。对鉴别这些画是否是赵佶的作品有不小的难度。 有一观点确定他的真迹有《诗帖》 《柳鸭图》《池塘晚秋图》《竹禽图》《四禽图》等,而《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是御题画。 另外,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没有人能够超越。 这种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传世不朽的瘦金体书法作品有《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等。 此后八百多年来,迄今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可称为古今第一人。 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 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称10月10日;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 公元1126年闰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 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子赵桓为庶人。公元1127年3月底, 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 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听琴图》轴,宋,赵佶绘 据说,宋徽宗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 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被金将强行索去。 接着,到金国都城后,被命令与赵桓一起穿着丧服,去谒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庙宇,意为金帝向祖先献俘。尔后,宋徽宗被金帝辱封为昏德侯,关押于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后又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 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如: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公。 2.关于宋徽宗(赵佶)的资料书《中国皇帝大传·宋徽宗:赵佶(双色珍藏版)》。 《中国皇帝大传·宋徽宗:赵佶(双色珍藏版)》是2010年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蔡向东。 主要内容: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宋神宗十一子,是中国北宋第八位皇帝,也同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他兄长宋哲宗无子,死后传位于他,在位25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崇信道教,自称“道君皇帝”,任用贪官宦官横征暴敛,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当金兵入侵,无法应付时,急忙传位给他儿子宋钦宗去对付,自己则当“太上皇”,但终于无法挽回局势,父子两人皆被金兵俘虏北上,受尽折磨,八年后死于黑龙江依兰。 扩展资料: 一些为政举措: 1、发展绘画 宋徽宗还发展了宫廷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培养了像王希孟、张择端、李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他组织编撰的《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是美术史研究中的珍贵史籍,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2、军事方面 宣和二年(1120年),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方腊利用摩尼教在帮源峒聚众万人起事。方腊称圣公,建元永乐,分设官署。随后攻克睦、歙、杭、处、衢、婺等州县,众至数十万。 3、经济方面 宋徽宗初年,宦官杨戬先设“稻田务”,开始在汝州(今属河南)立法,可以种稻的田土,收索民户田契,辗转追寻,直至无契可证,将超出原始田契的土地称为公田,种植户即作为佃户,须交纳公田钱,继而推广至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又设“营缮所”,检括公田。后皆并为“西城所”,所有荒地废田都作为公田,强令百姓承佃,交纳公田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佶 百度百科-宋徽宗赵佶 3.谁有宋词婉约派的词风特点的资料长一点的婉约词 概述 我国词坛是一个群芳竞艳,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多彩多姿、千娇百媚的婉约词,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无限光彩,也为我国文学的发展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自唐五代以来,直至近代,婉约词继承民歌的优良传统,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是它具有“可 歌性”。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旧唐书·温庭筠传》曾记载飞卿“能逐弦歌之音,为侧艳之词”。天才的作家们既有文学素养,又都洞晓音律。 每填一阕,往往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婉约词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些温柔香艳之曲,怀人赠别之调,又多是歌伎舞女们在花间、樽前,轻歌曼舞中弹唱的。一曲之后,余音绕梁,沁人心脾。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便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 这类“旖旎近情,铺叙展衍”的新曲,往往使闻者销魂。婉约词音节谐婉,“语工而入律”。 情调柔美,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唐五代词早就具有这一特点。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手,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 两宋时期,婉约词空前繁荣,风靡全国。