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唐诗《鸟鸣涧》教案详细鸟鸣涧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 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 或许是月光惊动栖息的鸟儿, 从山涧处时而传来轻轻的鸣叫声。 注释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河流名。 涧:两山之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花瓣晒干可以食用。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 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惊:惊动,惊扰。 时:时而,偶尔。 时鸣:偶尔啼叫。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写作背景 王维写《鸟鸣涧》的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古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鸟鸣涧》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是一首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作之一。 赏析 《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夜深人静,月亮还没有出来,万籁无声。忽然,月光穿云而出,给大自然披上了盈盈轻纱。田野空旷,幽谷静谧安详。这是世界都睡着了吗?诗人在静思中发现,这春山空而不虚。《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世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动静结合。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花落,月升,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2.小班古诗赐萧瑀教案韧性、忠诚、道义、仁爱,萧瑀为人臣而有此四,得皇上评价如此之高,又更何求?萧瑀为官,艰苦危难之中,不随波逐流;意志坚定,不迷失方向;因为充满仁爱之心,便永远能把握大义。然新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与之不睦,其终难更有作为,岂不惜哉! 两句使用了比兴的手法。诗人表达的核心意思是“板荡识诚臣”,赞美萧瑀能在自己当年最紧要的时刻拥护自己,帮他谋得帝位。“疾风知劲草”是兴,为下文的立论张本。同时这一句兴中有比,以普通的自然景物为喻,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风平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们: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总之,这两句诗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在艰难危急的时刻,最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品格。具有高风亮节的人,在艰难时刻,在危难面前,能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而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常常会迷失方向。 两句诗表达同样的道理,但“疾风知劲草”以比说理,形象生动,因而也最广为人知。今天人们常常只知道前一句而湮没了后一句,常用它比喻危急时刻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优良品质。 3.幼儿园大班古诗鹿柴教案明日歌作者:文嘉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 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注释】 ①复:又。 ②何其:多么。这句说:明日是何等的多啊。 ③待:等待。 ④蹉跎(搓驼):光阴虚度。以上两句说:如果天天只空等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日,一事无成。 ⑤累(lèi类):带累,使受害。这句说: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处。 ⑥无穷:无穷尽。 ⑦悠悠:漫长。 ⑧几何:多少。 ⑨请君:请诸位。 【译文】 (1)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如果我们一生做事都要等待明天,一切事情都会错过机会。一般的人苦于被明日牵累,春去秋来衰老将到。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人一生有多少个明天?请你听取我的《明日歌》。 (2)明日又是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么只会虚度年华,永远一事无成。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处,明日不是无穷无尽的,而人也会越来越老。从早到晚,一天天就像这滚滚东流水一样,飞逝而去,从古至今的漫长岁月,就是随着落日西下,慢慢过去。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 简析 这首诗七次提到“明日”,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诗歌的意思浅显,语言明白如话,说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义。 这首《明日歌》给人的启示是: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 4.小班古诗长安秋望教案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5.幼儿园中班古诗《画鸡》教案1、手指读《画鸡》诗歌两遍。 2、再读诗歌,在课文中圈出二类字,并熟读两遍。 3、熟读诗歌用直线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 4、书空生字,并口头组1至2个词语。 5、试背诵古诗《画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要求认识的字,会写3个字。 2、学生能理解诗意,能背诵全诗。 3、体会学习拼音识字的乐趣,加深理解字与拼音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初步运用拼音试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教具准备: 生字卡、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初感诗意。 1、出示插图,请大家猜猜图上画的是什么?(引出鸡)(出示公鸡图) 2、鸡在干什么?(叫) 3、认真观察图上的鸡是什么样子?(雪白、红冠子) 4、有位诗人叫唐寅,写了一首诗叫《画鸡》。这首诗写的就是同学们画的这只大公鸡,你们想学吗? 二、初读古诗,趣学生字 (一)1、试读古诗,初步运用拼音来学习生字。同桌互读,相互知道学习生字。 2、听读古诗,纠正字音。 3、指名试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发音。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4、小老师带读,利用学生之间识字量的差异,让识字量大的学生当小老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5、同桌合作,相互读。因为,这是初入学儿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 6、师生接读,这是帮助学生记忆熟悉语言的一种方法,有助于儿歌的整体输入。 7、全班齐读 8、分组比赛读 (二)教学生字词: 1、缩小语境,提出词语。 2、再从词中抽出生字。 3、灵活运用生字卡片, “开火车”、“抢答”等多种游戏学习生字。 4、其它方法识字。 1)猜字谜。平:一字五笔,有些出奇,六十又差,八十有余;千:一个字,有十撇。 2)编故事。生(牛一):它是牛小壮,在跑道上奔跑。 3)数笔画。万:一笔横,二笔撇,三笔横折钩,一共有三笔。 4)看实物。门:观察教室的门框,学习“门”字。 5)找朋友。户:“尸”字上面加一点,就是“户”字。 6)出示生字,多种方法识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领读) 7)给生字戴帽子:拼音作帽子,找准生字给戴上。 ——————课间休息,唱“大公鸡”及校歌——————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激疑:同学们读了这首诗,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归纳并板书。 样子:头上红冠 大公鸡 颜色:满身雪白 打鸣:一叫门开 3、出示表格练习(口答)。 四、品词赏句,感悟诗情 1、自由读第一句,看图想一想:这只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有什么特点?(头上红冠 ,满身雪白。) (1)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次看一看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理解“头上红冠”和“满身雪白”。(2)指名表演大公鸡“走”的神态。(3)教师小结: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只大公鸡,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见过大公鸡的叫声吗?有谁知道它一般在什么时候叫?我们学习第二句就知道了。 2、指名读第二句,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大公鸡怎样叫? (1)理解“叫”。(2)提问:大公鸡一叫,人们就去干什么?(学生据古诗内容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3)说一说这句诗的大意。(4)体会大公鸡的勤劳:这首诗的作者喜欢这只大公鸡吗?为什么?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回读古诗,完成作业 1、按古诗原文填空。 不敢轻言细语,一叫 开。 大公鸡 样子 颜色 打鸣 2、画一只大公鸡,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在画的左上角题上《画鸡》这首诗,左下角写上自己的名字。 七、课外延伸,积累语言 选择一种动物,介绍它的样子。 6.幼儿园小班古诗教案《牧童 刘贺》小班语言活动:古诗《清明》活动目标: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活动准备: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活动过程:(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1.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2.现在老师要请幼儿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一个小孩,一个老人&hellip 小班语言活动:古诗《清明》 活动目标: 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活动准备: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现在老师要请幼儿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3.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四)结束部分。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参考资料: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班语言活动: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