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颐和园冬日诗句

1.冬日颐和园景色描写

不知道需要多少字的 下面这个750字挺不错的 参考下吧

今年的寒假里我终于去到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领略到了北京冬天的风采,并在颐和园中度过了惬意的一日,冬日的颐和园虽不似春夏两季有花红柳绿,却又别有一番情趣。

深冬的颐和园,天空是瓦蓝瓦蓝的,像是刚从染缸里染出的一披蓝布被挂上了天空,几朵淡淡的云轻盈的飘浮着,好像在这披蓝布上添了几朵杂染的白花。柔和的阳光照耀在湖面上,树梢上送来几分暖意。

我和家人悠闲地漫步在园子里,穿过“文昌阁”透过一排笔直高大的白杨树,就能远望昆明湖了,古诗中那一句“潭面无风镜未磨”最能让人感受到那份不忍让人打扰的静谧。站在湖边,透过那薄薄的冰层,一眼就能望到湖底的鹅卵石。只有远处,几只黑点般的小鸟斜着身子掠过湖面,尾巴偶尔点了一下寒冰,就又飞入碧空,慢慢地消失了。

继续沿着湖畔前行,镇守十七孔桥的铜牛出现在眼前了。它那坚硬的犄角,沉静的目光,憨厚的面庞和那健壮的身躯,处处显示着稳健的美。

来到十七孔桥跟前,才看清了它的真面目。桥头两尊石雕虬龙,目光炯炯地守卫着桥身。拱桥两侧的石栏杆上排列着许多狮子,都仿佛在迎接威严的帝王上朝。有一头狮子正歪着头,又好像在说;“我正等着你们来这里玩呢!”仔细一看,发现一头小狮子正偎依在狮妈妈的怀里吮吸乳汁,还有一头小狮子正趴在妈妈的背上,探着头,和妈妈掌下压着的那头调皮的小狮子玩耍。我数了数,这一根石栏上就有九头狮子,多有意思呀!往前再走几步,看见一头凶猛的雄狮,昂着头,瞪着眼,怒视前方,长长的鬃毛都竖了起来。它眼前的一只小狮子瞪着大眼睛露出了惊恐的眼神,好像被大狮子的怒吼声惊呆了。我沿着桥边,一个桥栏一个桥栏地看着,那石狮一只比一只美,真是千姿百态,奇妙无穷!

你若像我一样在这和煦的冬日里游一游这园子,一定也会被这份难得的静谧和悠闲留住脚步,时光仿佛带我穿越到繁华的帝王时代,我变成了一只小小的鸟惬意地沐浴在这冬日的阳光里……

希望能帮到您!

2.描写颐和园的句子

描写北京颐和园的好词好句好段好片段

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

法国有位传教士曾这样描述颐和园:“——以人工叠石成小山,有高二丈至五丈者,联贯而成无数小山谷,谷之低处清水注之——谷中池畔有庭院,有敞廊,有花园,有瀑布——山丘之上遍栽林木,而以花树为多,真人世间之天堂.”

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布的小径相连接.即使严寒的冬天,连绵不断的峰峦仍披着绿装,色浓似染,空气清新.漫步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全园的中心是一座大山,那高耸的假山全由黄石堆砌而成,山下流水淙淙,传来一片悦耳的声音.山上树木葱笼茂盛,清香扑鼻;沿路怪石嶙峋,花草参差.更妙的是,在山腰看围墙,只见一条砖瓦砌成的石龙盘绕而上,栩栩如生,好像真要腾云驾雾飞越而去.再往上石梯就比较陡峭了,蜿蜒曲折,有时能看见山顶上的游客,听到他们的谈笑声,但真要到顶,还要努力呢.终于到达山顶,鸟瞰全园,楼台亭阁掩映于绿水青山之间,气势雄伟,煞是好看.

