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南宋词发展演变线索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 《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 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 词调的演变 唐宋词一千多调,是从8世纪到12世纪逐步积累起来的。 这中间经过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乐曲的时代性极强,随着时代风气转移,乐曲总是代有新变,不断处于变动之中。 风靡一时的名曲,其流行的时间和地域也是有了有限的。因此,词在唐宋并非尽数可歌,始终是一部分可歌,一部分不可。 可歌的不失为时曲,不可歌的就成了古调。 宋代词调大增,但变动也极大。 周词在政和、宣和年间传遍都下,但南宋后期亦遗音沦落。 张火对吴文英的自制曲也不能悉数得歌法。 一方面过时的曲调被淘汰(词调借助文字定型下来),另一方面新创曲调随时繁衍孳生。词变不断推进演变,变旧更新。 北宋是词调发展的最高潮。南宋时,我国音乐文艺重心转移,词曲不再从民间新声中取得新来源,除文人自度外,基本上词调创作停滞,最后衰落。 一 唐五代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唐五代所用近二百词调按来源看,一为盛唐教坊曲,二为中唐以为都市新生。 教坊曲作为词调的有八十余曲。另有二百余曲未作词调。 特别是一些民歌未能入词,这应该是因为其情调不适合词体流行所需的檀板金尊、浅斟低唱的气氛。 同时民歌多为五七言句式,同词调所需要的曲折宛转音乐要求不俩。 词之取径在初起时已不宽宏,比之教坊曲就不免显得狭窄。 教坊曲中五六七言四八句为歌词的不在少数。 计有四五十曲。由于齐言句式和乐曲节拍之间有着无法彻底消除的矛盾,所以这些词调大都没有发展为词调。 本是齐言的,后也改为长短句。 大量原为齐言格式的曲子词在唐五代逐渐变成了长短句,如《浪淘沙》、《长命女》《杨柳枝》等。 最终只有《浣溪沙》《生查子》等极少数的几首入宋。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 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 《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 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北宋词调令引近慢,兼备众体。 数量远超前代。 这是在仁宗至徽宗年间完成的。北宋的市井新声是词调新增与扩充的重要原因。 同时,北宋词人知音识曲者甚多,能自制调。 仁宗年间,唐五代词部分被传唱,而市井新声竞逐。 以晏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承南唐余绪,多作五代小令。 以柳永为首的另一批词人则致力于尝试新曲,以新词风推动新乐曲的流行。 张先、杜安世等辈则介于两者之间。 《乐章集》三卷,词调二百余,比花间多出两倍。 其中一百多调,首见于柳词。柳词又多为长调,开辟了词曲由小令进入长调的新阶段。 柳词虽然格调不高,但在创调上却有奇功。其词调来源主要是教坊新腔和都邑新声。 易安则评柳永“变旧声作新声”,指其度五代小令为长调。(如木兰花、浪淘沙、定风坡、应天长、长相思、玉蝴蝶)。 更将唐五代无人作词的教坊曲度为词调。 苏轼不但提高词品、开拓词境,而且变革和刷新词调。 其大贬柳永。且对不少词调有推广之功。 念奴骄、水龙吟、贺新郎、水调歌头、满庭芳等调都由苏词后始有人广泛运用。 北宋词大增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则是以周美成为代表的大晟曲。 周词除了增演慢、引、近,作犯调也是周词的又一重要手法。 三 由于音乐文艺重心转移,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走入没落。 词至北宋始尊其体,南宋其用益大。稼轩诸家爱国词把思想艺术又推向新高。 南宋词成就绝对不低。但从词调发展上来看,北宋创多,南宋创少。 且取径日趋狭小。 其原因有二 其一、出现了大量新乐种、曲种、剧种,词曲失去了音乐文艺的中心地位。 诸如嘌唱、唱赚、赚等乐种,鼓子词、诸宫调等曲种。杂剧、院本、南戏等剧种,在北宋末大量出现。 占领了词曲原占有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北曲,发展极快。 南宋词调不能从当时这些新兴音乐中吸取养料,他的趋势就只能是走向没落。 其二、南宋词尚雅、严律,同民间新声断绝联系,堵塞了词调的来源。 南宋词严雅俗之辩。格律上也日益讲究四声阴阳。 民间新声词人唯恐避之不及。词人作词严守清规,词调守律日严,取径日窄。 来源必须日渐涸竭,只有少数音律家自度曲之一余。 姜、吴二人自度较多。 但这些自度曲流行范围很小,应者廖廖。同时乐律又比较严,不易推开,这正是词乐衰落的表现。 2.