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明孝陵的诗句《过明孝陵》 田牧 梅花园外接桃花,十里香尘漫紫霞。 已道名山僧占尽,林深更有帝王家。《游南京明孝陵感怀(七绝二首)》 田牧 百花依旧诉春秋,不老青山葬古丘。 岁月犹如溪谷水,奔流向海不回头。 千秋帝业成春梦,万古江山作画屏。 继往今来多少事,昙花一现似流星。《咏明孝陵二首》 田牧 孝陵气势压江东,万顷松涛动远空。 不见煤山槐树老,年年落寞对西风 卅载驱劳十万师,陵台筑就世间稀。世间大脚女多少,岁岁望夫夫不归。 《南京--明孝陵》 田牧 定鼎南京转北京,儿孙龙斗血犹腥。钟山巍阙成孤冢,玄武湖边月怒明。 《长江行--南京--明孝陵》 田牧 钟阜山陵高庙新,风吹柏柳涨青痕。心随辇道闻莺语,镜摄明楼看日暾。 万岁笙歌沉墓冢,九重神殿上昆仑。江城昨夜飞红雨,朝案梅花过禁门。 《长江行 南京 明孝陵》 田牧 一代英雄草莽里,独龙阜下起高坟。石人梦断濠边月,泥马汗湿塞上云。 客子金陵朝圣主,公侯华夏待明君。悠悠逝去长江水,贯看人间变换文。 《谒明孝陵》 田牧 牛郎跃马破狼兵,敢取金陵作帝京。功盖项刘复汉祚,治隆唐宋启清明。 康乾南巡亦高祭,吴晋偏安徒逊名。假令当年无战火,燕山应与此山争。 2.描写明孝陵的诗句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它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珠峰下,陵垣周长达斡尔22.5公里.文字概述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它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陵垣周长达斡尔22.5公里. 明孝陵布局呈“北斗星”图.孝陵的神道以弯曲幽长有别于历代帝王的宽阔直接,一直使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并由此附会出很多传说.这一新发现解释了这一离奇现象: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宫、天象、星宿图的情况,意在“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的效果,而朱元璋尤其对天象崇仰,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设计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从平面图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与南北朝、辽代、唐代所绘制的“北斗七星”图是相同的.考古人员还发现,孝陵的地下玄宫也呈勺子状,而且朱元璋的安葬地确切在明孝陵,而非民间传说中的其它地方.这一说法遭到有关人士的质疑,其直接证据是弯曲的神道是明成祖朱棣所建,而非其父朱元璋亲为“北斗七星”一说是巧合.还有学者提出朱元璋葬在明孝陵和灵谷寺中间.一时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1999年8月,考古工作又取得一个重大成果,一个六朝都城的建筑遗迹--祭坛,在紫金山南坡被发现.祭坛位于紫金山海拔277米处,结构为4层,坛体背靠主峰,东、南、西三面以巨石垒墙,面积达8000平方米,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面积最大的的封建国家祭祀礼仪建筑,对研究六朝文化和我国古代礼仪制度演变及其历 史作用有着重要价值.祭坛主墙体所用石材硕大,最重的将近2吨,多层墙体及台面高低错落,最上层与最下层高差超过10米,整个坛体体积超过15000立方米.祭坛南面正中顺山坡砌造石阶道路直通山下.扰土层中还出土了大量六朝时代的砖瓦遗存.千禧年前夕,一座沉睡了六百多年的石龟,抖掉覆盖在身上的泥土,以中华第一巨龟的雄姿,破土而出.