3.描写冬天气象的诗句是怎么描写的

白居易的《夜雪》诗,一共只有20个字,但是一场大雪景象跃然纸上。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人采用烘托陪衬的手法而不直叙。惊讶枕被冷,可知非一般之寒。

复见窗户明是白雪反映了光线,不是满地皆白,一般达不到这种程度。但是积雪深厚是不能在房中凭触觉(枕衾冷)和视觉(窗户明)得知的。

聪明的诗人用听觉:大雪不仅压折竹子,还经常听到。唐代柳宗元(773—819)因革新事败曾被贬到永州(湖南零陵)当司马。

在零陵写成的《江雪》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但同时确实这也是一首极妙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面上出奇的静,天冷得鸟儿归巢,人不出门,但是还有一个人不畏寒冷在不冻的江中钓鱼。

后世的许多画家不理解柳宗元本来的心情和用意,创作了许多《寒江钓雪图》,把渔家艰辛生活描写成了悠闲自得。因此明代诗人孙承宗(1563—1638)有感而发,写出了批评诗《渔家》:“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但是,也有人写文章认为,《江雪》只是柳宗元的“诗言志”,可他是否真去寒江独钓,也还不一定哩。

最后我们来说说古诗词说“寒”的问题。因为我国冬季极为寒冷,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寒冷的国家。

寒冷对我国古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使中国古代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冠上了“寒”字。

先说人。古代称贫穷读书人为寒士,寒人,寒儒。

例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贫穷而有才华的读书人则称寒俊(峻)。

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中有,“李太尉德裕颇为寒峻开路,及摘官南去,或有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是说李德裕当官肯关心、提携寒峻,因此一旦离朝南贬崖州(今海南),八百寒峻皆伤心落泪。

寒士既家境卑庶贫寒,因此便称出身“寒门”、“寒族。”例如成语“薄祚寒门”、“白屋寒门”。

此外,“寒贱”、“寒素”、“寒微” 等也都是指出身门第低下的意思。为什么称贫穷读书人为寒呢?《史记》中有这样一个“一寒如此”的典故。

大体是,范睢,字叔,有才,很穷,投魏国中大夫须贾为门客。 一次随须贾出使齐国,回国后却被须贾所妒忌受毒打几死,丢弃厕所。

苏醒后逃到秦国,当了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叔故意穿上破旧衣服来见须贾。

须贾不知,对他说,“范叔一寒如此哉! ”后来就用“一寒如此”成语来比喻贫困潦倒,穷到极点的意思。不过,“寒”字有时则是用作谦称。

例如,“寒门”、“寒舍”常作为自己家的谦称;“寒荆”是对自己妻子的谦称。并非这些个家真的很穷。

“十年(载)寒窗”的意思是古人长期日夜在窗下攻读。这个成语大概是从类似金代刘祁《归潜志》中“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化出来的。

可见寒窗下读书的也不一定都是穷苦人,只是说攻读艰苦而已。 既然窗是寒的,那么灯自然也是寒的了,故又有“寒灯青荧”。

寒自然也渗透到古人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古代御寒的衣叫寒衣、寒具(例如《宋史》刘恕传:“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家里捣衣服的石(及其捣衣声)叫“寒砧”;粗劣的饭食叫 “寒斋薄饭”;不加热的食品(如干果、水果)叫寒馐;吃做好已凉的饭食叫“寒食”(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早晨冷得不想起床叫“寒恋重衾”,等等。

“寒士”、“寒人”家境贫寒,难免出现因贫困而出现的窘态,古人称之为“寒酸”,“寒碜”。例如“寒酸气”,“寒酸相”。

“寒碜”则仅是指因穷而衣着破旧难看,也可作动词用,例如“寒碜了他一顿。”更有趣的是,由于冬寒难耐,古人见面问候起居的客套话叫“寒暄”,也就是“嘘寒问暖”的意思。

因为“暄”就是温暖,因而寒暄也叫“寒温”。例如《南史•蔡撙传》中:“及其引进,但寒暄而已,此外无复余言”,也就是只说说客套话。

“不遑寒暄”是指事情紧急顾不得说客套话。但如果一般情况下不先进行寒暄,会被认为不礼貌。

例如《旧五代史•钱镠传》中,“明宗即位之初,安重诲用(管)事,镠尝与重诲书云:‘吴越国王致书于某官执事’,不叙暄凉(寒暄),重诲怒其无礼。 ”后来还借故削去了钱镠的吴越(地方)国王等称号。

可见古人对寒暄之重视。实际上,寒对我国古文化影响还远不止此。

比如,害怕叫“心惊胆寒”,灰心叫“心如寒灰”;人刚死不久叫“尸骨未寒”,死者可称“寒骨”(例如宋苏舜庆、黎明《悲二子联句》:“作诗告石梁,聊以慰寒骨”)。 《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中还有:“军中有一韩(姓),西贼闻之心骨寒。”