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之。 可见当时传播之广。直至近代,婉约词依然具有“可歌性”。 这是它的突出特点。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文采灿烂的《花间集》,就是一部言情之作。 五代词人韦压,善于运用各种抒情手法,成功地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晏殊的《珠玉词》,抒情委婉。 如明珠美玉,光艳照人。欧阳修是一位领袖儒林、肩负文统道统的中心人物。 在他的诗文里,只能看到他严肃的护道面孔,而他的抒情小词,却写得婉媚轻柔,情致缠绵。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工文章,精骑射,而小词却委婉传情,凄恻动人。 盖“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查礼《铜鼓堂词话》)。 作家们把肺腑中的真情,悲愁与欢愉,通过抒情的婉约词,曲折细腻地透露出来,赢得古今无数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爱情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抒写爱情,反映在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时的悲愁与哀怨,也就成为婉约词的重要内容。它首先表现在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歌颂。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的作者,大胆坦率而又委婉曲折地写出“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表达了爱情永恒不变的心愿。冯延巳的《长命女》,写夫妻祝酒陈愿,地久天长,永不分离。 韦庄的《思帝乡》“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歌颂了天真少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李清照的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对爱情的表露,抒写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 多情的词人,往往通过抒写离愁别恨,歌颂爱情的真挚。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秦观《江城子》)离歌一曲,动人心魄。柳永的名作《雨霖铃》,抒写了浓烈感人的游子离情。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与情人阔别、流落江湖的痛苦心境。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抒写了他对亡妻“不思量,自难忘”的一片真情。“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写当日的相亲相爱,别后的相思相忆,凄婉哀怨而又妩媚风流,轻柔自然。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抒情小词,虽是儿女私情、离愁别绪,却写得清丽婉媚,情深意长。“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 我锦衾寒……。” (韦庄《浣溪沙》)写爱情生活的回忆,离别相思的痛苦,洋溢着真情实感。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妇女特别是那些被压在社会低层的歌伎们的不幸遭遇和文人失意的痛苦,也常常在婉约词中如泣如诉地表现出来。 柳永仕途坎坷,长期浪迹于下层社会。 他的词往往以极大的同情,表现歌伎们身受的痛苦和精神面貌,以及与她们的爱恋之情。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悔当初不把雕鞍锁。”“镇相随,莫抛躲,彩线慵拈伴伊坐。” 《定风波》)词中既写出歌伎们所遭受的身心折磨,又表现出她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全词倾诉了“黯然销魂”的无限伤离之情。 显示了婉约词“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自然”的艺术效果。 婉约词也往往抒写感时伤世之情。 作家们把家国之恨、身世之感,或打入艳情,或寓于咏物,表面看似抒写爱情,描摹物象,实际上却别有寄托。“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望江南》)、“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 4.如何评价宋徽宗的一生章惇:“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宋史》记载:“迹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他日国破身辱,遂与石晋重贵同科,岂得诿诸数哉?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犹告武王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况宣、政之为宋,承熙、丰、绍圣椓丧之馀,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书史会要》评价说:“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 元代脱脱撰《宋史》的《徽宗纪》,不由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据明人《良斋杂说》记载:“李后主亡国,最为可怜,宋徽 宗其后身也“。 1964年3月24日,**在一次谈话评点知识分子型皇帝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 5.◆关于宋词词牌名◆,词调数目 词调是指词的曲谱, 万树的词律中分660调, 1180余体. 清钦定词谱中收录有826调, 2306体. 同一词调有时也允许字数和音节略有不同. 词调类别 1. 按字数区分. 宋《草堂诗馀》中第一次把词分别小令, 中调, 长调. 清代毛先舒则把58字以内的词称为小令, 59-90字之间的称为中调, 90字以上的为长调. 但是这种分类标准并非绝对的. 一般上来说, 把短调和小曲称为小令, 令或者小调. 如:三字令, 如梦令, 惜春令等等. 而把字数比较多的中调称为引或者近. 如千秋引, 清江引, 诉衷情近等. 长调又被称为慢调, 如扬州慢, 声声慢等. 2. 按分段的形态区分 按分段的不同可把词分为单调, 双调, 三叠, 四叠. 一首词称为一阕, 而一阕一般分为二段(又叫二片). 上半段为上片或者前片, 下半段则为下片或者后片. 3. 调名的起源 (1). 来源于地名:西河, 甘州令, 石州慢, 扬州慢等; (2). 来源于人名:虞美人, 昭君怨, 念奴娇等; (3). 来源于事实:好事近, 归田乐, 雨霖铃等; (4). 