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鉴赏宋词】第一个方面,我们欣赏宋词就要欣赏宋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宋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宋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意境美是宋词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宋词首先应当注意的.欣赏宋词的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语言美.因为宋词也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宋词欣赏的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形式美.宋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宋词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宋词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宋词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 2.宋词赏析岳飞《满江红》赏析 [b]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b] ——————————— [b]【注释】[/b]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b]【译文】[/b]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 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 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b]【赏析】[/b]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 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 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 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 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b]【作者简介】[/b]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 ,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汉族人。 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人(今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 岳飞20岁投军抗金。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或许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 他死于南宋高宗年间,时年三十九岁。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宋宁宗时,追封高宗的抗金诸将为七王,而岳飞封为鄂王,为宋七王之一。 后改谥忠武,已尽“忠孝节义”,并留有《岳武穆集》(又称《武穆遗书》)。 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 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岳飞出生于北宋相州(今安阳)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青年时代,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他亲眼目睹北宋灭亡前后的惨痛史实,和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民族压迫,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压迫的汉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国,深入骨髓”,纷纷自动组织起来反抗。 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 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 北宋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韐募敢战士,岳飞应募,但不久即因父亲岳和病故,回到家乡汤阴县。 1126年冬,岳飞在相州城第三次投军,归刘浩军中。刘浩命岳飞招安吉倩,岳飞不负众望,招降吉倩及其部属三百八十人。 岳飞因此补承信郎一职。靖康元年(1127年)12月,康王赵构接到宋钦宗的蜡书,在相州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 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陈亨伯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元帅府下编前、后、中、左、右五军,其中前军统制为刘浩。 岳飞属刘浩前军。按蜡书的命令,康王元帅府的任务是火速赶往东京(今开封),解京师之围。 岳飞奉命奉命带领三百铁骑,前往李固渡侦察,与金兵相遇发生战斗,大败金兵。跟随刘浩解了东京之围。 