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地庄生马,五湖范蠡舟,何解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页一九六) 《唐诗选》残卷(伯二五六七)卷末题作〈上陈左相〉,仅二行,又一卷(伯二五 五二)存后半,正相衔接。惟字有缺脱,当是卷纸坏烂之故。今据以相校,颇有异 文。 德以精灵降,时膺梦寐求,苍生谢安石,天子富人侯。尊俎资高论,岩廊挹大猷, 相门连户牖,卿族嗣弓裘。豁达云开霁,清明月映秋,能为吉甫颂,善用子房筹。 阶砌思攀陟,门阑尚阻修,高山不易仰,大匠本难投。迹与松乔合,心缘启沃留, 公才山吏部,书癖杜荆州。幸沐千年圣,何辞一尉休,折腰知宠辱,回首见沉浮。 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逍遥堪自乐,浩荡信无忧。去此从黄绶,归欤任白头, 风尘与霄汉,瞻望日悠悠。 用范蠡泛舟五湖来比喻自己希望脱离官场的纷扰,回归自然的心境. 2.马元茂的唐诗选马茂元先生《唐诗选》,注、评,很见水平,选目也不错,是一部值得精读的唐诗选本。 看完以后,自觉受益匪浅,一直想发个帖子写点体会。但今日发现网上已经有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其文笔也明显比本人好多了。 所以干脆转贴如下。 一部精彩的唐诗选本——马茂元《唐诗选》 古往今来唐诗选本汗牛充栋,迄今为止我最喜欢、受益也最多的是马茂元先生的这部《唐诗选》。 此书初版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没读到过,手头的是1987年在其学生赵昌平协助下完稿、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修订本。修订本共选126位诗人的作品500余篇,每位诗人下有小传,每首诗歌下有题解、注释和总评,无论是对于一般爱好者还是专业研究者,都堪称精彩绝绝伦。 每次开卷,即使读上几页,也能感觉对唐诗的理解增进很多。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马先生旧学深邃、记诵广博,加上感觉敏锐至极,往往在注释或点评中寥寥几语,整首诗乃至诗人风格、诗风流变就活在脑子里了。 相比之下很多低水平的诗歌点评,真如王夫之所说,如钝斧子斫栎木,皮屑纷飞,又何尝动得半分纹理。 中国古代好多上乘的诗话词话类作品,虽然也说的精彩高妙,但却往往给人“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感觉,如严沧浪说的“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确实很准,但到底太白之飘逸、子美之沉郁,从何感觉的出?这种点评对于天分不是奇高的后学来说,往往如隔靴搔痒,虽连连颔首称是,却终不知“美从何出来”。 马先生的注释和点评在这一点上便有了很大突破,对诗歌的风神格调,总能从其起承转合、章法气脉、笔意断续中升华出来,让你明其所以然,更兼从词语本身的感觉到诗人内心的感觉,远非如禅宗大师般空际传神。 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此书点评如下:“露侵罗袜,可知伫望之久;夜寒难禁,回房下帘,隔帘痴望一片秋月,更不知望到何时。 玉阶、罗袜、水精帘,宫中的一切是华美的;白露、长夜、清寒,这女子的内心是空寂一片。句末一片月色空明,‘愁’子尽在不言之中。” 短短几笔,就能讲出一首小诗的空灵韵致从何而来。又如《宣州谢晀楼饯别校书叔云》点评云:“此诗突如其来,倏忽而去,然法度在焉。 起四句无端发兴感慨,而以‘多烦忧’阑及长风秋雁,高楼酣饮,自然而然落入饯别正题,‘蓬莱’四句就题展开。分合以写已与叔氏文章风骨,逸兴壮思。 ‘抽刀’二句如异峰突起,其实意脉从‘欲上’句贯下。盖青天览月虽毫逸,而实不可得矣,则其愁更深。 此二句又照应起四句烦乱之意,复发为‘不称意’‘弄扁舟’之浩叹,看似飘然而去,实则结出全诗一腔愁闷之根因所在。不泥题而切题,有章法而飘忽迷离,是太白所以高人一头处。” 看了这样的评点,才知道诗仙不是超逸绝尘、弃绝任何人间法度的神仙,他不可学的并不是没有法度,而是“有章法而飘忽迷离”的境界。 杜甫《春望》,评点曰:“二联‘花、鸟’,应首联‘城春’,又启三联‘三月’。 感时泪、鸟惊心,应首联‘国破’,又分启三联之‘烽火’、‘家书’。末联总收以白头不胜簪,既以衰暮形容芳春,又以愁思隐对‘国破’,感时、恨别都在其中矣。 杜律感情博大,而章法细密,是以为难能。”杜诗风格,立即让你一目了然。 太白超旷而章法飘忽,少陵博大而章法细密,分别立见。也如马先生点评杜甫其他诗时所言:“李如骏马掠敌,跳荡而步武不乱;杜如大将布阵,严整中见回复错综。 