石龟是在美龄宫东侧的树林里被发现的,当时石龟与石碑身处二处,相隔数米,几乎被泥土与灌木丛湮没 3.描写“明孝陵”的诗句有哪些《过明孝陵》 田牧 梅花园外接桃花,十里香尘漫紫霞。 已道名山僧占尽,林深更有帝王家。《游南京明孝陵感怀(七绝二首)》 田牧 百花依旧诉春秋,不老青山葬古丘。 岁月犹如溪谷水,奔流向海不回头。 千秋帝业成春梦,万古江山作画屏。 继往今来多少事,昙花一现似流星。《咏明孝陵二首》 田牧 孝陵气势压江东,万顷松涛动远空。 不见煤山槐树老,年年落寞对西风 卅载驱劳十万师,陵台筑就世间稀。世间大脚女多少,岁岁望夫夫不归。 《南京--明孝陵》 田牧 定鼎南京转北京,儿孙龙斗血犹腥。钟山巍阙成孤冢,玄武湖边月怒明。 《长江行--南京--明孝陵》 田牧 钟阜山陵高庙新,风吹柏柳涨青痕。心随辇道闻莺语,镜摄明楼看日暾。 万岁笙歌沉墓冢,九重神殿上昆仑。江城昨夜飞红雨,朝案梅花过禁门。 《长江行 南京 明孝陵》 田牧 一代英雄草莽里,独龙阜下起高坟。石人梦断濠边月,泥马汗湿塞上云。 客子金陵朝圣主,公侯华夏待明君。悠悠逝去长江水,贯看人间变换文。 《谒明孝陵》 田牧 牛郎跃马破狼兵,敢取金陵作帝京。功盖项刘复汉祚,治隆唐宋启清明。 康乾南巡亦高祭,吴晋偏安徒逊名。假令当年无战火,燕山应与此山争。 4.形容明孝陵的成语雍荣闲雅】 雍荣:态度大方,从容不迫;闲雅:文雅。形容态度从容,举止文雅。 【雍荣雅步】 形容态度从容大方,举止不俗。 【雍容大雅】 指神态从容不迫,举止文雅大方。同“雍容闲雅”。 【雍容典雅】 形容文气舒缓,词藻优美而不俗。 【雍容尔雅】 形容态度大方,举止不俗。 【崇雅黜浮】 指在文风上崇尚雅正,摈弃浮华。 【舂容大雅】 指文章气度雍容,用辞典雅。 端庄优雅 大家闺秀 优雅大方 秀外慧中 5.明孝陵有哪些传说据史载,明孝陵安葬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和他的糟糠之妻马皇后,坐落在紫金山下,位 于中山陵和梅花山之间,是南京地区规模最 大的帝王陵墓,其占地面积超过了我国古代绝大多数帝王陵寝。 明孝陵的规模曾经参考唐宋两代的皇家 陵园而做了改变。其周长约为22。 5千米,规模相当宏大。围墙内建筑宏伟,几乎包含了 南朝70所寺院的一半。 这个园林里种植了 十几万棵松树,放养了上千头鹿,每头鹿颈间都挂有一块银牌,上写“盗宰者抵死”。为了 守护这座帝王陵园,分别设了神宫监和孝陵 卫,有10000名军士在这里轮值。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但其地宫具体 位于何处,人们议论纷纷却无人知晓。加之 民间传说在朱元璋下葬时13个城门同时出 殡,还有人传言其葬于南京朝天宫、北京万岁 山等处,因此朱元璋的葬身之地几百年来仍 旧扑朔迷离。 谜团之一:朱元璋是否葬在独龙阜?考古专家根据物体磁场原理利用先进的 考古技术,将土、石、砂及人工物质等地下介 质由于磁场的不同空间分布特征得出的不同 空间磁力线分布图像在电脑中进行分析,来判断地下是否掩埋了物体,以及该物体的 形状。 刚开始时探测把明楼当作中心。 探测结 果表明地宫不在这条中轴线上。考古专家根 据向东南延伸的异常磁导信号,发现了宝城 内明孝陵地宫的中心位置,明确了明成祖就是葬在此地,而且地宫没有被破坏的痕迹,并 非像民间传言的那样曾经被盗。 谜团之二:墓道人口在哪儿?通过分析对明楼中轴线以北的测网资料 可发现地下宫殿并没有不寻常的变化,而中轴线以东向东南拐时出现了异常变化。 这种 隧道状构筑物连续120米都有异常,内径达到5〜6米。 据此考古专家推测,从明楼东侧 的宝城城墙下可进入该隧道状构筑物。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后发现,明楼东侧的 宝城城墙上有两处明显的张性破裂的裂口和 下沉错位的痕迹,辛勤工作的考古工作者认 为地下宫殿的入口之一就在这里。 谜团之三:墓道弯曲是岩石“作怪”?和历代别的帝王陵寝相比,明孝陵表现 出了太多的不一样,墓道弯曲就是其特色 之一探测表明两种不同的岩石导致了这一现 象。明楼北面的山坡,底下的岩层结构是两 个地质时期的,东西两侧分别是长石石英砂 岩和年代更久远的中侏罗纪的砾岩,这两种 岩石存在很大的磁性差异,更巧合的是,这两 个地质时期形成的岩石的接触面正好是南北 向的,而且接近明楼中轴线,所以最初被误认为是墓道。 