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灭北宋,掳徽宗。 3.几首宋词的鉴赏《望江南》赏析 下面以李煜的《望江南》为例,谈谈情感表达上的反衬。 这种反衬是利用情感落差来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某种强烈而深刻的感情。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写的。 他被曹雪芹称为“古之伤心人”,由堂堂的凌驾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沦落为任人凌辱的阶下囚,经历了千古人生的大喜大悲,这首词就表达了他对现实处境的无限凄凉之情。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开头两句比较直白,感情强烈。作者做了一场什么样的梦呢?为何引起许多恨呢?这就吸引人读下去。 以下三句均写梦境。“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上苑,是皇帝的园林。这里,作者选取了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场景:车如流水,马似游龙。 形象地渲染出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紧接着“花月正春风”一句点明了游赏的时间和观赏的对象。 春意融融,游人如织,赏花玩月,兴致勃勃。这是一年中游上苑的最好时节,也象征着李煜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 一个“正”字联缀起“花月”和“春风”。更突出了景之浓丽,情之强烈。 这时候,全词却戛然而止,也就是意味着作者所沉醉的欢乐达到高潮之际,梦突然醒了。可以想见诗人醒来后的无限悲痛、凄凉,照应开头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产生一种回肠荡气的效果。 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凉便越是沉重压抑;对旧日的欢乐眷恋越深,今日的处境就越凄凉难耐。这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手法,就是反衬,它利用情感的大喜大悲的落差,有力地衬托了主人公的痛苦心情,使人不禁为之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相见欢》赏析 《相见欢》是李煜入宋后的代表作之一。该词上片写景。 起笔意境宏大,写满林子的花漫天飘落的盛况。这是一场华美而凄婉的告别演出。 “谢了”二字含有低回不尽的哀婉。“了”字虽然是个助词,却不宜轻轻带过。 词学大师叶嘉莹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做节目时,将“了”字念得很重,令听众百感交集,五味杂陈,感受到一种众芳芜秽、万象归空的苍茫。“春红”即春天的落花。 见花落泪本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季候病,对于寄人篱下的亡国奴李煜来说,这种病就来得尤其厉害。看着无数落花纷纷奔赴死亡之旅,词人不由得发出深重的叹息:“太匆匆。” 然而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不仅时光无情,自然界的风雨也对美好的事物横加摧残。“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用互文的形式,写出了林花朝朝晚晚遭受雨雨风风摧残的情形,读来令人心酸。 下片由写景转入人事。看着在风雨中瑟瑟发抖的枝头的残花,词人将之想象成楚楚可怜的泪美人,她在与词人的对视中充满无限的依恋之情。 她似乎哀告词人趁残红犹在多喝几杯,也许明天的枝头就空空如也了。是啊,“几时重?”也许永远不能重逢了。 更何况,即使明天残红犹在,朝不保夕的词人可能也已经命归黄泉。“相留醉”三字,将花的命运与词人身世紧密联系在一起,花恋人,人恋花,如痴如醉,已难分彼此。 另外,“胭脂泪”表面看来是由花面到人面的自然联想,对于作者来说却是再贴切不过的写真。李煜入宋后,基本上过的是以泪洗面的日子。 因此这里的人花对泣,既有对美好事物行将毁灭的伤感,更有“故国不堪回首”的无限绝望。种种悲感,最终化为一声仰天长啸:“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一九字长句如江河决堤,是词人从肺腑中倾泻而出的情感激流。 两个“长”字相加,渲染了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深悲大痛。 这首词以写景开始,以写人结束。 在漫天落花中登场,在滚滚江水中作结。写景意境宏大,写人悲恨无尽。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这首即景抒情的小词,同样体现了这一点。 《醉花阴》赏析 上阕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 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阕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 “莫道不消魂”让人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蝶恋花》 这是深闺佳人的伤春词。 作者以含蕴的笔法描写了幽居深院的少妇伤春及怀人的复杂思绪和怨情。不写佳人先写佳人居处。 三迭“深”字,则佳人禁锢高门,内外隔绝、闺房寂落之况,可以想见。树多雾浓、帘幕严密,愈见其深。 “章台路”当指伊人“游冶处”,望而不见正由宅深楼高而来。可知物质环境之华贵,终难弥补感情世界之凄清。 望所欢而不见,。 4.几首宋词的鉴赏《望江南》赏析 下面以李煜的《望江南》为例,谈谈情感表达上的反衬。 这种反衬是利用情感落差来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某种强烈而深刻的感情。