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南唐五代词对北宋词的影响

1.请从风格的角度谈谈宋词对唐五代词的继承

晚唐五代时期的词以温庭筠为首、西蜀词人为主形成了以“花间”为名的词派。作品艺术上多用曲折的笔调、华丽的辞藻精雕细琢。花间词之外还有南唐词,主要指冯延巳、李璟和李煜的作品。他们的词风与花间词不同,特别是李煜的词,以白描取胜,艺术造诣很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词发展到宋代,词坊显示出强烈的艺术魅力,与诗相映生辉。此时,晏殊和欧阳修并称,他们的词继承了花间派婉丽、南唐词疏朗的风格,受到世人好评;另一方面,柳永的慢词接受了民间词的影响,吸收前代诗歌的精华,集成曲子“俗”的一面,也接受花间词派以“情”见长的一面。

柳永之后,苏轼对艳词予以贬斥,努力以自己的创作改变艳词风靡一时的情况,使词的发展新的局面。但在当时秦观接受花间词南唐词的影响,深得一唱三叹的妙谛,被人称为“婉约之宗”。此后还有周邦彦、李清照等婉约派的集大成者涌现出来,仍沿着花间词、南唐词的路子,以秦观为正宗,兼采众长,加强音乐性,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词风。

2.开创北宋一代词风的南唐词人是

李煜,婉约派。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

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3.简述晚唐五代词的表现形式特点

晚唐五代,是我国词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以温、韦、冯、李四家以及“花间词派”词人的作品为主的创作实绩,呈现出思想内容上的日趋丰富和艺术风格上的多元化,从各个方面为宋词的全盛奠定了牢固的根基。

因此我们说,晚唐五代词是宋词的前驱。 一、词体的确立上 “花间派”鼻祖温庭筠是第一个全力创作词的人。

以前的作者,大多是诗人,他们的名字皆以诗而传,词只是偶而为之,如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但到了温庭筠则不同,他是第一个专力词的创作。

他有两个词集《握兰》、《金荃》,虽已失传,但在专力于词这一点上却非他人所能比。 诗词的不同的特点,到了温庭筠始开始显明。

刘毓盘《词史》云:“其所创各体,如《南歌子》、《荷叶杯》、《蕃女怨》、《遐方怨》、《诉衷情》、《河传》、《更漏子》诸调等,虽自五七言诗句法出,而渐与五七言诗句法离。所谓解其声故能制其调也”。

二、题材词境的开拓上 消极面:晚唐五代词人作品大多以男女艳情或者离愁别恨为中心,风格艳丽精美,意像堆砌,内容浅薄,语言浓艳。这给北宋词乃至后世带来了消极影响。

比如温庭筠词题材较为狭窄,多描写妇女容貌、服饰与情态,风格艳丽。他无论是写容色,写服饰器用,写景物,大都用很藻丽的词句,《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词最能代表他的风格。

温词上承南朝诗风,下开花间词人,其影响在五代十国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花间派其他词人虽号称继承温词的风格,但实际上只是片面地发展了温词雕琢的一面,而缺乏温词的真实情感与意境创造,其题材比温词更狭窄,结果流于淫靡颓荡,因而在词的发展史上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因袭派词人,作词主要是继承花间派的词风,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抒情范式,进一步确定了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积极面:南唐中主时宰相冯延已《鹊踏枝》十八首等词,已开始摆脱着于人物容貌、服饰、情态的描绘,而是着力于人物内心无可排遣的哀愁

南唐后主李煜是南唐词人中成就最卓著者。其前期词虽多写宫廷豪华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风格上也以花艳温馨为主,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写他的狂歌酣舞,十足为亡国之音,《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写他与小周后偷情乐事,沉迷不归。

但李煜的词作在之初就与花间词有着一定的高下之别,虽未脱花间习气,但又不全似花间词浓艳香软,矫情伪饰。他的前期词作虽然与陈后主的宫体诗《玉树后庭花》如出一辙,但是它却另外的给人一种形象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的感觉,同时它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真率甚至有点放纵的倾向。

