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画鸭古诗拼音chūn cǎo xì hái shēng, chūn chú yǎng jiàn chéng。 róng róng máo sè qǐ, yīng jiě zì hū míng。 原文: 《画鸭》 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 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译文: 春天到了,刚出土的小草细嫩,充满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春天刚孵出不久的小鸭,已经逐渐长大,柔软纤细的绒毛慢慢冒出。大概已经懂的呼唤自己的名字。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上画着小鸭、嫩草等等景物。画尽管画得栩栩如生,但它是静的,无声。把静的画面用诗的形式写出它的动来,把无声之物赋予它以应有的声音,这就要看题画者的艺术才能了。这首诗就是根据诗人的观察、体会和想象,把画题活了。诗的大意说:春草虽然细嫩,却还正在生长,春天刚孵出的小鸭,喂养得渐渐成长起来。满身细密的绒毛已经能辨别出不同的颜色,它们不停地“鸭鸭”地叫着,大概是懂得呼唤自己的名字了。 2.画的古诗加拼音找到一首当代名家写的关于“画”的唯美古诗词名言名句,供参考: 胜画 文/李者也 天地雄秀入长卷,无限风光图中看。 群山含黛似泼墨,翠水如练一笔贯。 无边绿原丹青染,碧澈长空写意渲。 河山入画胜似画,万赏千览百不厌。 【注】千岛洪湖,位于四川省邻水县。1958年在大洪河上修建水电站而形成,称之大洪湖,长26公里,面积2.5万亩,岛屿星罗棋布,港汊百余,水湾迷离,故名“千岛湖”。湖中群雁结阵,渔舟穿梭,水乡泽国,四川著名水产基地。岸边层峦叠嶂,青峰映影,森林苍翠,野花点点,风光如画。 3.唐诗王建《小松》拼音标注xiǎo sōnɡ chū shù chǐ , wèi yǒu zhí shēnɡ zhī 。 小 松 初 数 尺 , 未 有 直 生 枝 。 xián jí bànɡ biān lì , kàn duō zhǎnɡ què chí 。 闲 即 傍 边 立 , 看 多 长 却 迟 。 【诗歌名称】:小松 【年代】:唐 【作者】:王建 王建(约767~约831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贞元十三年(797),辞家从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荆州等地,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在“从军走马十三年”(《别杨校书》)后,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过着“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后,“白发初为吏”(《初到昭应呈同僚》),任昭应县丞。长庆元年 (821),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大和初,再迁太常寺丞。约在大和三年(829),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大和五年,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刺史,贾岛曾往见赠诗。此后行迹不详。王建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王建的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今传刻本有:《王建诗集》10卷,南宋陈解元书棚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此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刊本校补排印。《王建诗集》8卷,明汲古阁刻本。《王建诗》8卷,《唐六名家集》本。《王司马集》8卷,清胡介祉刊本。《王建诗集》10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宫词》 1卷,有单刻本及明顾起经注本。 4.唐诗《风》作者 李峤 这首诗的拼音《风》拼音:fèng 作者:李峤 朝代:唐 落日生苹末,摇扬遍远林。 带花疑凤舞,向竹似龙吟。 月动临秋扇,松清入夜琴。 若至兰台下,还拂楚王襟。 luò rì shēng píng mò,yáo yáng biàn yuǎn lín. dài huā yí fèng wǔ,xiàng zhú sì lóng yín. yuè dòng lín qiū shàn ,sōng qīng rù yè qín. rò zhì lán taí xià ,huán fú chǔ wáng jīn. ···· 5.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归沦得无人.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画松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赏析】 好的艺术品往往具有一种褫魂夺魄的感召力,使观者或读者神游其境,感到逼真.创作与鉴赏同是形象思维,而前者是由真到“画”,后者则由“画”见真.这位盛唐诗僧景云(他兼擅草书)的《画松》诗,就维妙维肖地抒发了艺术欣赏中的诗意感受.一件优秀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很新鲜、强烈,令人经久难忘.诗的首句似乎就是写这种第一印象.“画松一似真松树”.面对“画松”,观者立刻为之打动,由“画”见“真”了,这该是何等样的妙品啊,“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感,一种会心的喜悦,一种似曾相识的发现.于是,观画者进入欣赏的第二步,开始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联想,去玩味,去把握那画境.他陷入凝想沉思之中:“且待寻思记得无?”欣赏活动需要全神贯注,要入乎其内才能体味出来.“且待寻思”,说明欣赏活动也有一个渐进过程,一定要反复涵泳,方能猝然相逢.当画境从他的生活体验中得到一种印证,当观者把握住画的精神与意蕴时,他得到欣赏的最大乐趣:“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这几乎又是一声惊呼.说画松似真松,乃至说它就是画的某处某棵松树,似乎很实在.然而未有过“天台访石桥”经历的读者,毕竟不知某松到底是什么样子,似乎又很虚.然而细加玩味,此松之精神俱在.这是从天台石桥的特定环境暗示出来的.“天台”是东南名山,绮秀而奇险,“石桥”是登攀必经之路.“石桥南畔第三株”的青松,其苍劲遒媚之姿,便在不言之中.由此又间接传达出画松的风格.这就是所谓虚处传神了.诗言画松之逼真,具体到石桥南畔“第三株”,又似乎过于指实.其实,“天台”、“石桥”在唐诗中几乎作为奇境胜地的同义语被广泛运用,此诗对此未必是实写.或者应该更为确切地说,是实事虚用而已.作为题画,此诗的显著特点在于不作实在的形状描摹,如“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龙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荫南山”(王安石咏松诗句)一类,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写来,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出画家的艺术造诣,它在同类诗中是独树一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