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的兴象与韵味有何特点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2.什么是兴象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 唐人诗作中的“兴象”浅析 摘要:唐诗的特质,包括其风骨、兴寄、声律、辞章、兴象、情韵等等。一般而言,凡具有唐诗特质的诗,皆可称为“唐诗”,唐诗的艺术品格,主要体现在“重风骨,讲兴寄,注重声律与辞章,追求兴象与情韵等方面。 兴象是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特有的美学境界,是唐诗艺术上完全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唐诗 作品 风格 兴象 唐诗的定义,一般而言,凡具有唐诗特质的诗,皆可称为“唐诗”,既把唐代诗人写的诗称作唐诗,同时也把唐代以后的人所写的具有唐诗特质的诗歌也称为唐诗。 唐诗的特质,主要体现在“重风骨,讲兴寄,注重声律与辞章,追求兴象与情韵等方面。 兴象是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特有的美学境界,是唐诗艺术上完全成熟的标志。 兴象的“兴”是从比兴中的“兴”发展衍化而来的,但又与“比兴”的“兴”不同,它具有另外层含意,指的是一种含蓄、委婉的诗歌风味。“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南宋钟嵘《诗品序》)。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该诗首二句以蝉声引出客思。 三、四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把物我联系在一起;五六句纯用比体,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七、八句仍用比体,写蝉的心志高洁,实则比喻自己的志洁行廉。全诗由物到人,由人及物,构成物我一体的境界。 “兴象”的象指的是物象,包括景物、事物的形象或人生图画,总的说就是指诗歌中描绘出的形象。“象“是诗歌作品的外在形象,“兴”是形象所蕴含的深一层的意思和情感,二者相结合,就构成了唐代诗人的“兴象”观,成为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 “兴象说”的提出,表明了唐人对艺术形象的把握已经由注重外形的感知深入到对内心精神的探求。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借“绝”、“灭”、“孤”、“独”、“寒”等象,写出了自己清高孤傲,廉洁如雪的个性品格。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绝妙的寒江雪景图,勾画了在风雪中独自垂钓的渔翁形象,更深一层地表达诗人在谪居永州时,遭到打击后傲岸而孤寂的情绪,“渔翁”这一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个性、品格的写照。 又如: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前两句描绘柳树嫩叶翠绝的色泽和柳条轻柔阿娜的风姿,后两句由春风杨柳展开联想,通过新颖工巧的比喻,既渲染了春风化雨育万物,裁剪春色的作用,也暗示了嫩柳细叶的精妙绝伦,通过咏柳歌咏春风,赞美春天,宣扬生活,歌颂一切具有创造性的劳动。 前三句是“象”,末句用的则是“兴”。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全诗形象地描绘出秀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田家生活,纯真的主客情谊,以及诗人陶醉田园的恬然自适之情。 又如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全诗的“象”不是鲜明,但其追求的象外之意却给人一种美感。其间的暗喻唐王朝就如“夕阳”,逐步衰落,表现出诗人对唐王朝行将没落的婉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成为流传至今的描述伤感情愫的名句。 譬如高适的边塞诗表现了征人思乡、居妇念远之情,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姜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荡子从军事征战,峨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塞下曲》)、“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燕歌行》)。 高适的诗描绘了边塞的民俗风情,兴象之势尤为明显。如《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部落曲》:“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 老将垂金甲,阏氏着锦裘。周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 表现了边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和强悍勇武的精神。其平实沉著,为典型的现实笔墨;高适总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像平面镜一样去观照,而不像三梭镜那样去折射。 如思乡之作,高适则“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左云霖在《试论高适诗歌的艺术成就》一文中说:“高适的诗歌,主要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通观高适的诗作,完全可以说,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高适总是按客观事物固有的风貌、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反映它。 