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论语中有关于行的诗句

1.语文题·求解

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中秋:阳关曲·中秋月苏轼 (第一联)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雄心壮志: 书愤 陆游(第四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有雨:早春 韩愈 (第一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描写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山水: 苏轼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思念家乡: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论语》中有哪些有名的语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患,担忧、害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注释】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蔽,包括,概括的意思。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

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而不会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注释】有:同“又”。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注释】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

武是他的谥号。父母唯其疾之忧。

其,代词,指父母。疾,疾病。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注释】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注释】周,合群。比,音bì(第四声),勾结。

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注释】罔:迷惑、糊涂。

殆;疑惑、危险。 1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会明白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注释】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女,同汝,你。 1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来行走呢?” 【注释】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2) 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1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注释】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

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1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为仁之)道,就是当晚死去也心甘情愿了。”

16、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想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着的是法制,小人想着的是恩惠。”

【注释】怀:思念。 土:乡土。

刑:法制惩罚。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有没有与其相类似的错误)。”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充分的道理(理由)。” 【注释】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方:规矩,道理,理由。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三年(多年)没有改变父亲的合乎礼仪的规矩,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

3.论语 中有那些句子

学而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不也很君子吗?”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犯上的人,很少。

不喜欢犯上,却喜欢做乱的,那是没有的。君子专心从事根本,根本建立,道就有了。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说话漂亮,打扮光鲜的,就少有爱人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事有没有尽忠?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老师教的有没有练习?”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千乘之国,就要谨慎办事,小心说话,节约开支,爱护人民,要根据时令来使用百姓”。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回家要孝顺,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要谨慎可信,爱戴人民,亲近仁德之士,实行之后还有余力,就去学文化。”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尊重贤德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辅佐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有信用。这样的人,就是他说没有上过学,我也认为他有文化。”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就可以不固陋;以忠信为主,不和不同道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也不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去世,不忘追念上辈祖先,民众的德行就会变得稳定忠厚。”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到一个国家,总能议论参与这个国家的政事。是求来的,还是另人给他的?”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夫子求得的方法,或许与别人求的方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还在,看他的志向;父亲不在了,要看他的行为;三年不改他父亲的规矩,可以说是孝顺了。”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先王的作法,在这一点上很不错。

大事小事都用这个规则,有行不通的。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它,也不行啊。”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接近义的要求,说话就有分量;恭敬接近礼的要求,就能远离耻辱;结了婚也不忘掉亲人,也就可以跟着他了。”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干事机敏,说话谨慎,去有道之士那里校正自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不过不如虽贫穷却乐观,富裕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前面的你就能知道后面的。”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子路 仲由 仲由(前542~前480) 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

字子路,又字季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

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

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

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

4.论语中有关和的句子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

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第七》)(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第十六》)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第十九》)

5.求解释《论语》中的诗句

论语注疏 何晏集解 邢昺疏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孔曰:“接舆,楚人。

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孔曰:“比孔子於凤鸟。

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往者不可谏,(孔曰:“已往所行,不可复谏止。”

)来者犹可追。(孔曰:“自今已来,可追自止,辟乱隐居。”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曰:“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再言之者,伤之深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包曰:“下,下车。”) [疏]“楚狂”至“之言”。

○正义曰:此章记接舆佯狂感切孔子也。“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者,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

昭王时,政令无常,乃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时孔子?楚,与接舆相遇,而接舆行歌从孔子边过,欲感切孔子也。

