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宋词人姜夔 姜夔是什么派的词人姜夔,在南宋词派中也算是独树一帜,有所成就。他是今天的江西人,一生却在安徽、江苏、浙江一带都有所活动。年少时期跟随父亲到达汉阳,父亲死后,他移居至湖州,而作品大多是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游历的时候写的,一生潇洒自在,却不得朝堂一展抱负,最终死在杭州。 作为南宋著名词人,姜夔他善于运用自己擅长的音律作词,他的词既可以自由散漫,也可以格律严密,主要在于他的词的意境十分动人,他的作品都被冠以空灵含蓄的特点。而且鉴于他本人十分通晓音律,他写的词都可以自己作曲给人家传唱,并且由于性格的多重特点,姜夔的词也具备多彩的元素。其中既有感伤怀古的词句,也有单纯的游记,还有对于不得功名的不甘,也不缺感情世界的情谊。甚至有的人评价姜夔称他是继苏轼后再一难寻的才艺广泛的大家。 姜夔在词作上面,最为世人传唱的自然要数《扬州慢》、《白诗道人歌曲》、另有《白石道人诗集》,还有和今天的一首歌曲同名的《暗香》~ 2.北宋有个姓姜的词人叫什么姜夔(jiāng kuí 1155?—1221年),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 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词人。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镃等名公臣卿往来。 人品秀拨,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工诗词、精音乐、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 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今存词八十多首,多为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 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有以瘦硬清刚之笔调矫婉约词媚无力之意。代表作《暗香》、疏影》,借咏叹梅花,感伤身世,抒发郁郁不平之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党无言外之味,弦外之 姜夔响。”其《扬州慢》(淮左名都)是较有现实内容工作,它通过描绘金兵洗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表现对南宋衰亡局面的伤悼和对金兵暴行的憎恨。 词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几句颇受人们称道。 他晚年受辛弃疾影响,词风有所转变,如《永遇乐》(云隔迷楼)、《汉宫春》(云日归欤)等,呈现出豪放风格。《白石道人歌曲》中有十七首自度曲,并注有旁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词乐谱资料。 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对后世影响较大。 3.南宋词人张炎的生平,张炎经历了大事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 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 张憨鸡封课莩酒凤旬脯莫炎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 曾从事词学研究,著有《词源》,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 他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张炎出身世家,曾在贵公子的生活中悠游多年。 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 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他怀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几乎日日花前为醉,号呼挥写,以至于后人评价他说:“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秀山水,犹生清响。” 4.请问 宋代词人 张君衡的资料梁启超对联里引用的张君衡的“不知多少秋声” 原句出自《清平乐》: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张玉田,即,张炎。宋代词人。《清平乐》14首。 (百度百科)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张炎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曾从事词学研究,著有《词源》,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他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5.南宋最后一个词人是谁南宋最后一个词人是(张炎)。 扩展资料: 张炎(1248~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生于南宋淳祐八年(1248)。祖籍秦州成纪(今天水市麦积区渭南镇张石村),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出身贵族世家,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祖父张濡为南宋将军,领兵驻守建康通往临安的要隘独松关(今浙江安吉县东南),拱卫京师。父张枢,精音律,“西湖吟社”重要成员,与周密为结社词友,著有《寄闲词》。张炎前半生生活优裕,富贵无忧。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十一月,元军迫近独松关,张濡率兵北上阻击元军,与元军骑兵交战,兵败被杀。南宋德祐二年,南宋都城临安被元兵攻陷,张家家财被抄没。此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生活潦倒。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覆灭后,张炎隐居浙东西之间,落魄纵游。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被元世祖忽必烈召至大都(今北京),缮写金泥字藏经。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不仕南归。自元至元二十八年至元延祐二年(1315年),张炎漫游吴、越之间,四处漂泊,凭吊山川风物、哀感国运家世。晚年归隐杭州,靠在四明书肆卖卜维持生计,落魄而终。 张炎怀抱空狂,恃才傲物,热衷于词学研究,是宋词的最后一位重要作者。著有《词源》,为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提出“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一说,主张“清空”、“骚雅”,在历代词论中占有一席之地。有词集《山中白云词》传世,存词约300首。主要代表作品有《南浦》《高阳台》、《月下笛》、《解连环》、《甘州》等。张炎词作多写身世盛衰之感,擅长咏物,刻划精微,寄情深远,格调婉丽清疏,凄怆缠绵,因赋春水、咏孤雁绝妙而被人称作“张春水”、“张孤雁”。张炎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 供参考。 6.宋代词人姜夔怎么读姜夔:(jiāng kuí) 。 姜夔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词曲作家,他的词调音乐无论在艺术上及思想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并具有独创性。姜夔的词调音乐创作继承了古代民间音乐的传统,对词调音乐的格律、曲式结构及音阶的使用有新的突破,并且形成了独特风格。 扩展资料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 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姜夔的词境独创一格,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别出心裁。 他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侧向思维,写情状物,不是正面直接刻画,而是侧面着笔,虚处传神。 他的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 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