简括地说,就是:实写,写实,兴象笔触盛。以政治家、军事家的胆识气魄,深刻地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陈述自己对战争的见解,带着一种明显的政论色彩。 他既反对妥协和亲的政策,也反对辗转久战的策略,即“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前者造成“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3.从韵味方面浅谈唐诗,500字即可,谢谢: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唐诗的美是千姿万态的。走进唐诗,犹如走入了一座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就是探寻美的历程。唐诗之美并不是由单一的形式来表现,它交汇着现实主义的沉郁深邃和浪漫主义的豪放飘逸,辉映着音律之美、色彩之美和空间之美,于有声有色、有形有势、有质有气中体现每篇诗作都是极具感染力的生命体。 关键字:唐诗;情韵美;孤独美;空间美;李白 大唐的傲骨铸就了唐诗的气度,千百年来它以无穷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历代人们都十分重视和喜爱唐诗,唐诗之美也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唐诗之美是一种复合的美,它沉淀着深邃,积蓄着厚重,凝结着辽远,负载着磅礴,是客船上难眠的渔火,是山寺里传来的钟声,是海角与天涯的对接,是天长与地久的凝聚,尽管也会有黄泉与碧落的交融。人们通过这些美德诗歌了解社会人生,培养性情、陶冶情操,为它那丰富的内容所吸引,为它那浓郁的艺术美质而折服。 一、唐诗的空间之美 唐诗的空间美感体现在空间的变换,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彩云间”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高度落差之大,随舟顺流而下,视点不断变换,如电影拍摄常采用的移景手法。行舟之快,空间画面迅速转换,诗人心情愈发愉悦畅快。全诗给人带来震撼的空间流动之美,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 当人们接受唐诗中的空间之美时,总免不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去感受它,所以说,唐诗中的空间美渗透着诗人的人格之美,通过诗的语言、所描述的形象等传递出来,被人们所感知、所体会,陶冶情操。 二、唐诗的情韵美 盛唐诗风不单单因为严格的按照规定好的韵谱来创作诗歌,使其具有良好的音乐感、节奏感。更重要的是,唐诗在托物、言情、写志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如果仅仅关注唐诗的音韵美而忽视唐诗的情韵美显然是本末倒置。 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其瑰丽的想象,宏大的场面不得不让人称奇。“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聊聊数字,就将天台山巍峨的气势描述的淋漓尽致。“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凭借这两句话,读者大概就可以想象到诗仙太白在太白山中游玩,道路蜿蜒曲折,错综复杂,正要要靠着石头小憩却发现天已经黑了。这两句从侧面也表现出了天台山的巍峨、巨大,也令人佩服诗歌的精简概要。“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云彩为衣,清风为马,天上的神仙纷驾临,这两句当然只有太白这样的诗仙才有如此瑰出奇的想象。诗歌通篇写景,但到最后诗人却转而笑道: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生性豪放洒脱,不拘一格的特点由此表露无遗,对权贵,政治的勾心斗角不屑一顾,逍遥行乐的处事态度也表现的淋漓尽。 1 4.中国古诗词里的韵味600字古诗文之美,既表现在它的语言美,音韵美,更表现在它的意境美、志趣美,同时对古诗文的诵读过程,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化历史的学习过程.由于古诗文是经典,这是所有的语文教育者们所承认的,也正由于此,在传统的教育中,“熟读苦吟”作为学习重点变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似乎不这样,就不能传承经典,就不能学习文化,而这种模式本身有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淡化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只有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上不断探索、勇于尝试创新,才会使学生读之有味,诵之有情,才会真正的发挥古诗文教学的传承文化,品味经典的作用.在古诗词中,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予特定的意象之中.菊、竹、梅、兰作为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君子,经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之中.它们往往象征着纯洁,孤高,坚贞等人格品质或思想意义.而咏月的诗句也随处可见,月以其独特的形象,往往能使人们产生一些特别的情感,如思乡之情、怀古之情、感叹人生苦短及抒发广阔胸怀之情,等等.