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通韵

1.诗词中的通韵有何特点

某些读音相近韵部的字可以在一起押韵,称为通韵。

如平水韵中的 “东”与“冬”、“寒”与“删”、“豪”与“肴”可以通押,它们之间的关 系即为通韵。近体诗由于在韵律上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运用通韵的情况并不 是很多见,而宋词对格律的要求较近体诗宽松,因此运用通韵手法的作品较 多。

堪称宋词中最长词调的吴文英的《莺啼序•夜思》就运用了通韵手法。 全词如下:“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

燕来晚、飞人西城,似说春事迟 暮。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

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

溯红渐、招人仙溪,锦儿偷寄幽素。 倚 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

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幽兰 渐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

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 几番风雨。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 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桃根渡。

青楼仿 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澹尘土。 危亭 望极,草色天涯,叹鬂侵半苎。

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鹑凤迷归,破鸾慵 舞。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 雁,漫相思、弹人哀筝柱。

伤心千里江南, 怨曲重招,断魂在否。”在句末押韵的字 中,“户”、“暮”、“树”、“雾”、“素”、“鹭”、“宿”、“渡”、“土”、“苎”、“舞”、“柱”的韵脚 都是“U”,而“絮”、“缕”、“旅”、“雨”的韵脚是“ü”, “否”则以“ou” 为韵脚,然从通韵的角度来说,这些字的韵 脚是相通的,故而可以互押。

有些词虽然运用了通韵,但读起来似乎并不具有韵律感,这主要是因为 当时的用韵原则不同于今天,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在《馗书•述图》中写道: “文辩反覆而无征验,乐府通韵而违今古。”。

2.古诗韵与《中华新韵》的区别

古诗韵一般以南宋刘渊所著的《平水韵》为标准,《平水韵》的韵律如下:1.平韵(1)上平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2)下平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2.仄韵(1)上声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琰、二十九豏。

(2)去声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3)入声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中华新韵》是由中华诗词会2010年发表的,韵律如下:1.韵部划分依据:普通话 韵部划分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2.韵部划分标准:同身同韵 韵部划分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韵母开头的部分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是韵母发音的主部,如ua中的a、ei中的e、iou中的o,称为韵腹;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

韵腹和韵尾全称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即是韵身。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

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这样就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考虑到汉语拼音使用英文字母时的具体情况,在判定“同身”时,对个别具体情况有所调整。用《注音字母》注音,韵头称为介母,没有韵尾,韵母即是韵身。

韵母相同,自然同韵,同身等韵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3.平仄区分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 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

不再区分入声字。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

用入声韵的词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为了同时使用《平水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

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4.多音字归属:音随意定,韵依音归。

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扩展资料:韵律编纂成书历史1.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个韵部。2.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修整韵书。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孙愐编制《唐韵》(原书已佚失),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全书5卷,共195个韵部,,与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同,其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个韵部。3.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个韵部。

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4.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其书今已散佚,只能从元初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了解到一些概况。

5.1223年,山西平水(平水为隶属于金朝河东南路绛州之乡级行政区)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个韵部。6.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定106韵的版本为“平水韵”。

7.明代以后,文人则沿用106韵。8.清代嘉庆年间,因避讳(清嘉庆皇帝的名字-爱新觉罗·颙琰),故改“琰”为“俭”。

9.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诗韵》、《佩文韵府》、《诗韵合璧》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共收录汉字9504个,全篇韵表采用繁体字(正体字)以便于读者检索查找。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10.2001年,在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出土的古韵书《排字韵》的残片,其内容与王文郁的《新刊韵略》完全一致,具有106韵的组织,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11.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认为并提出“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四条诗词创作用韵方针,将《平水韵》重新校订,并收入《中华新韵》中,便于读者携带、使用。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平水韵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中华新韵。

3.什么叫“叶韵

叶韵,一作“谐韵”、“协韵”。

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 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

“叶韵”或称“叶句”(叶,同 “协”,和谐之意)。叶韵又称叶音。

由于语音发展、变化,后人读先秦韵文,有些地 方便会感到不押韵,于是就临时改变其中某一字的读音,使之谐合。 晋代徐邈、北 周沈重已有改读之例,而南宋吴械的《诗补音》和《韵补》始集大成。

这种改字一 般是主观的。 “通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

作诗时通韵可 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 五删”等可通押。

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换韵”亦称“转韵”。

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 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

转韵时往往在换 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险韵”,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 之弊。

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韩愈喜用险韵。

苏轼曾用“尖叉” 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4.宋词中音律的概念是什么

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韵,一是律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作者在诗歌中用韵,叫“押韵”。从《诗经》一直到以后的诗歌,包括民歌,几乎没有不押韵的。