简述:北宋词的发展演变宋词的发展历程: 1、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2、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 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 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之后的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巨大变化使词的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是,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其词体被尊为“易安体”。 之后的陆游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形式突破以及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成就则在于他们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词的发展与蜕变。 3.简述南宋爱国词的发展情况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 其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采,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词中也有大量清丽婉媚的婉约之作,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艺术造诣。其散文亦颇有成就,尤以议论文为佳,《九议》、《美芹十论》为其代表作。 有《稼轩长短句》。 4.简述词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有哪些代表作家、作品在宋代多元化文化格局的影响下,雅词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标榜"闲雅"的北宋真宗后期到仁宗朝,这一时期的雅词创作以富贵奢侈的享乐世风为基础;其次是崇尚高雅的北宋中期,人们以词来表现高洁正直的人品和旷达宽厚的处世哲学,真正实现了词的雅化;第三是追求清雅美的南宋,雅词派代表词人姜夔融寒士心态与晋宋风范于词的创作,营建了"幽韵冷香"的独特风格. 参照古人“文体代兴”乃至王国维、胡适等“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说法,在下面进行“唐宋词发展阶段”(或称“分期”)的论述。 不同于先秦诗、汉魏诗、六朝诗、唐诗、宋诗的各成自足实体、自为段落,唐宋词因为文体自身发展的特殊性,而是一个不能按朝代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它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上,随着创作主流及贯穿其间的艺术精神的不断演变,而形成为初萌、成熟、极盛、深化的四个递进阶段。 反之,关注唐宋词的创作主流,可以据之描述它的各个不同历史过程,从而理清其发展演变脉络,以观照那表层的体制形式与深层的艺术精神、审美意蕴。具体言之,(一)自隋唐之际的6、7世纪到中唐开成年间(840),大约二百五十年左右,是为第一阶段,即唐宋词的初萌期——它包括敦煌民间词与中唐文士词两部分。 是时奇葩始芳,无论具有草创朴拙的试验性质,抑或在传统诗歌风味的笼罩之下,均未建立起独立的本体意识和自我艺术规范。(二)自唐会昌初(841),中经五代十国而至北宋治平末(1067)的两个来世纪,系第二阶段,即唐宋词的成熟期——它包括花间词、南唐词和北宋前期词三部分。 此时已经建构起“艳科娱人”的独立文体观念与本体艺术范型,标志着词家自觉创作意识的完全成熟。(三)从北宋熙宁初(1068),苏轼变革词风、提升词品,给成熟到趋于模式化的词坛吹送进清健高华的新气息始,下及南宋开禧末(1207),慷慨悲歌的辛弃疾结束他北伐光复的梦想与生命旅程止,是为第三阶段,即唐宋词的极盛期——包括北宋中后期词、北南宋之交词和南宋前期词三部分。 它们不仅是数量上有极大增长,且诸体皆备而佳制纷呈,各种风格争耀竞妍,大家名家迭出并现;词已成为时代的文学成就标志,活跃在全民之中,共创出两个世纪的不朽辉煌。词家的自觉创作意识高扬,贯穿了多样化统一和开放新变共存的艺术精神,遂造就了永远不能再建和踵肩的美丽巅峰风光。 (四)上迄南宋嘉定初(1028),下至元延yòu@①七年(1320),以遗民词家张炎之卒为终结,词这种文体沉落了它的最后一抹光辉,系第四阶段,即唐宋词的深化期——它包括南宋后期词与南宋末元初遗民词两部分。虽然缺乏以前极盛时的万般缤纷无限绚丽气象,但是却能别辟新径,凭深化归雅、诗词合一的自家面目重建起经典性的艺术范型,甚至更为后人所楷模推崇。 另方面,作出理论上的归纳,出现最初的词学专著,在可能好的程度上完成了唐宋词的终结与总结,给它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5.1.简述北宋婉约词的发展脉络2.简述南宋词的发展脉络3.简论辛词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 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 婉约词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花间鼻祖)为代表的“花间派”开始,继有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晏几道,与欧、晏同时的柳永,虽在词的表现方法上大有改进,但仍未脱离婉约风格。