“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者,此其歌辞也。

知孔子有圣德,故比孔子於凤。但凤鸟待圣君乃见,今孔子周行求合诸国,而每不合,是凤德之衰也。

谏,止也。言已往所行者,不可复谏止也。

自今已来,犹可追而自止。欲劝孔子辟乱隐居也。

“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再言之者,伤之深也。

殆,危也。言今之从政者皆无德,自将危亡无日,故曰殆而。

而皆语辞也。“孔子下,欲与之言”者,下,谓下车。

孔子感其言,故下车,欲与语。“?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者,?,谓疾行也。

疾行以辟孔子,故孔子不得与之言也。注释:(1)楚狂:楚国的傲世而志向高远的人,名接舆。

(2)歌而过孔子:唱着歌走过孔子车旁。(3)凤:比喻孔子。

(4)何德之衰(cui1):为什么当今大道会衰败,意思是凤凰不能展翅飞翔,时机不到而大道不能实行。(5)往者:过去的事情。

不可谏:劝谏也无法改变。(6)来者犹可追:后世还可以有实现的可能,意思是建议孔子保存大道给后世。

(7)已而:停止(列国的周游)吧。(8)殆(dai4):危险,居心叵测。

(9)下:指下车。(10)欲:想要。

与之言:跟他交谈。(11)趋:小步快走。

辟(bi4):同“避”,避开。译文: 名叫接舆的一位楚国狂人,唱着歌走过孔子车旁,口中唱道:“有德知时是凤凰,为何盛德竟衰亡?往事谏之已无用,来日应当隐僻乡。

不如知足且归去,今从政者非贤良!”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谈话,但是,(接舆)小步快走而避开了孔子,没有能够跟他说上话。说解:两千多年前,一位圣人奔走在华夏大地上;旷野之中,忽然出现一位狂人,唱着歌走过圣人车前。

众庶如此之多,楚狂竟然为孔子而出现;天下如此之大,楚狂竟然明知孔子的行程。楚狂对孔子的尊重与爱护之心,不可谓不真切盛大。

楚狂尚且知道尊重与爱护圣人之德,执政者竟然轻易弃之毫不可惜!这是楚狂归隐的原因,也是孔子大道不行的原因。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楚狂归隐,不是不思进取,而是知时务而等待时机的远见卓识者。与孔子所不同者,在于楚狂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时之天下,生不逢时的时候,便潇洒清高地度过一生;孔子不仅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时之天下,更要救万世之政治、千秋之天下,孔子不为一时不得志而舍弃当世的救济之心,更不会因为自我不得志而舍弃行道于万世之志。

一般说来,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贤君子大有作为;如果君王无道,圣贤君子不仅会自己退隐,而且相互号召远离无道之君。但是,一个“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圣人,不必等待有圣明君王之后才大有作为,也不会因为君王无道而放弃作为。

圣人动效天道,静法地道,行由人道,当天道、地道与人道贯通的时候,还有什么辙迹可寻呢?楚狂把孔子比喻为凤凰,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孔安国的话说:“比孔子于凤鸟,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

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其关键所在就在于,孔子以“圣”为先,顺“时”而不待“时”;楚狂知道孔子之“圣”,但认为只能待“时”而后“圣”。在圣人来说,不得“时”,便需要“雪中送炭”;既得“时”,则需要“锦上添花”。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其中的“藏”,绝非“藏身”式的归隐,而是存道德于府库之中,就好比通过编订“六经”而载明大道一样。孔子下车,要与楚狂交谈,这是合于情、中于礼的做法,若非如此,不见孔子之“圣”;楚狂避开,而不与孔子交谈,这是只尽心而不邀名、“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做法,若非如此,不见楚狂之“狂”。

孔子“中行”,世上极少达到这个境界的,能有“狂者”相知,亦不可谓非幸事。从执政者的角度来说,不避天下滔滔、却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圣人被排斥,狂者狷者有意而避开执政者,那么,执政者身边所剩下的还能有几个正人君子?这样的执政者如果还能长治久安,那只能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李炳南先生《论语讲要》: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

6.有关于“言”和“行”的诗句、成语、故事、俗语

诗句: 言行相顾 诗人:吴叔达 朝代:唐 圣人垂政教,万古请常传。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相须宁得阙,相顾在无偏。

荣辱当于己,忠贞必动天。 大名如副宝,至道亦通玄。

千里犹能应,何云迩者焉。 名言: ●言行者,立身之基。

《资治通鉴•陈纪》 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是立身处世的根基。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履信》 诚信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立身,言行为大。

宋•张??《顾斋铭》 人要树立己身,最重要的是言论和行为。 ●君子立言,非苟显其理,将以后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独善其身,将以训天之方动者。

《后汉书•丁鸿传》 立言:指著书立说。 立行:指树立德行。

君子著书立说,不是随便地显示他的道理,是用来流传给后世将要觉悟的人;对立德行,不是独自修养品德,是用来给后世将要行动的人作榜样。 ●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 平居时能够为人师表,显达时能够为国家示范。 ●君子动而为天下道,行而为天下法,言而为天下则。