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写的。 他被曹雪芹称为“古之伤心人”,由堂堂的凌驾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沦落为任人凌辱的阶下囚,经历了千古人生的大喜大悲,这首词就表达了他对现实处境的无限凄凉之情。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开头两句比较直白,感情强烈。作者做了一场什么样的梦呢?为何引起许多恨呢?这就吸引人读下去。 以下三句均写梦境。“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上苑,是皇帝的园林。这里,作者选取了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场景:车如流水,马似游龙。 形象地渲染出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紧接着“花月正春风”一句点明了游赏的时间和观赏的对象。 春意融融,游人如织,赏花玩月,兴致勃勃。这是一年中游上苑的最好时节,也象征着李煜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 一个“正”字联缀起“花月”和“春风”。更突出了景之浓丽,情之强烈。 这时候,全词却戛然而止,也就是意味着作者所沉醉的欢乐达到高潮之际,梦突然醒了。可以想见诗人醒来后的无限悲痛、凄凉,照应开头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产生一种回肠荡气的效果。 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凉便越是沉重压抑;对旧日的欢乐眷恋越深,今日的处境就越凄凉难耐。这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手法,就是反衬,它利用情感的大喜大悲的落差,有力地衬托了主人公的痛苦心情,使人不禁为之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相见欢》赏析 《相见欢》是李煜入宋后的代表作之一。该词上片写景。 起笔意境宏大,写满林子的花漫天飘落的盛况。这是一场华美而凄婉的告别演出。 “谢了”二字含有低回不尽的哀婉。“了”字虽然是个助词,却不宜轻轻带过。 词学大师叶嘉莹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做节目时,将“了”字念得很重,令听众百感交集,五味杂陈,感受到一种众芳芜秽、万象归空的苍茫。“春红”即春天的落花。 见花落泪本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季候病,对于寄人篱下的亡国奴李煜来说,这种病就来得尤其厉害。看着无数落花纷纷奔赴死亡之旅,词人不由得发出深重的叹息:“太匆匆。” 然而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不仅时光无情,自然界的风雨也对美好的事物横加摧残。“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用互文的形式,写出了林花朝朝晚晚遭受雨雨风风摧残的情形,读来令人心酸。 下片由写景转入人事。看着在风雨中瑟瑟发抖的枝头的残花,词人将之想象成楚楚可怜的泪美人,她在与词人的对视中充满无限的依恋之情。 她似乎哀告词人趁残红犹在多喝几杯,也许明天的枝头就空空如也了。是啊,“几时重?”也许永远不能重逢了。 更何况,即使明天残红犹在,朝不保夕的词人可能也已经命归黄泉。“相留醉”三字,将花的命运与词人身世紧密联系在一起,花恋人,人恋花,如痴如醉,已难分彼此。 另外,“胭脂泪”表面看来是由花面到人面的自然联想,对于作者来说却是再贴切不过的写真。李煜入宋后,基本上过的是以泪洗面的日子。 因此这里的人花对泣,既有对美好事物行将毁灭的伤感,更有“故国不堪回首”的无限绝望。种种悲感,最终化为一声仰天长啸:“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一九字长句如江河决堤,是词人从肺腑中倾泻而出的情感激流。 两个“长”字相加,渲染了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深悲大痛。 这首词以写景开始,以写人结束。 在漫天落花中登场,在滚滚江水中作结。写景意境宏大,写人悲恨无尽。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这首即景抒情的小词,同样体现了这一点。 《醉花阴》赏析 上阕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 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阕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 “莫道不消魂”让人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蝶恋花》 这是深闺佳人的伤春词。 作者以含蕴的笔法描写了幽居深院的少妇伤春及怀人的复杂思绪和怨情。不写佳人先写佳人居处。 三迭“深”字,则佳人禁锢高门,内外隔绝、闺房寂落之况,可以想见。树多雾浓、帘幕严密,愈见其深。 “章台路”当指伊人“游冶处”,望而不见正由宅深楼高而来。可知物质环境之华贵,终难弥补感情世界之凄清。 望所欢而不见,感青春之难留,佳。 5.求几首宋词+赏析贺新郎 萤 赵闻礼 池馆收新雨。 耿幽丛、流光几点,半侵疏户。入夜凉风吹不灭,冷焰微茫暗度。 碎影落、仙盘秋露。漏断长门空照泪,袖衫寒、映竹无心顾。 孤枕掩,残灯炷。练囊不照诗人苦。 夜沈沈、拍手相亲,»儿痴女。栏外扑来罗扇小,谁在风廊笑语。 竞戏踏、金钗双股。故苑荒凉悲旧赏,怅寒芜、衰草隋宫路。 同磷火,遍秋圃。 这是一首咏物词。 从词的内容上看,他在游扬州隋故苑时,见到了萤火虫,而引起了他的吊古伤今之情。 词的上片,“池馆收新雨。 耿幽丛、流光几点,半侵疏户。”新雨后的池馆,萤光照亮了幽暗的草丛,点点萤火,从门隙中照了进来。 这是开门见山的手法,首先点出了萤光。“入夜凉风吹不灭,冷焰微茫暗度。” “入夜”句化用李嘉佑咏萤诗“夜风吹不灭”。