可见,寒对中国古人,可称“刻骨铭心”。

4.赞美颐和园的语句

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

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布的小径相连接。即使严寒的冬天,连绵不断的峰峦仍披着绿装,色浓似染,空气清新。漫步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全园的中心是一座大山,那高耸的假山全由黄石堆砌而成,山下流水淙淙,传来一片悦耳的声音。山上树木葱笼茂盛,清香扑鼻;沿路怪石嶙峋,花草参差。更妙的是,在山腰看围墙,只见一条砖瓦砌成的石龙盘绕而上,栩栩如生,好像真要腾云驾雾飞越而去。再往上石梯就比较陡峭了,蜿蜒曲折,有时能看见山顶上的游客,听到他们的谈笑声,但真要到顶,还要努力呢。终于到达山顶,鸟瞰全园,楼台亭阁掩映于绿水青山之间,气势雄伟,煞是好看。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中国最着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更令人注目的是十七孔桥。十七孔桥面向昆明湖正中心小岛。十七孔桥,因为桥下有十七阁桥洞,因此得名。这座桥长约58米,宽约4米。桥的扶手。栏杆上雕有各种各样的图案。特别是石狮子,大小不同。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一个个活灵活现。有的飞奔向前,有的正在嬉戏玩耍,正是独具匠心,叫人称绝。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

5.赞美颐和园的句子

朱红的宫墙。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布的小径相连接。

即使严寒的冬天,连绵不断的峰峦仍披着绿装,色浓似染,空气清新。漫步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全园的中心是一座大山,那高耸的假山全由黄石堆砌而成,山下流水淙淙,传来一片悦耳的声音。山上树木葱笼茂盛,清香扑鼻;沿路怪石嶙峋,花草参差。

更妙的是,在山腰看围墙,只见一条砖瓦砌成的石龙盘绕而上,栩栩如生,好像真要腾云驾雾飞越而去。再往上石梯就比较陡峭了,蜿蜒曲折,有时能看见山顶上的游客,听到他们的谈笑声,但真要到顶,还要努力呢。

终于到达山顶,鸟瞰全园,楼台亭阁掩映于绿水青山之间,气势雄伟,煞是好看。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中国最着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

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更令人注目的是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面向昆明湖正中心小岛。十七孔桥,因为桥下有十七阁桥洞,因此得名。

这座桥长约58米,宽约4米。桥的扶手。

栏杆上雕有各种各样的图案。特别是石狮子,大小不同。

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一个个活灵活现。

有的飞奔向前,有的正在嬉戏玩耍,正是独具匠心,叫人称绝。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

6.描写冬天的诗句有哪些

1、《子夜冬歌》【唐】崔国辅 寂寥抱冬心,裁罗又褧褧。

夜久频挑灯,霜寒剪刀冷。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4、《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6、《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冬至夜怀湘灵》【唐】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8、《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9、《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0、《冬夕》【唐】岑参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11、《初冬夜饮》【唐】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12、《冬夜送人》【唐】贾岛 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13、《穷冬曲江闲步》【唐】裴夷直 雪尽南坡雁北飞,草根春意胜春晖。 曲江永日无人到,独绕寒池又独归。

14、《冬郊行望》【唐】王勃 桂密岩花白,梨疏树叶红。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15、《冬夜即事》【唐】吕温 百忧攒心起复卧,夜长耿耿不可过。 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

16、《冬日观早朝》【唐】施肩吾 紫烟捧日炉香动,万马千车踏新冻。 绣衣年少朝欲归,美人犹在青楼梦。

17、《初冬旅游》【唐】王建 远投人宿趁房迟,僮仆伤寒马亦饥。 为客悠悠十月尽,庄头栽竹已过时。

18、《初冬偶作》【唐】皮日休 豹皮茵下百余钱,刘堕闲沽尽醉眠。 酒病校来无一事,鹤亡松老似经年。

19、《冬柳》【唐】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20、《初秋到慈州冬首换绛牧》【唐】唐彦谦 秋杪方攀玉树枝,隔年无计待春晖。 自嫌暂作仙城守,不逐莺来共燕飞。

21、《冬夜》【唐】韦庄 睡觉寒炉酒半消,客情乡梦两遥遥。 无人为我磨心剑,割断愁肠一寸苗。

7.描写冬天冷的诗句有哪些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

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

翳翳:阴暗。希:少。

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

劲:猛烈。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唐·李白《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回风:回旋的风。 唐·杜甫《对雪》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无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骈《对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 吟:歌吟。

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玉龙:形容飞雪。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玉:喻白雪。 元·黄庚《雪》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清·洪升《雪望》。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