如《一觖珠》(晓妆初过)。 随着国势的衰微以及最后国破家亡成为俘虏,词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他在词中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其中最著名的是《虞美人》(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这就使词摆脱了在花前尊间曼声吟唱所形成的传统风格,而成为人们可以多方面抒情述志的新诗体,这对北宋婉约和豪放两派都有深远影响。

婉约派重视歌辞与音乐的关系,作词讲究音律美、意境美;豪放派重视恢张词体,革新词作内容。综观这两大流派的创作,婉约派主张词缘情,别是一家,作品多为伤离怀远,抒发离愁别恨,且大都讲究意境的创设,做到情致深婉,这与李煜在词中以寻常主构造优美意境、倾吐真情一致。

翻开宋词,大小晏之词、秦学士之词、李清照之词,无不从中可以找到李词的影子,李清照词更类李煜。沈去矜说:“词中二李,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当行本色。”

而其他婉约词人如柳永结合自身经历,扩大词的题材,和李煜多么相似,而柳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李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异曲同工,臻于妙境。 而辛苏豪放派恢张词体,扩大词的题材,无事无意不可入词,在词中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使词的题咏范围空前扩大,使词的作用和诗一样,这和李煜扩大词作题材,把词由描写转向抒情的做法相似,只是风格各异,苏辛等大家走得更远,做得更好罢了。

三、艺术风格上 南唐中主时宰相冯延已的词就风格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缠绵委婉的,一类是沉挚决绝的,出名的是《鹊踏枝》十八首等。冯词在宋初甚有影响。

北宋初年词人晏殊、欧阳修均学冯词,而且在风格上极为相似,以致长期以来冯词混入晏、欧词中,无法分别出来。 在艺术风格上,李煜多以白描手法抒写了他的感受,使词的风格朝着清疏俊畅的方面发展,对后代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前期,李煜已经开始摆脱花间词风的影响,其后期独树一帜的词风,其端倪就诞生于前期,如《渔父》两首已经开始涉及到对时空、生命,自由的思考,花间之之粉黛已然洗尽,又如《捣练子》(深院静)透露出对人生和国家命运的悲凉沉痛之感。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如《虞美人》(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无。

4.唐五代词产生及发展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

后来才称为“词”,又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这些别名均始见于宋人文献。 词的兴起 词起源于民间。

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与当时新兴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国传入的乐曲有密切关系。古人大都认为词来源于乐府诗和唐代近体诗。

如宋代胡寅说:“词曲者,古乐府只有意义的字,后来用有意义的字填进去,成为长短其句的整体艺术品,便是词的雏形。清代宋翔凤说:“谓之诗余者,以词起于唐人绝句。

如太白之〔清平调〕,即以被之乐府。太白〔忆秦娥〕、〔菩萨蛮〕皆绝句之变格,为小令之权舆。

旗亭画壁赌唱,皆七言断句。后至十国时,遂竞为长短句,自一字、两字至七字,以抑扬高下其声,而乐府之体一变。

则词实诗之余。”(《乐府余论》)认为词被称为“诗余”,即由于词是从唐代绝句演变出来的,其表现形式便是依曲调增减诗句字数而为长短句。

然而,这里所论及的只是局部情况,实际上,大部分词调并不是由古乐府和近体诗衍变而来的,它们另有自己的渊源。 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合乐诗体,词可以说是《诗经·国风》与汉魏六朝乐府的继承者。

唐代许多近体诗,也是可以合乐歌唱的。但古乐府及近体诗之可歌者与词又有重要区别。

前者大都先作诗歌,再以乐曲配合;后者则先有曲调,再按其曲拍调谱来填制歌词。所以作词也被称为“填词”、“倚声”。

词的长短有固定格律,与乐府古诗中句式长短自由的杂言体截然不同。宋代王安石曾指出:“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

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侯鲭录》引)明代胡震亨也说:“唐人始则摘取诗句谱乐,继者排比声谱填词,其入乐之辞,截然与诗两途。”(《唐音癸签》)其实按乐填词的现象在隋唐以前已经出现了。