之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继起。 2南宋词总论 词至南宋而繁,亦至南宋而敝。 3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 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从激越的冲动终归于深沉的平静。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 把喧哗与骚动的人生看作一场大梦的喟叹,超重低音的穿越,打破时空的樊篱,与遥远的圣哲一起,在宇宙中共鸣。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 慷慨纵横是其情绪的主流。以炽热的政治情感与崇高的政治理想来拥抱人生。 豪爽的英雄本色常常企图与历史上的众英雄相认同。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 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 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以及以后意义的坚持,以及以后的再坚持,是其人生最彻底的悲剧。 至于意象的奔腾耸峙所呈现的阔大境界,只能看作一种故作深沉的虚张声势罢了。 怀揣一块永远也晤不热的石头,永不放弃;如同一个见弃于途中的妇人(这一点又似屈原⑵),而“归正人”所感受到的猜疑与歧视,使其常常自怨自艾,用来剖白的语言,琐屑到婆婆妈妈的程度,往往也能博得普遍意义上的认同。 6.北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词从晚唐五代出现并发展,到宋代达到顶峰.词的第一个繁荣期出现在北宋,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一流的大家和作品.从“伶工之词”、“小道”发展到全盛,这其中经历了一个繁杂曲折的过程,北宋词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宋初960年到宋真宗前期1008年.这段时期局部战争不断,社会风气和文学风气处于酝酿之中,宋人关于词的认识和创作也处于一个准备阶段.虽然没有大家也没有名作,但格局清晰明显,时间较长,可以归为一个时期,称为沉寂期.北宋前期词坛的沉寂从宋初960年到宋真宗前期1007年近五十年的时间是北宋词的前期.这一时期,在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之后,社会正处于一个休养生息并逐步走向经济复苏的阶段.但这时期的词坛却基本是沉寂的.这时期从事词的创作的文人常见于各种宋词选本的也不过七八位,词作大约几十首,相对于浩繁的宋词来说,这段时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宋词的一段真空,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又称之为沉寂期.不过,其时实际上已有几位跋涉者在默默的耕耘,为新词坛序幕的拉开而预奏着序曲.这时期的“词人”有王禹偁,钱惟演、寇准、潘阆、林逋等几位.他们地位各异,遭遇不同,大多以文著称,并不是真正的词人,词仅仅是他们兴致偶来的随笔,数量甚少.潘阆词最多,其《逍遥游》存词也也不过十首.这时期晚唐五代词风盛行,温廷筠、韦庄的花间一派柔婉艳丽的风格霸占词坛,这些词人自然也受其影响.此时晚唐遗风仍然盛行,然而毕竟朝代不同,宋初的词人仍然对词进行了一些探索.潘阆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位.他的十首歌咏杭州的《酒泉子》为宋初词坛带来了若干清新气息.如:《长忆观潮》,作者在短短四十九字的篇幅中,写出了观潮的盛大场面、钱塘江海潮的万千气象及弄潮儿的过人胆略和技艺,可谓以少胜多,惜墨如金.但宋初词坛本承南唐余绪,大体不脱男欢女爱、伤春悲秋,词在当时仍然主要是应歌的,并未真正进入士大夫的生活.潘阆一反词坛软媚婉约的词风,以观潮题材入词,实在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是对传统词疆的突破.全词追忆观潮旧事,在纷繁的观潮场面中突出潮水的气势和弄潮儿的超绝技艺,气势豪迈,雄浑奔放,完全没有了花间词的胭脂气,在充斥着浅斟低唱的宋初词坛,确是难能可贵的,也反映宋初词人为改变五代词风所作的努力.第二个时期是从真宗后期1009年到宋仁宗1063年.澶渊之盟换来长期的和平,真宗此时得病,不再忙于战事,文治却颇有成效,终于使北宋一代进入经济繁荣期.后继的仁宗重用人才,致力于兴民事业,社会继续发展,经济的繁荣稳定为词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词迅速发展起来,又可称为活跃期.首先是出现了大量的词人,有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等大家为代表,又有范仲淹、王安石等成就特殊的词人;其次是词的数量大增,仅柳永就有近二百首词,晏殊有一百三十余首,晏几道更是多达二百六十余首,其余的词人也大多是十几首到几十首不等.