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李清照与宋词的关系

1.李清照的词作与其人生经历有何关系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 易安居士,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与辛弃疾合称 “济南二安”。

她的词作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易 安体”,同时她也是我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名字被用 作诗体的女性。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士大夫家庭。

父 亲李格非是一位进士,师从苏轼,曾担任礼部员外郎, 他收藏了很多书籍,擅长作诗和写文章。母亲是状元王 拱宸的孙女,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受家庭的影响,尤其 是在父亲李格非的悉心教导下,少年时的李清照就长于 写诗作词。十八岁那年,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

婚后, 二人志同道合,恩爱缠绵,经常一起研究金石书画,过 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朝中奸人弄权,二 人最终被拆散,从此隔河相望。

长期的离别之苦使李清 照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 1127年,北方金人攻陷汴京,徽宗、钦宗父子 成了俘虏,高宗逃至南方。

李清照夫妇与众多难民 一样,开始了逃亡生活。多年积攒的金石字画全部丢失,这使她的心情十分沮丧。

第二年赵明诚病死在建康,更令她痛不欲生。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上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诽谤,使她的处境雪上加霜。

她孤苦伶仃,欲诉无门,饥寒交迫,最后在江南寂寞地死去。 以南渡为分界线,李清照的词可分成前后两期。

前期的词爽朗明快,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及倩趣,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后期的词多表现出消极与伤感之情,内容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幽,如《声声慢》便体现了词人“寻寻觅觅”,却无所寄托的落寞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黯然神伤之态。

2.研究李清照在宋词中的地位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白雨斋词话》)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不仅文学方面,在史学方面她的《金石录》同样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

3.关于李清照 的宋词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①。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者次第,②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①将息:休养。 ②者次第:这许多情况。

【简析】 这首词层次清晰,语意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造成的灾难。

又对南宋五朝的偏安政策有所遣责,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凤凰台上忆吹箫 【宋】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简析】 一般写离情,总是着重写别时如何难舍难分,此词则截取别前别后的两个横断面。

别前词人神情慵怠,懒于梳妆,表达了害怕离别的心态。中间进行大幅度跳跃,过渡到别后。

此时丈夫赵明诚远去,词人被重重烟雾所封锁,天天倚楼凝望楼前流水,觉得流水也对她的离别表示同情和怜悯。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简析】 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

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

点绛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简析】 春日,清晨,花园内。绿杨掩映着秋千架,架上绳萦还在悠悠地晃动。

年轻的女词人刚刚荡完秋千,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花与人相衬,显得格外的娇美。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

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客人是谁?词中未作正面描写,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风度翩翩的少年。

词人走到门口,又强按心头的激动,回眸偷觑那位客人的丰姿。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嗅着青梅,边嗅边看,娇羞怯怯,昵人无那。

满庭芳 【宋】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 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

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忆秦娥 【宋】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简析】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从词的内容、情调及风格上看,可能是南渡以后的作品。

前期,作者的生活美满,词中多为爱情的歌颂,离别相思与伤春悲秋的叹息虽时有流露,但情调仍是欢快的,风格是爽朗的。南渡以后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了。

作者经历了靖康之乱,她举家南逃,备尝家破人亡与颠沛流离之苦。无疑,她的生活面扩大了,阅历加深了,作品的内容也较前期丰富了。

很明显,贯穿这一时期词创作的主线是家国沦亡与个人不幸遭遇的哀叹。早期明快、爽朗的情调已经消失,而代之以浓厚的感伤情绪。

但是,这首《渔家傲》却与作者一贯的词风有所不同。它借助干梦境的描述,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神话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的生活热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作者在梦中横渡天河,直入天宫,并大胆地向天帝倾诉自己的不幸,强烈要求摆脱“路长”与“日暮”的困苦境地,然后象鹏鸟一样,磅礴九天,或者驾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驶向理想中的仙境。这首词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词风豪迈奔放,很近似苏轼、辛弃疾。

黄了翁在《家园词选》中说这首词“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可见,李清照的词风是多样的。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群想象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

作者正是乘坐这艘“飞船”驶入天上的神仙世界,受到“天帝”的接待。这的确是“穿天心,出地腑”的神来之笔。

这样的词笔出自李清照,确实是“惊人”的。 这首词具有阔大而又豪迈的气度。

词中阔大的形象、阔大的志愿、出自阔大的胸怀。一个漂零无依的女词人竟渴望借助万里鹏风把自己映入神仙般的奇异世界。

这奇异的神仙世界是词人理想与精神寄。

4.辛弃疾和李清照 什么关系

北、南宋之交,济南“二安”相继蜚声文坛: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词作情真、意深、语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婉约派”之宗;“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字幼安),不仅是一位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高产的文学家,他创作的词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和李清照同是山东历城人,又同是诗词大家。但他们的词风是如此迥异,很难有共同语言。

辛弃疾的词就象一把出了匣的长剑,时而锋利,时而豪放,时而慷慨纵横。他一生的时间耗在了统一祖国的事业上,然而支离破碎的南宋王朝以无法改变历史的必然。

苟且偷安,半壁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多少仁人志士企图力挽狂澜,都以失败告终。

辛弃疾在建康下水门城上赏心亭所作的《水龙吟》一词,最后几句这样写道“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报英雄泪?” 国势危机的忧虑,在这几句中表露无疑。淳熙十五年,(公元1181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因一力主战写了万言书《九议》。

可惜,辛弃疾的正确主张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十几年间,辛弃疾虽然先后被任为湖北、江西、湖南等地安抚使、转运使一类的官职,但由于当权者对主战派人士的疑忌和排斥,他要求率兵打仗,收复中原的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

