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三首陆游的宋词《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词《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钗头凤其一: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其二: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渔家傲》东望山阴何处是。 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 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朝中措•梅》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 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 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绿树暗长亭。 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 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谢池春》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鹊桥仙》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浣溪沙•和无咎韵》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 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 客中无伴怕群行。《好事近•登梅仙山绝顶望海》挥袖上西峰,孤绝去天无尺。 拄杖下临鲸海,数烟帆历历。贪看云气舞青鸾,归路已将夕。 多谢半山松吹,解殷勤留客。《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 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豆叶黄》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谁惜泥沙万点红。恨难穷。 恰似衰翁一世中。《渔父》湘湖烟雨长菁丝。 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 潮落舟横醉不知。《幽居初夏》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2.【史上谁写的诗词最多你说的是陆游,诗作近万首附:谁是中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人?人们的回答大多是“陆游”,因为陆游活了85岁,留下诗作近万首,平均3天写一首诗.可是,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记载,清朝的乾隆皇帝当时已写诗39340首,这还不包括甲辰以后写的诗.另据郑鹤声著《中国文献学概要》载,乾隆“御制诗至十余万首,所作之多,为陆放翁(即陆游)所不及.”乾隆活了88岁,以其寿计算,平均每天写诗3首多.看来乾隆可算中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人了. 然而,乾隆的“高产”背后有一套鲜为人知的秘诀,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作诗“初无定稿”,或即兴口授,或朱笔作草,称为"诗片",由廷臣学士退下“抄录”后恭进,遂成御诗.说穿了,就是他在诗兴大发之际,故作含糊难辨之音,写乱草费解之字,令人揣摸代笔,当时,能否为他“录”出佳作,竟成了大臣得宠升迁的一项标准.有一次,大学士于敏中与另一大臣梁瑶峰同时被召见,乾隆诗兴突发,口诵一诗,梁听后茫然不知所云,而于听了则“退默处斗室,刻余录出,所误但一二字.”梁不解其中奥妙,自叹弗如,于是“大服焉”.由这类马屁大臣炮制出的诗作,充其量不过韵平字正而已.正因为如此,乾隆的几万首“御诗”,流传至今能为人传诵者寥寥无几.。 3.陆游写了哪些诗陆游(1125~1210) 中国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图片 生平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几学诗,又受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影响较大。他20岁时与唐琬结婚,夫妻感情甚笃,但被其母强行拆散。 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 秦桧死后,孝宗即位,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失败,陆游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罢黜还乡。 后屡次上书求职,乾道五年(1169)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乾道八年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襄理军务。 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收复中原的希望也就此破灭。 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 、知州等职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五年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得到重用 ,孝宗派他到 福州 、江西 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奏请开仓赈济,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 6 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 十五年,陆游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锐意进取,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计有12年之久,在幽静清贫的生活中度着晚年。 在这一时期,陆游曾应韩侂胄之请,为他撰写了《南园记》,希望他“勤劳王事”。嘉泰二年(1202),宋朝因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尚未完成,召陆游入朝修撰,次年修毕,即辞官还乡。 此后犹赋诗作文不辍,但身体却逐年衰弱,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85岁的老诗人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诗歌创作 陆游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 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最长(约 30 年),但集中现存诗却最少,约200首左右,这是因为他将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尽行删去的结果。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地位。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 年,现存诗约近 6500 首。这一时期的诗作最多,当是由于晚年未暇删汰的缘故。 诗中表现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在这一时期的诗中 ,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在陆游 3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他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 ,抗敌御侮一直是 最能触发他创作激情 的思想主题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 。 如《书愤》、《金错刀行》、《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特别感人的是,陆游在临终前夕,还不忘收复国土,在有名的《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上这类诗最能体现陆游创作精神。 陆游同时还对腐朽无能 、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愤怒的谴责,痛斥那些不恤国难 、唯知奢靡享乐的官僚。如《 感愤 》、《 夜读范至能〈 揽辔录〉》、《追感往事》等诗。 对处于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下的人民,陆游也在诗中表现着深切的关怀。并且对被迫反抗的人民怀着不寻常的同情。 在《两獐》、《疾小愈纵笔作短章》等诗中,他对“盗贼”的看法已经冲破一般文士的观点,“吏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总之,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 除此以外,陆游还写了很多别具风采的诗。这些诗或抒发生活感情,或描写山川风物,呈现着自然流畅而又清新俊逸的风格;其中还有些作品将诗情和哲理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 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 ,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月色横分窗一半,秋声正在树中间”(《枕上》)等。这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 除七律外 ,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 ,《 示儿 》、《剑门道中遇微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楚城》、《小雨极凉舟中熟睡至夕》等,都不愧是“视唐殆无愧色”的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来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 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