《礼记•中庸》 君子举动成为天下人遵循的道,其行为都为天下人效法,其言语为天下人的准则。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则:模范。 范:榜样。

言论是士人的准则,行动是世人的榜样。 ●行为人之师表。

唐•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 行为品行上要做别人学习的榜样。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唐•韩愈《进学解》 说话成为经典,行为为人效法。 ●君子从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咸传•家人》 有德行的人说话要有内容,行动要持之以恒。 ●言有物,而行有格。

《礼记•缁衣》 说话有具体的内容,行为有一定的准则。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说话一定有根据,行动一定有法度。 ●从心所欲,顺理而行。

《庄子•养生主》 按照自己想法去做,顺应事物的规律去做。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明•吕坤《呻吟语•识见》 任己意:任随自己的意愿,不守约束。 悉人之情:了解别人的情况。

任己见:听凭自己的主观意见。 悉事之理:了解事物发展的道理。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论语•公冶长》 知:通“智”,聪明,明智。

谓国家政治清明时便显得聪明;在国家统治黑暗时便装变得愚笨。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 邦:诸侯封国。危:正。

孙(xùn):通逊,谦逊。国家政治清明,言语要正直,行为也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正直,言语却要谨慎。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滕文公下》 得志:能够施展抱负才能。

与民由之:跟老百姓一起服从当时社会的制约。 独行其道:自己独个进行品德修养的锻炼。

●尽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周易•系辞下》 尽蠖(huò):蛾的幼虫,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地前进。

蛰: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尺蠖屈起身子,是为了求得前进;龙蛇冬眠,是为了更好保护自己。

●以屈为伸,藏巧于拙。 明•洪自诚《菜根谭》 暂时的屈曲是为了伸直,把机巧藏在笨拙处。

●屈一人之下,伸万人之上,惟圣人能行之。 唐•马总《意林•太公六韬》 屈:此指屈居。

伸:此指高居。 杰出的人物能屈曲又能伸展。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宋•邵雍《伊川击壤•代书寄前洛阳薄陆刚叔秘校》 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只有有才德的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得意时施展才干的是大丈夫。

●大丈夫能屈能伸。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6回 能屈能伸:在失意时能暂且忍耐,在得意时能充分施展本领。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宋•林逋《省心录》 能委屈自己的人,善于与众人相处,逞能好胜的人,一定会有人跟他过不去。

●动静屈伸,唯变所适。 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 动:改变原来的位置或状态。

静:静止,不动。 屈:弯曲。

伸:展开。 事物只有经常改变动静屈伸的状态,才能适应环境。

比喻人要根据环境变化采取不同措施。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旧唐书•孙思邈传》 胆大:有胆量,果断。 心小:小心谨慎。

智圆:考虑问题灵活。 行方:行为正直。

做事要大胆、心细、灵活、正直。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

唐•李泌《咏方圆动静》 行义:坚持道义。 用智:适用计谋。

●方其中,圆其外。 唐•柳宗元《与杨诲之再说车敦勉用和书》 比喻做人内里要方正,对外要灵活。

●弱能制刚,柔能制强。 《后汉书•臧官列传》 制:克制、制服。

有时弱小可以制服刚强,柔和可以制服强大。 ●天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第43章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来穿去。 ●刚者折,柔者卷。

汉•桓宽《盐铁论•讼贤》 折:折断。 卷:卷曲。

●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汉•刘向《说苑》 舌头能保存,难道不是由于它柔软吗?牙齿失掉,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黄金太硬了也会折断,而水确靠柔和得以保全。

7.论语中有关于“义”的句子有哪些

1.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4.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5. 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孔子说:“真正的通达是:品质正直,懂礼义;善于观察别人讲话的脸色;常考虑如何谦恭待人。”

6. 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8.《论语》中的经典句子有哪些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未可知也。”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父母在,不远游,有必有方。”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与行。”

子游曰:“事君促,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食不言,寝不语。 席不正,不坐。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起不能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道不同,不相为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之谓之瞽。”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爷,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也;不知言,无以为知人也。”。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