在他六十四岁的时候又被朝廷所起用,这让他又重新看到了希望。七十九岁高龄的爱国诗人陆游听说了,兴奋地前去祝贺他:“中原麟凤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赫!但令小试出余绪,青史英豪可雄夸。”

时世早英雄,也毁了英雄。当年老多病的辛弃疾奔赴前线的时候,主和的左丞相周必大却借故调离了他,使一切努力都化为流水。

起伏坎坷的政治命运使他痛苦不堪,辛弃疾在晚年回忆起这些事来,仍然感到十分惋惜和痛心,在一首词中他写道“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据说,他在临终时,还手握宝剑,大呼“杀贼!杀贼!”英雄豪气真是然后生小辈感佩。在他将近七十岁的时候还写了最著名的那首《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是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南宋的词人之中最敬佩的就是辛弃疾,可以说一声了不起。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

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

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 ),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

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五年(1178 ),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落职,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绍熙三年(1192),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以谏官黄艾、谢深甫论列,丐祠归。所居带湖雪楼毁于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长达八年。

嘉泰三年(1203 ),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建秋风亭。四年,改知镇江府。

开禧元年(1205),复以言者论列,奉祠归铅山。开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

德祐元年(1275)追谥忠敏。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谋猷略远,然谗摈销沮,南归四十馀年间,大半皆废弃不用,故陈亮《辛稼轩画像赞》叹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

其胸中古今,用资为词,激昂排宕,别开生面,不可一世。《宋史》有传。

有《稼轩集》,又有《稼轩奏议》一卷,均佚。今人辑有《稼轩诗文钞存》。

词有四卷本《稼轩词》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两种。《四库总目提要》云:“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济南人。其父李格非为北宋著名学者,其母为北宋名臣王拱辰之孙女,擅长诗文。

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善于文章,工于诗词,为历代文人所称赏,被誉为南宋婉约派宗主。早年与夫赵明诚致力于彝器、石刻、字画的收藏研究。

1127年金入中原后,避乱南方,所藏文物大部遗失。赵明诚死后,处境孤独、凄苦,后病死于金华。

词作前期多写悠闲情怀及风光景物,后期多感叹身世,怀念故国。她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李清照豪气与诗文的联系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6.李清照是宋词什么派的派宗主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宗主,独树一帜。

婉约而不柔靡,清秀中有真情实 感,语言清新自然,音调优美,号为“易安体”。 易安体最主要的特点是女性成了抒情主人公的主体,词中的女性形象就 是女词人自己。

李清照向整个社会敞开心扉,倾吐自己的欢乐、忧愁、痛苦 和追求,描述自己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步履艰难的人生,充满了一种纯洁高 雅的女性意识。李清照词的主调就是一个“愁”字。

南渡之前是闺愁,离愁; 南渡之后是思乡之愁,国破家亡的悲愁。李清照以其委曲细腻的笔法抒发婉 曲细腻的愁思,不矜持,不忸怩作态,以真情写真境,自成一种风韵天然的 境界。

语言率真自然,清新雅丽,具有深厚的语言素养。加之严谨婉转和谐 的韵律,足使李易安的词名噪一时,空前绝后。

7.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若强盛,那么它在文与质两方面是并重的,这里文指的是文风或者说一个社会的风气吧,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专门读书,钻研学问的话,那么就必须脱离生产劳动,也不能去打仗,这在宋朝就叫做"养士""八股"确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专门来钻这个东西捞取功名利禄养活自己,所以也就没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个国家"文风"越盛,那么做实事的人就越少,这个国家也就会出问题了.历朝写诗的人很多,宋诗也很有名,为什么独独诗以"唐"命名呢?唐诗就算是歌颂风花雪月,也有一股质朴的美,透露出这个民族质朴,粗野与宏伟的气魄,而宋词则是比较多矫饰浮夸的文风,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的,那么它就是强势的,有生命力的,比如现在的美国, 和亲政策如果是汉朝使用,那么是一种缓兵之计,修养生息的方法,但是宋朝,我看不到它起了什么好的作用,割地求和,苟延残喘而已,有的论者居然还说“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和解”,我真不知是何居心所在?倘若日本灭了中国,那么慰安妇也可谓民族和解的先锋了,呵呵。 在进化论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和“假设”,只有残酷的现实,呵呵,宋朝被野蛮民族灭掉,这就是结果,而士大夫群体人格的堕落,从这个帮闲享乐的社会就开始出现征兆了。

“诗中有画”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这里的诗中这“画”大体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二是色彩。

李清照照词《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划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闰中少妇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诗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诗词画意。本文试图略去诗词中有关形体的刻划,单纯对其色彩加以品评。

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诗词中生动的形体刻划影响我们对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暂时放置“形体”不论,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诗词中有关色彩描绘的丰富内含和艺术魅力。 一、两类色彩,风格各异。

唐宋时代的诗人十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并在作品中把这些色彩生动地表现出来。他们不像画家那样把色彩直接铺陈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于色彩的描绘和形容,通过读者的想象,间接地把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总观诗人笔下描绘和形容色彩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有明确色相的色彩的词。

如:赤、红、橙、蓝、紫、黑、白等。这类词每一个都表现了明确而固定的色相。

不论是单独出现,还是同别的词组成其它语汇,这类词所表现 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变的。无需依靠上下文义来判断。

例如: 1、“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2、“朱门酒肉臭。”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5、“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霜黄碧梧白鹤。”

(杜甫《暮归》) 7、“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类描绘色彩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