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中国诗词大会与地理有关的诗句

1.《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地理常识,你知道多少

《中国诗词大会》成了一档全民节目,话题屡登热搜榜,引发广泛热议。

古诗来源于生活,因此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从古诗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1、诗与天气、气候知识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解析:温带大陆地性气候条件早晚温差大的真切实写照旧;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一一

(宋、陆游)

解析: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一

(唐、刘禹锡)

解析: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们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一

(唐、岑参)

解析:形象地说明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或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析:阴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在阴山西北植被以草地为主,适宜发展畜牧业,生活着被称为“胡”的少数民族。阴山东南部即汉族的主要聚居区,以种植业为主,也是古代所称的“中原”。“不教胡马度阴山”即遏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解析: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解析: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山色如洗、一派生机的美景。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一

(唐、岑参)

解析: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

受字数限制,待续。

2.《中国古诗词大会》中的地理考点有哪些

1、诗与天气、气候知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解析: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

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

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解析:温带大陆地性气候条件早晚温差大的真切实写照旧;“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解析: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解析: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们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解析:形象地说明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或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解析:阴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在阴山西北植被以草地为主,适宜发展畜牧业,生活着被称为“胡”的少数民族。

阴山东南部即汉族的主要聚居区,以种植业为主,也是古代所称的“中原”。“不教胡马度阴山”即遏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解析: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解析: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山色如洗、一派生机的美景。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

2、诗歌与地形河流知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解析:由瀑布的高,自然让人联想到庐山海拔之高,不难想象到了夏季人们还要到位于南方的庐山避暑,由于庐山海拔高,山上的气温是较低的。

正如位于赤道上的非洲最高峰乞立马扎罗山上依然白雪皑皑。又如宋朝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好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解析: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头面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

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解析: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

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李白《蜀道难》解析: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可以想见以“天府之国”著称的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峻岭环绕,不难理解贯穿陕西和四川的宝成铁路(宝鸡——成都)和贯通四川到西藏的川藏公路修建工程之艰。

3.中国古代有什么与地理有关的诗词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温带大陆性气候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垂直地带性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地球公转

4.关于地理的诗词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

一、与地理感性知识有关的古诗词归纳及解释 (一) 古诗词中的地名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此诗出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诗中“平羌”即青农江,在峨眉山东北;“清溪”即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描绘的是我国泰山自然旅游风景区。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诗中的“阳关”指今甘肃敦煌西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此句诗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二)古诗词中的地理演变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春天的到来。春天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莺和燕子等动物开始出来活动。这些迹象告诉我们季节已经演变到春季。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宋•辛弃疾《西江月》

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天气的变化:刚才天空还是月明星稀,天外还有七八个星,但到了山前却下起了雨。 (三)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

1、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此曲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曲中的“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

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唐·杜甫《望岳》

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揭示了泰山地势高。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它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内沙漠漫漫的景色。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它反映的是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形。 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此诗出自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此诗描述的是满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像个玉盘。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此词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它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

8、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唐·李白《蜀道难》

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它说明了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四)古诗词中的地理分布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此诗出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它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由准静止锋形成。

2、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淮南子》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

此组诗分别出自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及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它们都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二、与地理理性知识有关的古诗词归纳及解释 (一)古诗词中的地理特征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它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5.有关地理的诗词

地理谚语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西北内陆的温

带大陆性气候。

2、“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过去

福建交通的困难。

3、“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昆明市的气候特征。

4、“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是秦岭地区地理景色的写照。

5、泥鳅吐气泡,雨天将来到。

6、乌龟背出汗,出门带雨伞。

7、知了叫个不停,连绵阴雨来临。

8、蚂蚁搬家,将有雨下。

9、蜻蜓飞得低,出门带雨衣。

10、动物震前活动谚语:

老鼠搬家往外逃,兔子竖耳蹦又撞,鸡飞上树,猪乱拱;

鸽子惊飞不回巢,鱼儿惊慌水面跳,鸭不下水,狗狂叫。

11、“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是云贵高原的地形气候特点写照。

地理气候谚语

鹭飞溪河,洪水必然到。

蚂蚁搬家,长虫(蛇)穿道,大雨滂沱。

鸡早(进笼)睛,鸭早(进笼)雨。

狗食(喝)水,天落(降)雨。

大棘开花好种棉,小棘开花好莳田。

笋壳包蚤(跳蚤)来,芒花扫蚤去。

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蒙蒙有点水。

老鼠做窝,寒流将到。

热(日指太阳)朗昼,两头溜。

热头(太阳)送山,天光(明天)一般般。

热头射一射,落雨落到夜。

南闪(电)三日,北闪对时。

石柱出汗,大雨滚滚。

缸壁出水,会落在雨。

白蚁绕灯飞,天将发(降)大雨。

燕子低飞,出门带蓑衣。

蜘蛛结网屋檐下,外出要带雨伞或笠麻(斗笠)。

雷公先喝歌,有雨也唔(不)多。

久晴见雾雨,久雨见雾晴。

久晴夜风雨,久雨夜风晴。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乌云在东,有雨也唔凶。

天上云交云,地下雨淋淋。

月光生毛,落雨居多。

6.一首与地理有关的诗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国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水向低处流,因此江水东流。)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