故李逸而杜深。”多么到位! 此书对诗歌美学效果的评析,皆是如此,真真令人如行山**上,目不暇接。 论王之焕《登鹳雀楼》,言“首二句写楼周围的景物,第四句是写登楼之人,而将这人与物连接在一起的是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诗人的目光追随者依山夕照辉映下的滚滚黄水远去,于是自然产生了更上一层楼的迫切愿望。 于是海河天地,都来入我胸怀,诗的宏阔高远就显得富有生命力了。唐诗雄浑,光雄不浑不足成为好诗,就是这个道理。” 小杜《沈下贤》:“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此书评曰:“沈下贤工传奇,笔致幽渺顽绝。 古人凭吊诗常以被吊者笔法为之,故此诗境界缥缈。然而气局仍较宽大,为牧之个性,与李贺《苏小小墓》之鬼气森然者不侔。” 此书所有品评都精彩,无随便应付之处,值得细细品位。另注释完备,非如有些大家的古诗词注本,很多在行家看来是“常识”的地方就不注了(比如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 因此对于一般爱好者,也是不可多得的唐诗优秀选本。 利用这个机会,隆重推荐一下这本比较厚的好书,呵呵。 转发自:。 3.《唐诗选》读后感《唐诗选》读后感 戚继光曾说过:养性莫若修身,至乐无如读书。读书的乐趣的确无法言喻,读唐诗的快感更是相逢恨晚。 唐诗,是中国人的骄傲,它闪烁着永恒的光辉,照耀着千百年中华成长的道路,凝结着斩不断的中华情。它,或高蹈于世,寄托遥深;或引导潮流,朝气蓬勃。 梦回唐朝,细细倾听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的千古绝唱,领略他们的胸襟睿智;极目远眺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经典佳作,感受沁人心脾的诗情画意;策马回眸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颠峰巨作,情陷硝烟弥漫的乡愁战恨……唐代诗人恒河沙数,多少次让诗国的天空云蒸霞蔚,五彩斑斓;多少次让读者的情感跌宕起伏,波涛汹涌;多少次让国魂的长河一石激起千层浪! 梦随李白,仰头惊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侧耳忽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俯首长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他的放荡不羁,他的蔑视权贵,他飘逸张扬的个性,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无不使我叹服、使我钦佩,无不使历史铭记、使历史绽放! 梦随杜甫,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战事连连缭乱了骚人的心,国事茫茫碾碎了骚人的心。在失陷的长安,他泫然疾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潸然长叹“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黯然悲书“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梦随白居易,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的盛世年华。他毫不讳言,对黑暗的现实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正表达了他满腔的愤怒吗?“麒麟作脯龙为醢,何必泥中曳尾鱼”不正表达了他对朝廷明争暗斗的不屑吗?“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不正表达了他对宦官奢靡生活的鞭挞吗?…… 梦随王维…… 梦随李商隐…… 一曲曲开朗奔放、刚健清新的音调,一句句情真意切、言简意赅的韵律,使曾经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无不历历在目,跃然纸上,使或轻松愉快,或愤懑无奈萦绕于胸。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唐诗选》让唐诗重现勃勃生机,让中华情的火炬继续熊熊燃烧下去。 读罢,受益匪浅,感慨良深,犹如梦回唐朝。 4.唐诗选的读后感《唐诗选读》读后笔记 唐诗,是中国人的骄傲,它闪烁着永恒的光辉,照耀着千百年中华成长的道路,凝结着斩不断的中华情。它,或高蹈于世,寄托遥深;或引导潮流,朝气蓬勃。 