来源于物名:珍珠帘, 玉蝴蝶等; (5). 以内容命名:诉衷情, 感恩多, 别怨等; (6). 以词体命名:三字令, 百字令, 字字双等; (7). 来源于古人诗句:蝶恋花, 满庭芳等; (8). 从词句中得名:一剪梅, 江南春等; (9). 从经史诸子文句中得名:于飞乐, 高山流水等; (10). 沿用前代乐曲名:长相思, 风入松, 谪仙怨等 词牌名 1. 暗香 词牌名。 从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绍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个月,石湖拿出诗笺,向作者索要词章新作,作者填写了两首词。 石湖吟赏不已,命两个歌妓演唱,音调节律和婉,作者就将这首词名为《暗香》。 2. 八声甘州 词牌名。 3. 拜星月慢 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名。 4. 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5.. 采莲令 词牌名。 6.. 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7. 苍梧谣 词牌名。 8. 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 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9. 长相思 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10. 朝中措 词牌名。 宋以前旧曲,名为《照江梅》、《芙蓉曲》。 11. 丑奴儿 词牌名。 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12. 捣练子 词牌名。 以捣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词调。 13. 点绛唇 又名《南浦月》《点樱桃》等。 14. 蝶恋花 本名《鹊踏枝》,唐教坊曲名,后改名《蝶恋花》,另名《凤栖梧》、《一箩金》、《黄金缕》、《卷珠帘》等。 15. 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16. 东风第一枝 词牌名。 又名《琼林第一枝》,此调最早见于史达祖。 洞仙歌 词牌名。 原是唐教坊曲名。又称《羽仙歌》、《洞中仙》。 17. 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8. 风流子 词牌名。 19. 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20. 凤萧吟 《词谱》误将这首词的标题“芳草”,当作词牌。 21. 隔浦莲 词牌名。 22. 关河令 词牌名。 23. 桂枝香 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 24. 过秦楼 词牌名。又名《选官子》、《选冠子》。 25. 汉宫春 词牌名。 26. 好事近 词牌名。 又名《钓船笛》、《倚秋千》。 27. 贺新郎 词牌名。 28. 花犯 词牌名。周邦彦自度曲。 “犯”:意为“犯调”,是将不同的空调声律合成一曲,使音乐更为丰富。 29. 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30. 减字浣溪沙 词牌名。 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这首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31. 减字木兰花 词牌名。 32. 江城子 又名《江神子》、《水晶帘》。 33. 江南春 此词牌不曾有别人填写过。可能是作者从南朝梁柳恽的《江南曲》中“日暖江南春”一句,择取而名。 34. 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 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35. 浪淘沙令 词牌名。 36. 酹江月 即念奴娇,取苏轼《念奴娇》中“一樽还酹江月”。 37. 临江仙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原曲常用于咏水仙。 38. 留春令 词牌名。 39. 柳梢青 词牌名。又名《陇头月》、《早春怨》。 40. 六丑 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 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 徽宗召见周邦彦时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阳。 6.求有关于描写李师师的诗 贬低的不要李师师与诗词 李师师是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伎,其事迹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 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所唱多“长短句”,即今之宋词。宋代有多位著名词人曾经李师师有过交往,留下了多首跟她有关的词作。 张先曾专为李师师创作新词牌《师师令》,并有一词云: 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 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 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 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於珠子。 正是残英和月坠。寄此情千里。 武功员外郎贾奕曾与李师师交情深厚,由于宋徽宗常去李师师处,别人去不大方便,颇有怨言。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的词: 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 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 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杀了他,最后被贬到琼州做了个参军。 秦观曾作《生查子》词写她的色容: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 又作《一丛花》词赠李师师: 年来今夜见师师。 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口。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相应妙舞清歌夜,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秦观之后,和李师师交往最密切的文人当数周邦彦了。 周邦彦号清真居士,妙解音律、工于文词,因其词句绮丽绝伦,京城歌伎无不以唱他的新词为荣。