因此无论词人的数量还是词作的数量都是北宋前期潘阆、林逋等人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词的思想内容有所开拓,词风有所转变,各个方面都开始了尝试.柳永是北宋的第一个专业词人.柳永,字景庄,初名三变,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县令、盐场大使、屯田郎一类的官,整日出入青楼,饮酒作乐,最后潦倒而死.作为一个落魄的文人,柳永显然没有苏轼那种豪放豁达的胸怀,所以他的词也显得有点“落魄”.柳永的词虽然在题材内容上并无大的突破,但他对词的贡献却是巨大的.首先,柳永率先大量创作慢词,增加了许多新调,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词坛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齐头并进,这是柳永对词的最大的贡献.其次,柳永是继南唐李煜之后进一步把词的抒情趋向朝着自我的内心世界回归,不再做旁观者的描述,而是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情真意切.这是柳永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此外,柳永注重追求通俗化、市民化的审美效应,适应普通民众的审美趣味和消费特点,也是柳永对词的贡献.晏殊和欧阳修是北宋词坛的大家.晏殊生于991年,欧阳修生于1007年,虽然二人年龄相差近二十岁,但一个是太平宰相,一个是朝中重臣,经历相似且有师生关系,所以他们的词作风格有着极大的相似,词史上合称“晏欧”他们都继承了晚唐五代柔婉的词风,但摒除了那种猥俗和过浓的脂腻.范仲淹和王安石是富有创新性的词人.范仲淹的词境界阔大,将词的艺术视野延伸到塞外边城,让白发将军和戍边征夫昂首走进词的世界,开豪放之先河,成为豪放词的真正源头,对后来苏轼豪放词风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王安石词风与范仲淹类似,词虽然不多,但意境开阔,感慨深沉,音调高昂,打破了五代以来的绮糜之风,具有独特的风格.总体来说,北宋中期的词坛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诸多词人的努力及所取得成就对后期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是柳永大量创作慢词,使词的篇幅加长有利于感情的抒发,对后期豪放词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第二是范仲淹的边塞豪情和王安石的宏大气势融入词中,打破了婉约词的网笼,最先扯起豪放词风的大旗;第三是单纯个人抒情词作的出现,把词。 7.宋代词的演变历程(包括:主要人物及其代表词作)宋词的发展历程如下: 一、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二、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 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2、第二个阶段 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之后的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3、第三个阶段 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 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扩展资料: 宋词分类按不同性质可分为三类: 1、折叠按音乐性质分类: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2、折叠按拍节分类: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3、折叠词牌来源划分类: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8.词的发展有几个阶段词的发展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一、词的产生 词产生在唐代初期,它开始是民间传唱的一种曲子词,后经文人模仿创作,逐渐变成一种新诗体。 词的产生与发展与唐代的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唐代经济文化繁荣促进了词的产生与发展。 二,词的兴起与音乐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词的兴起也是诗体发展的结果。 词最早产生于民间,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大量的民间无名氏创作保留了词的原始面貌。 四.温庭筠被称为“花剑鼻祖” 后面出现宋词的大发展,婉约派、豪放派就是代表,最有明的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柳永、周邦彦、姜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