梦回唐朝,细细倾听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的千古绝唱,领略他们的胸襟睿智;极目远眺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经典佳作,感受沁人心脾的诗情画意;策马回眸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颠峰巨作,情陷硝烟弥漫的乡愁战恨……唐代诗人恒河沙数,多少次让诗国的天空云蒸霞蔚,五彩斑斓;多少次让读者的情感跌宕起伏,波涛汹涌;多少次让国魂的长河一石激起千层浪! 梦随李白,仰头惊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侧耳忽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俯首长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他的放荡不羁,他的蔑视权贵,他飘逸张扬的个性,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无不使我叹服、使我钦佩,无不使历史铭记、使历史绽放! 梦随杜甫,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战事连连缭乱了骚人的心,国事茫茫碾碎了骚人的心。在失陷的长安,他泫然疾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潸然长叹“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黯然悲书“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梦随白居易,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的盛世年华。他毫不讳言,对黑暗的现实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正表达了他满腔的愤怒吗?“麒麟作脯龙为醢,何必泥中曳尾鱼”不正表达了他对朝廷明争暗斗的不屑吗?“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不正表达了他对宦官奢靡生活的鞭挞吗? 梦随王维,除了他确实有着比较多的社会交往和生活内容外。更主要的是他还是比较看重这种题材处理上的灵活性和自由度的。诗人直面现实人生,寄慨于送别,在表现人我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乘机咏吟性情,抒陈心志,使题旨超出了一般性的私我格调而得以充分的开拓和升华。他的这些诗生动而真实地展示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诗中临别执手、行旅途中、别后相思等等场景极为生活化,也极有动画感。这些都成为我们研究诗人社交活动的年谱性材料,自然也具有颇高的了解盛唐风俗人情的认识价值。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唐诗选》让唐诗重现勃勃生机,让中华情的火炬继续熊熊燃烧下去。读罢,受益匪浅,感慨良深,犹如梦回唐朝。 5.马茂元唐诗选和社科院唐诗选哪个好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编选,上海辞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完备的选本,但鉴赏文章不够公允。 选入诗家190余人,诗1100余首,较《唐诗选》又增加了一倍。基本包括了前者的名家名作,更增加了60多位不是名家却可以传世的作品,艺术性较高,从而弥补了《唐诗选》政治第一的缺点。 如增加了花蕊夫人、鱼玄机、薛涛等女诗人和一些无名氏作品。各个流派兼收并蓄,全面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风姿。 全书180多万言,于1983年出版后即不胫而走,达数十版之多。该书工程浩大、体例齐全,可谓迄今最完备的唐诗选本。 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唐诗选》,政治第一,艺术第二,但瑕不掩瑜。系新中国第一部唐诗权威选本,历经坎坷才得以面世。 早在1962年,由余冠英、钱钟书、王水照等5人编选。正值知识分子的短暂春天广州会议之后,故提出的原则是“方方面面、不求平衡、不讲照顾、只选好诗”。 选诗630多首,130多家,较《三百首》增加约一倍,得以纠正其不少缺点。首先是在初、中、晚唐做了大量补充。