初见李师师时,周邦彦便觉相见恨晚,即填了一首《玉兰儿》记录他对李师师的印象: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 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 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 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 李师师喜欢他的文采,乐于和他接近,交往日久,二人关系甚为密切,周又为赋《洛阳春》云, ‘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 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 欲知日日依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有一次,宋徽宗到李师师家,正碰巧著名词人周邦彦也在那里。 周邦彦听说皇帝来了,赶忙躲到床下回避。赵佶并不知道,自己带来几只江南进献的新鲜橙子,边剥边吃,同师师说了一会儿悄悄话,就离开了。 周邦彦当时吓了一身汗,从床下爬出。后来,他把这段所见所闻,填了一首词,叫做《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后来,宋徽宗又到李师师处,问她有什么新词?师师说:有,就唱了一曲《少年游》。 赵佶听了,好生奇怪,这言语,这细节,分明是那日同李师师相见的情景。又问是谁写的,师师说是周邦彦。 徽宗勃然大怒,拂袖而归。 他找到丞相,说:“开封府有个叫周邦彦的监税官,税没交足,你们为什么不捉拿法办?”丞相一查,周邦彦的税早交足了,但因为皇帝要办,就以职事废弛为名,糊里糊涂地判他罢黜官职,驱出京师。 隔了几天,宋徽宗又到了李师师家,师师不在,坐到更初,才见师师回来,愁眉泪眼,憔悴不堪。 问:“哪里去了?” 答:“送周邦彦出京。” 问:“有没有作词赠别?” 答:“有《兰陵王》一首。” 宋徽宗说:“唱一遍听听。” 李师师唱道: 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宋徽宗不禁惭愧了起来,回宫之后,下了一道诏书,把周邦彦召回。因为周邦彦善于填词谱曲,还提拔他当了个“大晟乐正”的官。 诗人晁冲之也与李师师有过交往,后再到京城时不得其便,因而写了两首七律《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 其一: 少年使酒走京华,纵步曾游小小家。 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 门侵杨柳垂珠箔,窗对樱桃卷碧纱。 坐客半惊随逝水,主人星散落天涯。 其二: 春风踏月过章华,青鸟双邀阿母家。 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墙花。 鬓深钗暖云侵脸,臂薄衫寒玉映纱。 莫作一生惆怅事,邻州不在海西涯。 《宋诗选注》选了刘子翚三首诗,前面两首是《江上》、《策杖》,后面是组诗五首《汴京纪事》,最后一首说的是李师师的晚境: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 7.描写沙尘暴的词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多了起来。 特别是世纪之交的沙尘暴,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这不独因为沙尘暴频发度高、来势猛烈,而且影响范围很广,除西北、华北地区外,还波及黑龙江西南部和黄淮等地。 尤其是2001年几场席卷北京的沙尘暴,来势之猛烈令人吃惊,五天之内曾导致1200多架次航班延误,甚至有人员在沙尘暴中失踪。于是,人们惊呼:“北京春天只能与沙尘共舞!” 专家初步猜测,我国可能已经进入新一轮沙尘频发期。 查阅公元300年以来的资料,发现我国北方曾有5个大的沙尘频发期,每次持续约90至100年。最近的两次分别发生在公元1610-1700年和1820-1891年,两个周期相隔也是近百年,而现在距上一个周期又刚好百年。 气象专家认为,新一轮沙尘频发期可能正在来临。可见,自古以来,沙尘暴就是我国北方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 而据古象牙化石研究,早在几十万年以前,南京地区就有沙尘暴的魔影! 甭查科技文献,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沙尘暴的描写和记载。一年春天,晚唐边塞诗人李益过陕西破讷沙漠,遇上了沙尘暴,他写了《度破讷沙》绝句一首: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时,总有春来何处知。 诗人用诗的语言记录了自已亲历的一场沙尘暴。 首句“眼见风来沙旋移”,高屋见瓴,气势逼人,仅一个“旋”字,足见风沙来势之猛烈。正因为有了这样震撼人心的亲历,诗人才会有“经年不省草生时”的联想,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吧。 但是,诗人襟怀博大,生性乐观,接下两句,诗意为之一转:请不要说塞北看不到山花烂漫吧,总会有春的信息的。 宋宣和四年(1122年)初秋时节,宋徽宗府学教授、太学博士陈与义由洛阳经中牟入京城开封讲学,秋风送爽,令人好不惬意。 不料遇上了沙尘暴,十分懊恼,写下《中牟道中》绝句二首,其中一首云: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沙尘一并来。 诗人骑马赴任,一路上秋风阵阵,杨柳依依;蜻蜓在空中飞来飞去,刚飞近马的身边,想落在马背上休息休息,可是又惧怕马的大尾巴,于是很快又飞离而去,活脱脱一幅生机勃勃的初秋画图。可恶的是,突然刮起了沙尘暴,吹得人睁不开眼睛,真是令人扫兴。 要是能跟大自然“预约”一下,叫沙尘别跟凉风一块儿来,那该多好啊。 让我们再把镜头向远古延伸,看看那时是一个什么样子吧。 远在晋代,陆机就用他的诗笔为我们留下了沙尘为害一方的珍贵史料。他在《为顾彦先赠妇诗》中这样写道:“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晋以洛阳为京都,这里的“京洛”就是洛阳。这两句诗说,洛阳这个地方沙尘多,而且很可怕,沙尘一来,白衣服都被染成黑衣服了。 这既有诗语言的夸张成分,也是对沙尘暴肆虐一方的真实写照。 宋代科学学沈括《梦溪笔谈》一书,记叙他在延安考察中发现了“石油”,说这种物质“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帐幕皆黑”。 他特地赋《延州诗》一首: 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老百姓烧石油,冒出浓浓的黑烟,把白衣服染成黑衣裳,令人生厌,用什么比喻不好,诗人偏要化用陆机的诗句,以“洛阳尘”比喻“石烟”。可见,沙尘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深远。 沙尘暴可恶,但是不可怕,关键在于国家重视,采取用效的防沙治沙国策。中央已经提出“科学发展观”,对我国西部地区实施有计划的“休耕”政策,发出了“再造锦秀山川”的号召。 余心喜之,欣然赋诗一首: 西疆开发势惊天,亿万征人不下鞍。 赖有休耕新政策,行看青翠染山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