凉风吹不灭萤火,清冷的光焰在深暗处渐渐变得模糊了。 “微茫”,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的样子。在这个幽凄的环境中,不觉勾起了对往事的伤悼。 “碎影落、仙盘秋露。漏断长门空照泪,袖衫寒、映竹无心顾。” 这里用了两件往事,一是“仙盘秋露”,一是“漏断长门”。“仙盘”句,指汉武帝曾作金承露盘。 “漏断”句,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居于长门宫。这两件事,与萤火似不相关,词人用“碎影落”把二者串联起来。 这是说,他似乎看到了点点碎影映入了仙盘中的秋露;萤火照耀着陈皇后的泪珠。陈皇后衣衫单薄,流萤映竹的幽影她也没有心情去欣赏。 对这两件事怀古的幽思,增加了词的艺术感染力。末二句,“孤枕掩,残灯炷。” 这又回到了现实,在漫漫长夜中,孤枕遮掩残灯的光炷,使人堕入了凝愁。 下片,首先写他长夜吟诗,和»儿痴女们的嬉戏。 “练囊不照诗人苦。夜沉沉、拍手相亲,»儿痴女。 栏外扑来罗扇小,谁在风廊笑语。竞戏踏、金钗双股。” “练囊”用车胤囊萤夜读典。这是说夜深了,囊萤不能照映出他内心的痛苦。 笔头一转,说他在黑夜正在难堪的时候,传来了»儿痴女拍手相亲的声音。他们在栏干外面拿着轻巧的罗扇在扑流萤。 风廊里传来阵阵笑声,他们把双股金钗扔到地上,模仿踏百草的游戏。孩子们的游戏,并不能减轻他内心的痛苦。 他说:“故苑荒凉悲旧赏,怅寒芜、衰草隋宫路。同磷火,遍秋圃。” “故苑”,原来的意思指隋炀帝时洛阳的萤苑。大业十二年隋炀帝在景华宫征求萤火数斛,夜出游山而放之,光遍岩谷。 杜牧《扬州》诗:“秋风放萤花,春草斗鸡台。”附会为隋炀帝游扬州时事。 “隋宫”指扬州西北隋炀帝所建的隋苑。罗隐写扬州诗云:“几年行乐旧隋宫。” 这是说,当年的隋苑,随着历史的飘失而成了悲凉的往事,诗人感慨万千,当年繁华的隋宫,于今遍地荒草,鬼火冷焰,败落不堪。末三句是全词重点,突出了咏萤怀古的主题,寓意深远而含蓄。 薛砺若的《宋词通论》对这首评价甚高:“古今咏萤之作,当以此篇为最工婉矣。其幽索柔细之笔,何殊碧山咏蝉、赋红叶诸作!”这与一般的咏物词比,确有独到功夫,内涵宕荡,用典自如,表现了艺术造就之深。 此词收入《绝妙好词》。 法曲献仙音 赵闻礼 花匣么弦,象奁双陆,旧日留欢情意。 梦别银屏,恨裁兰烛,香篝夜闲鸳被。料燕子重来地,桐阴琐窗绮。 倦梳洗。晕芳钿、自羞鸳镜。 罗袖冷,烟柳画阑半倚。浅雨压荼蘼,指东风、芳事馀几。 院落黄昏,怕春莺、惊笑憔悴。倩柔红约定,唤取玉箫同醉。 这是一首恋情词,写恋人别后深闺独处的相思之情。词牌又名《越女镜心》、《献仙音》。 上片首三句“花匣么弦,象奁双陆,旧日留欢情意。”“么弦”,小弦。 “奁”,同匳,用象牙制的奁。“双陆”,古代的一种赌博器具。 这是说用花匣子装着小弦琴,用象牙制品收藏着赌博的器具。这是写他们生活的华贵。 人已经走了,只留下这些东西勾引起对往日生活的留恋。“梦别银屏,恨裁兰烛,香篝夜闲鸳被。” “篝”,这里作灯解。别后空对银屏,我不愿意再银烛高烧了,这是两人相欢时的情意,点着灯光,照耀着孤独的被子。 “料燕子重来地,桐阴琐窗绮。”我想当飞燕再来时,那时梧桐的阴影会紧遮窗帘了。 下片写别后的憔悴。“倦梳洗。 晕芳钿、自羞鸳镜。”写恋人别后,百无聊赖,梳妆打扮也没有心情了,钗钿之类的东西,也失去了光彩,简直不敢对镜自照了。 “女为悦己者容”,既然恋人走了,还有什么心情打扮呢!“罗袖冷,烟柳画阑半倚。”词人刻划出了一个痴情的少女,斜靠画阑,面对多情的烟柳,由于站立太久,连手臂都冻凉了。 接着描写这个女人所处的环境,突出她的惜春的情怀。“浅雨压荼蘼,指东风、芳事馀几。” 细雨正吹打着荼蘼花,东风呀!你到了春残花尽的时候了。这是写物,也是借物自况。 “院落黄昏,怕春莺,惊笑憔悴。”这两句还是写自然环境。 已经到了黄昏的时候,我又担心黄莺儿惊讶地笑我为什么如此憔悴。这两句纤秾而典雅。 司空图用过形象的语言解释什么是纤秾说:“柳阴路曲,流莺比邻。”在曲折的柳阴路上,并列的黄莺在歌唱。 这就是纤秾的意境。他解释什么是典雅:“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琴眠于绿阴之上,没有人去弹奏,然而好像听到了声音,像来是高山上瀑布。这两句刻划出了黄昏时的。 6.宋词赏析醉花阴(李清照·北宋)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此词,忧郁凄凉之至。虽有香魂,亦自消瘦也】 南乡子(辛弃疾·南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稼轩词,尽数英雄都不似,千载长江空自流。豪放至极,必沉郁至极也】 南乡子(苏轼·北宋) 自述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自述清净两无为,谁解其中滋味。国事难为,自我消遣耳】 中吕·山坡羊(张养浩·元)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纵览兴亡,最苦人间。千古绝句,欲添还难】 卜算子(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傲视群芳,非不欲共艳,事不我与也】 破阵子(晏殊·北宋) 【不知是哪首,然晏殊之词温雅处,闻金石声】 7.宋词赏析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念奴娇①·赤壁怀古②【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 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⑤。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⑥【注释】 ①又名《百字令》。 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又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 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品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