如南朝梁武帝萧衍有《江南弄》七曲,每首均三句七言、四句三言。同时沈约有四首,萧纲有三首,体裁完全相同。

据《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此曲系据《西曲》改制,可说是词的滥觞。隋文帝仁寿元年 (601)牛弘等制《上寿歌辞》,隋炀帝制《夜饮朝眠曲》以及他和王胄作《纪辽东》,唐高宗龙朔元年(661)许敬宗作《恩光曲词》等,都已具备词的雏形。

孟□《本事诗》载唐中宗时沈□期等歌《回波乐》词及内宴唱《回波词》,也是依曲填词的例子。这些作品有的产生于近体诗形成前,有的与近体诗同时,终唐之世以至五代,歌唱五、七言近体诗与长短句歌词的情况一直是并存的。

词与乐府诗歌的区别还在于词所配合的是新兴的音乐。隋唐时代,中国的音乐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政治、军事、通商、传教、文化交流等种种原因,少数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大量传入中原地区,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进入上层社会和宫廷,以至“太常雅乐,并用胡声”(《隋书·音乐志》),而原有的音乐则逐渐衰微。据《隋书·音乐志》载:隋文帝“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

“及大业中,炀帝乃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乐器工衣创造既成,大备于兹矣。”其中除《清乐》、《礼毕》为南朝乐府歌舞音乐外,《西凉》等七部乐都是少数民族及外国传入的音乐。

至唐代又有发展。《旧唐书·音乐志》载,唐高祖“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唐太宗“平高昌,尽收其乐,又造《燕乐》,而去《礼毕曲》”,遂为十部,其中《清乐》为南朝旧乐;《平凉乐》、《高昌乐》等八部为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燕乐》则为唐王朝乐府创作,自唐太宗至唐玄宗,历朝都添新作,于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臻于极盛。

据郭茂倩《乐府诗集·近代曲辞》小序统计,上述十部享宴所用“燕乐”,“其著录者十四调,二百二十二曲。”这些音乐歌舞,演奏时有声有词。

词所配合的乐曲繁复变化多端,自然须要有短长错落、抑扬婉转的歌词与之配合,这样就有了严格意义上的词。又据《旧唐书·音乐志》说,当时乐工习唱的燕乐歌词,相传为“贞观中侍中杨恭仁妾赵方等所铨集”,为《□乐五调歌词》,“词多郑卫,皆近代词人杂诗”,“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所以从唐初到开元、天宝年间,宫廷乐府的歌曲和歌词都广泛吸取了南朝旧乐、外来音乐和民间创作,从而在社会上更加风行起来。唐代商业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达,城市的繁荣,酒筵歌席的需要,也是曲子词兴起的重要社会原因。

唐肃宗宝应元年 (762)崔令钦撰《教坊记》,总结了开元、天宝年间燕乐盛况,录名曲、大曲名324种,其中有许多曲调是配用长短句体的。这类词调,多数不是从乐府或近体诗衍变来的。

唐代民间词和文人词 唐代曲子词最早流行。

5.古代文学考研

你问这些问题很难回答,还是结合实际情况自己斟嚼吧.添附古代文学考研试题给你,希望有帮助:先秦一、名词解释和填空1、九辩(人大古代文学00)2、九歌(人大古代文学00)3、淝水之战(北大古代文学9x)东晋与前秦符坚 谢安 4、《天问》的作者是(屈原)(南开大学文学综合00)5、春秋三传(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3,南京师大古代文学02、03)《公羊传》、《榖梁传》、《左传》。