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一个汉字的拼音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方”字拼成fāng,其中f是声母,ang是韵母。再看“帮”bāng,“长”chá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ang,所以他们是同韵部的字。

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例如: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chóu),春日凝妆上翠楼(lóu)。

忽见陌头杨柳色(sè), 悔教夫婿觅封侯(hóu)。这里的“愁”、“楼”、“侯”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ou。

“色”字不押韵,因为它读作sè,它的韵母是e,跟“愁”、“楼”、“侯”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诗是不用押韵的。

在汉语拼音中,a,o,e的前面有时还有i、u、ü,如ia,ua,ie,üe;后边有时还有i,o,n,ng,如uai,ao,iao,an,ian,uan,üan,iang,uang,iong,un,ueng,ün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i,o,n,ng叫做韵尾。不同韵头、韵尾的字也算是同韵字,因为它们的韵干(韵的主干)也可以押韵。

例如:蚕 妇(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jiā),岂知人世有荣华(huá)?年年道我蚕辛苦, 底事浑身着苎麻(má)?“加”、“华”、“麻”的韵母是ia,ua,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的韵干都是a,因此也是同韵字,押在一起,读起来时同样谐和的。押韵的目的就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它们的韵并不是十分和谐,甚至很不和谐呢?这是因为时代变迁,语音起了变化,我们用现代的语音去读古诗词,自然就会有这样的现象了。

例如:寒 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huā),寒食东风御柳斜(xié)。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jiā)。

xié和huā,jiā不是同韵字,但是在唐代“斜”字读像jiá,和现代上海、杭州等地“斜”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江南曲(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都是押韵的;但是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话的读音念“儿”这个字,念像ní(泥)音(接近古音),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太可能(也没必要)完全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歌;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会去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和谐的。同样,如果你日常所说话的语音如果不是属于北方语音区的,写作古体诗歌的时候,就可以纯熟地运用你所熟悉的家乡方言的语音来押韵了。

再就是律: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字音有声调,这是汉语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一共有四个:阴平(第一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第二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第三声)是一个低升调(有转折,有时是低平调), 去声(第四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每声都分阴阳,所以共有八声)是: ⑴ 平声。

到后代分为阴平和阳平。 ⑵ 上声。

古代为仄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 去声。古代为仄声。

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 入声。

古代为仄声。这个声调的发音特征是: ①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例如用杭州话念“休息”、“毛竹”等词,就会明显觉得“息”和“竹”的音程要比“休”、“毛”短的多。这叫做“清入(阴入)”。

②既有①的特征,念起来,声带还有明显的震动。例如用杭州话来念“月亮”、“国家”等词 就会感到“月”和“国”音程既短,而且声带震动很明显。

这叫做“浊入(阳入)”。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留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留着入声。这些地方的人写作古体诗词的时候,将入声字入仄声韵(宋词中还有一些词牌规定了要用入声韵)就会得心应手了。

入声字在北方,变为四声的都有,普通话里,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分为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和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两大类。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类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 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

古人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

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

⑵在对。

5.宋词中音律的概念是什么

.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

宋词的格律,大抵和近体诗的规则类似,但其规定却更严。每首词牌均有

其定式,该用平时必须用平,该用仄时必须用仄,甚至韵脚的平仄亦有规定。

除了平仄之外,某些字也有平上去入之分。以下作者将之区分为词谱和韵部两

部份做解释:

1.词谱

每首词牌均有固定的格律形式,何处为平、何处为仄、何处要对仗、何处

要重复、何处要换韵等等,都有其规定。将这些规定写下来的词牌格律,便称

为词谱。由於词牌繁多,目前可查到的,至少有三、四百种以上,而且每个词

牌甚至有多种词谱变化

2.韵部

宋词的韵部较近体诗宽,主要在於宋词的韵脚允许通韵,也就是几个互通

韵部的韵字都可以押。例如上平一东、二冬可互通,上平三江、七阳可互通等

等。然而亦有部份相通者,如上平九佳韵,部份和上平十灰韵互通,部份和下

平六麻韵互通,两个部份是不能同时押的。由於此部份不易厘清,因此最好的

方法便是准备一本词韵来查比较好,如"词林正韵"等。

来自

6.纳兰性德的诗词有哪些特点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正黄旗人,字容若,号愣伽山人。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哀感顽艳,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

纳兰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纳兰虽生活在高官显贵的家族之中,但在情感上却受尽挫折,这使得他的词充满着哀叹伤悲。

他虽然能文能武,出类拔萃,却无法驾驭自己的情感,为情所困。他的大部分词中传承了凄切婉约的词风,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

纳兰性德的这些特殊的环境与背景,加上他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特有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