西侧岩石非常坚硬,因此很难从这里开 挖,考古专家考察了当地的地质特点后,认为 有可能当年明孝陵的建筑工程的负责人也发 现了这里岩石之间存在磁性差异,因地制宜对之前的设计方案作了改变。明孝陵地宫的位置的确在独龙阜下面, 然而却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它的墓道偏向一 侧。 这种做法也影响了明代后来的皇陵的设 计。如已发掘的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的墓道入口就向左偏,这种做法与明孝陵偏向右 侧是不一样的,但都遵循了不把墓道开在方 城及宝城中轴线上的法则。 谜团之四:宝顶表面巨大的卵石有什 么用?考古人员发现,独龙阜山体表面大部分的地方是人工堆积修补而成,而且山顶上到 处是排列组合十分得当的巨大的鹅卵石。 研究表明是当年的造陵工匠靠人力将这 些巨型卵石从山下面运送上独龙阜山,那么 这些卵石是为了让帝陵显得更为美观,还是为了防止雨水冲刷帝陵的表面,或者是为了 阻止盗墓者呢?明孝陵所在之处依山傍水,风水绝佳。 它背后隐藏的种种秘密,给后人留下了广阔 的想象空间。 6.南京明孝陵的由来钟山南麓有朱元璋的陵墓,称为 明孝陵。 明代帝王只有朱元璋葬在南京。整个孝陵的建设,共用了 30年。 面积很大,周长达22. 5千米,四周建 围墙,内植松树10万株,养鹿千头C3 外面还专设孝陵卫,有5000到1万名军士守卫陵区。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墓, 下葬时曾用十多名宫人殉葬。 现地面建筑尚存碑亭、石象翁仲路、享殿石 台基、方城等。其中石象翁仲路长达 1.5千米,即孝陵神道。 排列石兽的 神道为东西向,依次立有狮、橐驼、獬豸、象、麒麟、马等12对石兽,尽头是一对汉白玉华表,神道由此转为 南北向。两侧排列8个翁仲,翁仲即 石刻人像,刻成文武官员模样。 石兽 和翁仲都用整块石料雕成,线条粗放, 轮廓简洁。方城前两侧的八字墙上有浮雕砖刻的各种图案,如石榴,万年 青,缠枝花卉等,也极为精致。 7.赞美朱元璋的诗词有哪些《金鸡报晓》 朱元璋(明朝)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 (志向远大) 《赞明太祖》 朱元璋(明朝) 太祖胸中涌自豪,长虹弯月运文韬。 襟怀草莽英雄气,欲与天公试比高。 (英雄气概) 《庐山诗》 朱元璋(明朝)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打油诗》 少未闻书香,贫苦放牛郎。 家亡入皇觉,云游豫皖江。 从戎濠州旅,行伍红巾装。 智勇冠三军,聚义揽豪强。 开府据应天,积粮高筑墙。 两淮灭士诚,鄱阳平友谅。 北伐取大都,海宇复华邦。 传奇帝业路,莫过朱元璋。 《七修类稿·明·郎瑛 》 朱元璋(明朝) 太平府般若庵,太祖既渡江,微行于庵,欲借一宿,僧异而问其爵里姓名,乃题诗于壁曰:“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后登极,闻诗已无有,旨钥僧至京,将杀之,既曰:“予诗何去之?”僧曰:“御制后,仅有吾故师四句在焉。”问曰:“何诗?”僧诵云:“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悉;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上笑释之。 朱元璋,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朱元璋在位期间鉴于元末的混乱,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惩治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上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