6、孔子有关诗乐的主张有()()()(浙大古代文学05)7、孟子的论文主张是()()(浙大古代文学05)8、《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宋玉)(浙大古代文学05)9、“齐人有一妻一妾”故事出自(《孟子》)(复旦大学古代文学05)10、《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复旦大学古代文学05)11、尚书(南大古代文学03、04,四川大学古代文学02)12、楚辞 先秦 (北师大古代文学93)13、四家诗(四川大学古代文学03)14、“阳春白雪”的典故出自于()的《对楚王问》(四川大学古代文学02)15、汉人传授《诗经》,有古今文之分,“毛诗”为古文经,今文经有“鲁诗”“齐诗”与()(四川大学古代文学02)16、《老子》又名《道德经》,由(道经)与(德经)两部分组成。(四川大学古代文学02)17、三家诗(北大古代文学04)18、变风变雅(苏州大学古代文学04)19、春秋笔法(苏州大学古代文学04)20、比兴(华东师大中文03)21、春秋内外传(湖南师大古代文学xx)22、风雅颂(北大文学史04)23、〈庄子•内篇〉(苏州大学03)24、笙诗二、简答1、《蒹葭》的章法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3)3、《诗经》的编定成书有哪几种说法?其各自的依据是什么?《诗经》在汉代的流传情况如何?(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5)4、简论〈离骚〉对〈诗经〉比兴手法的开拓。(苏州大学古代文学03)5、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哪些特色。

(苏州大学古代文学04)6、你是怎样看待《诗经》艺术成就及其影响的。(南京师大古代文学03)7、《庄子•养生主》中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请问梁惠王从庖丁之言者体会到的究竟是何养生之道。(南京师大古代文学04)8、简述《诗经》“六义”中的风、雅、颂的主要内容。

(南大古代文学05)9、《孟子》艺术特点。(南大古代文学04)10、《诗经》中“赋”和“比”的异同。

(北师大古代文学03)11、简析《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北师大古代文学02)12、举例说明《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北师大古代文学01)13、简述庄子文章对后世的影响。(北师大古代文学00)14、简述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北师大古代文学96)15、距离说明庄子散文中的寓言的特点。(北师大古代文学96)16、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北师大古代文学99)17、简述《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的编写体制。(北师大古代文学94)18、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概况。

(北师大古代文学93)19、春秋战国时期散文有哪些特点。(武汉大学古代文学04)20、简述屈原〈离骚〉的主要思想内容。

(浙大古代文学04)三、论述1、《诗经》有哪些属于“史诗”性质的作品?试举两篇间述之。(复旦大学古代文学99)2、怎样评价〈离骚〉的思想意义。

(北大文学史04)3、论述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后代散文的影响。(人大文学综合00)4、屈原与老子作品艺术特色比较。

(北大古代文学9x)5、试论《诗经》的采集、整理、流传及“六义”之说。(复旦大学古代文学99)6、庄子三学的艺术成就。

(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3)7、结合作品,试论《左传》的文学特点。(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5)8、《诗经》的艺术特点。

(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4)9、举例《左传》的叙事特征。(北师大古代文学01)10、谈谈《庄子》的艺术特色。

(北师大古代文学98)11、《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北师大古代文学94)12、论先秦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北大古代文学03)13、试述屈原作品艺术成就。(最好从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而产生的艺术感染力方面分析)(复旦大学古代文学xx)14、试论《诗经》的艺术特征。

(人大文学综合04)15、和《左传》相比,《战国策》在文学方面有什么新的变化。(人大古大文学04)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名词解释或填空 1、建安风骨(北师大中国文学史05,华东师大中文05,人大古代文学04)2、建安诗歌(暨南大学古代文学史05)3、建安文学(北大古代文学04)4、《芜城赋》作者()(复旦大学古代文学05)5、阮籍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复旦大学古代文学05)6、建安七子(山东大学古代文学05,浙大古代文学04)7、竹林七贤(山东大学古代文学03,北师大古代文学93)8、永明体(南京师大古代文学03,华东师大文学基础04,南京师大古代文学04,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3,浙大古代文学04)南齐永明年间形成的新体诗,讲究声律与对偶,代表人物沈约、谢朓、何逊9、阮籍长于五言诗,其代表作为()(南开大学古代文学综合00)10、刘义庆的代表作是(《世说新语》)(南开大学古代文学综合00)11。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