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1)绣面上的芙蓉一笑而开,“开”化静为动,更显有情。 (1分)本来芙蓉帖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1分)(2)“开”不仅实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2分)以花衬人,以花喻人,相得益彰,生动形象。 (1分)小题2:(1)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2分)(2)词的上片以“绣面芙蓉”“斜飞宝鸭”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容颜,以“眼波才动”写出了少女美目流盼、情窦初开的神态。 (2分)(3)下片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半笺娇恨寄幽怀”写出少女对情郎的思念和幽怨,准备写信寄托相思;“月移花影约重来”写她大胆与情郎相约,表现她对美好爱情的热烈向往与大胆追求。(2分) 小题1:。 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题(11分)浣溪沙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小题1:“开”字既指芙蓉花开,又表示词中女主人公情窦初开。以花喻人,相得益彰,形象生动。 小题2: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词的上片以“绣面芙蓉”“斜飞宝鸭”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外表,以“眼波才动”写出了少女美目流盼、情窦初开的神态;下片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少女的思念、幽怨与主动写信相约。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可结合着诗歌具体内容来理解“开”的意思,以芙蓉花开来比喻词中女主人公情窦初开,形象生动,一个“开”字把主人公的形象展现出来了。 小题2: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可以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诗歌中找出描写主人公的一些词语来分析体会,如“绣面芙蓉”“斜飞宝鸭”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外表;以“眼波才动”写出了少女美目流盼、情窦初开的神态;“风情深有韵”“娇恨”“幽怀”“约”这些词语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来体会女主人公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全词分为两层,前三句为一层,写室内所见。 少女春睡初醒,感受到春光融和,屋内熏炉中燃着沉水香,轻烟袅绕。后三句为第二层,写室外景象。 女伴们斗草嬉戏,无比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在飞花。 寒食时节的雨打湿了户外的秋千。小题2:“黄昏疏雨湿秋千”,描绘了一幅寒食黄昏时分屋外院落细雨朦胧的春景。 (3分) 日暮黄昏忽然飘起的细雨打湿了空荡荡的秋千,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惜春、伤春之情(无可奈何的春愁)。(3分) 小题1:试题分析:这首词为寒食日的即景之作。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沉水袅残烟”、“山枕隐花铀”两句,所摄的是户内的两个画面;“人斗草”、“柳生绵”、“疏雨湿秋千”三句,所摄取的是户外的三个画面;“淡荡春光”句,则总摄户内外,是这些画面的共同背景……就时间而言,词的上半阕是逆挽。 至于词的下半阕是否也是逆挽,抑或转为顺述?从本句寻绎,既是花铀未卸,多半是昼寝;从上句推断,既是睡前注入炉内的沉香尚自残烟袅袅,则入睡还不到一炉香的时间,似也是昼寝。似可断定,词中的“梦回”是午梦醒来。 这一句是全词的分水岭。上阕写户内,是倒叙;下阕写户外,是顺述。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就这首词的艺术结构而言,除了以“梦回”一句为中心,上阕逆挽。 下阕顺写,使全词既见错综变化而又层次分明、脉络井然外,还有一些值得拈出之处。如前所述,全词六句,显示了六个画面。 每个画面所描画的又不止一物一事,而是两三种事物的组合。如首句写了春光与寒食;次句写了玉炉、沉水、残烟;第三句写了春梦、山枕、花铀;第四句写了燕未来与人斗草;第五句写了梅已过与柳生绵;末句写了黄昏、疏雨、秋千。 词人把这么多的事物收集入词,却使人读来并无拼凑庞杂之感,只觉事物与事物间、字句与字句间融合无间,构成了一幅完整而和谐的画卷。小题2:试题分析:“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 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 此句写春愁却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缕。 。 4.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1)解答时要搞清楚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本诗上片要抓住清溪、茅屋、芙蓉,诗中点明了“秋”,是乡村图景.意境答出清幽之类即可.(2)可抓住“元亮”“少陵”这两个词语,陶潜字元亮,曾任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后常用为隐居不仕的典实.杜甫自称少陵野老.手法可答用典,借史抒怀等.诗歌尾句是写自己,要从对照的角度来分析.答案:(1)上片通过清溪绕舍、茅屋宜秋、芙蓉出墙三幅画面,组成了清幽、简朴、宁静、和谐的秋日乡居图.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与美好,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2)下片采用了借史抒情(用典)与即事抒情的手法.将历史上陶渊明、杜甫官场失意与现实中自己闲饮村酒两相对照,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含蓄深沉,余味悠长.译文:一条清澈的小溪绕着村舍流淌.正值秋天,几间茅屋旁的芙蓉,开得很灿烂,伸出了墙头.元亮气质高洁还能作诗,少陵形体消瘦却不再封侯.闲暇时候,喝几碗村里酿的酒. 赏析:汪莘是南宋诗人.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通过清溪绕舍、茅屋宜秋、芙蓉出墙三幅画面,组成清幽、简朴、宁静、和谐的秋日乡居图.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与美好,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下片“元亮气高还作令,少陵形瘦不封侯”是说陶渊明(字元亮)虽然气节高尚但仍然做了81天彭泽令,杜甫(号少陵野老)为国事消瘦之极却没有得到高的官位和朝廷的认可.我还是在村子里面悠闲地喝两三杯酒吧,不要徒劳无功地为国事操心却没人理会.下片引用了陶渊明和杜甫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更乐于隐逸的闲情逸致,实际上是隐含了对于时事的失望,借古讽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