这些特定的意象寄予了作者特定的情感,也表现出古诗词中特定的文化,因此引领学生开展专题诵读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奖赏的耐心、细心,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诗词文化的探究兴趣.一堂以“月”为主题的专题诵读课上,由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的吟唱开头,到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flash诵读欣赏,再到几组有关写“月”诗句的画面展示,学生们已初步感受到“月”这一特定意象所给人们带来的特殊的氛围,接下来对带“月”诗句的搜集成果展示与背诵比赛及对不同诗句的不同主旨的探究,使“月”在古诗文中这一特定的形象扎根在每一个同学的心田,也使学生明白即便是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不同的境界中,它所表现出的思想含义也是不同的.如在以“梅”为主题的诵读活动中,引导学生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的《卜算子•咏梅》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发现:同样的词牌、同一个意象,却表现了不同的主题和作者不同的人生志趣.同一专题下的比较阅读在帮助学生了解诗词文化的同时,对于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的细心及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都有一定帮助.此外,类似的专题探究和分类整理还体现在以“走进酒文化”为主题的对描写与“酒”有关的诗句的搜集整理与吟诵表演、以“四季”为主题的关于描写“春、夏、秋、冬”四季诗句的整理对比等等.一旦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那么,这些看似复杂的分类整理对学生来说也似乎变得轻松容易了.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文的教学同样如此.。 5.大学本科练习《唐诗宋词从兴象的角度分析杜牧的秋夕》一诗 爱问知识《秋夕》赏析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 秋夕:这里指秋夜。 诗题一作 《七夕》。 轻罗小扇:用轻而薄的丝织品制成的团扇。 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一作“天阶”。 卧看:一作“坐看”。 牵牛织女:天文学上两个星座的名字,织女星在银河西,牵牛星在银河东。 后世神话传说它们演变为夫妻。 赏析: 这一首《秋夕》,也是一首宫怨诗。 诗人不刻意雕饰,而是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两幅秋夜鲜明图景,描写了女主人公的两个动作,不着议论,不发感慨,怨情表现得异常深沉含蓄,余味悠然。 第一句是写幽闭宫女们后宫中的冷寂景象,诗人用一“冷”字,十分传神地描绘出那特定的时间(秋夜)和环境(静寂)气氛。 冷固然和秋夜有密切关系,但它和宫女寂寞的心境和环境更相一致,正因为宫内冷寂无聊,不堪久坐,她才执团扇而到庭中扑捉流萤,以排遣孤寂无聊的愁闷。 第二句虽只是写女主人公“扑流萤”的行动,但她的内心世界却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第三句写景,偏重于感受。夜已深,宫中更加寂静,使她感到整个长安城都浸沉在如秋水一般清凉的夜色中,一个“凉”字,不仅和“冷”相照应,而且也是女主人公心境悲凉的反映。 第四句又转向写人物的行动。 因为庭院之中“凉”得令人难耐,所以她又回到宫中,但长夜难眠,虽卧而目视秋空,只见银河耿耿,牵牛、织女二星隔“河”相望。 这一句饱含着这个宫女无限凄寂悲凉之情。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博得不少人的同情。 他(她)们虽被迫分离,但始终诚挚地相爱,而且一年一度的七夕还可鹊桥相会,自己呢?没有爱情,没有幸福,终身独处,比牛郎织女的命运更悲惨,这满腔幽怨之情又含于“卧看”二字之中。 全诗达到了“句中无其词,而句外有其意”的艺术境界。 孙洙评此诗云:“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活。” (《唐诗三百首》),此评颇为精当。 。 6.“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晕.我要的“兴象”为唐人殷潘所提出,强调艺术形象应具有兴的托物言志和喻情的作用,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从形象生成的角度看,兴象指的主要是形象蕴涵的更为深远的意旨,或者说是形象能够引发的超出形象本身的更为深远的情蕴.中国古代审美理论十分重视形象的这一特点,并把之作为衡量形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 盛唐人自己论诗,常标举"兴象",(见殷璠《河岳英灵集》)而这种内在的"兴"即主观情思与外的"象"即客观景物之间的契合交融乃是于无意的当下所形成的,故往往能给人以"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胡应麟《诗薮》卷十)的美感.王昌龄的诗也往往是即景生情的"兴象玲珑"之作,像《从军行》其四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与其二中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无论是摄取一个历史片断,还是勾勒出一幅生活场景,都包含有多重主题在内.其所以如此,也正因为它们往往是一种意识流的产物,在这种"唯在兴趣"的不粘着于某种先行之主题的创作心态中,诗人正因其不着意,故能将意放得很开很远,因此它所形成的审美意境也就如同严羽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