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珠英学士(沈佺期、宋之问等)及陈子昂复古派均有体现。中唐对韦应物、柳宗元、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大历十才子以及贾岛、元结、李益各派亦均触及,特别是李贺由无到众(21首),这可能与**喜欢“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有关。 盛唐诗方面,也补充了李白的古风59首及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同样中唐诗补充了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等,晚唐诗除扩充了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的篇幅(特别是李商隐的《无题》诗),并有皮日休、杜荀鹤的讽论诗,及韩偓、韦庄、郑谷、许浑、张祜等百花齐放。并有作者小传和注解。 已基本概括了唐诗全貌。所以各有优缺点,都是欣赏唐诗最好的工具书。 供参考。 6.马元茂的唐诗选马茂元先生《唐诗选》,注、评,很见水平,选目也不错,是一部值得精读的唐诗选本。 看完以后,自觉受益匪浅,一直想发个帖子写点体会。但今日发现网上已经有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其文笔也明显比本人好多了。 所以干脆转贴如下。 一部精彩的唐诗选本——马茂元《唐诗选》 古往今来唐诗选本汗牛充栋,迄今为止我最喜欢、受益也最多的是马茂元先生的这部《唐诗选》。 此书初版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没读到过,手头的是1987年在其学生赵昌平协助下完稿、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修订本。修订本共选126位诗人的作品500余篇,每位诗人下有小传,每首诗歌下有题解、注释和总评,无论是对于一般爱好者还是专业研究者,都堪称精彩绝绝伦。 每次开卷,即使读上几页,也能感觉对唐诗的理解增进很多。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马先生旧学深邃、记诵广博,加上感觉敏锐至极,往往在注释或点评中寥寥几语,整首诗乃至诗人风格、诗风流变就活在脑子里了。 相比之下很多低水平的诗歌点评,真如王夫之所说,如钝斧子斫栎木,皮屑纷飞,又何尝动得半分纹理。 中国古代好多上乘的诗话词话类作品,虽然也说的精彩高妙,但却往往给人“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感觉,如严沧浪说的“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确实很准,但到底太白之飘逸、子美之沉郁,从何感觉的出?这种点评对于天分不是奇高的后学来说,往往如隔靴搔痒,虽连连颔首称是,却终不知“美从何出来”。 马先生的注释和点评在这一点上便有了很大突破,对诗歌的风神格调,总能从其起承转合、章法气脉、笔意断续中升华出来,让你明其所以然,更兼从词语本身的感觉到诗人内心的感觉,远非如禅宗大师般空际传神。 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此书点评如下:“露侵罗袜,可知伫望之久;夜寒难禁,回房下帘,隔帘痴望一片秋月,更不知望到何时。 玉阶、罗袜、水精帘,宫中的一切是华美的;白露、长夜、清寒,这女子的内心是空寂一片。句末一片月色空明,‘愁’子尽在不言之中。” 短短几笔,就能讲出一首小诗的空灵韵致从何而来。又如《宣州谢晀楼饯别校书叔云》点评云:“此诗突如其来,倏忽而去,然法度在焉。 起四句无端发兴感慨,而以‘多烦忧’阑及长风秋雁,高楼酣饮,自然而然落入饯别正题,‘蓬莱’四句就题展开。分合以写已与叔氏文章风骨,逸兴壮思。 ‘抽刀’二句如异峰突起,其实意脉从‘欲上’句贯下。盖青天览月虽毫逸,而实不可得矣,则其愁更深。 此二句又照应起四句烦乱之意,复发为‘不称意’‘弄扁舟’之浩叹,看似飘然而去,实则结出全诗一腔愁闷之根因所在。不泥题而切题,有章法而飘忽迷离,是太白所以高人一头处。” 看了这样的评点,才知道诗仙不是超逸绝尘、弃绝任何人间法度的神仙,他不可学的并不是没有法度,而是“有章法而飘忽迷离”的境界。 杜甫《春望》,评点曰:“二联‘花、鸟’,应首联‘城春’,又启三联‘三月’。 感时泪、鸟惊心,应首联‘国破’,又分启三联之‘烽火’、‘家书’。末联总收以白头不胜簪,既以衰暮形容芳春,又以愁思隐对‘国破’,感时、恨别都在其中矣。 杜律感情博大,而章法细密,是以为难能。”杜诗风格,立即让你一目了然。 太白超旷而章法飘忽,少陵博大而章法细密,分别立见。也如马先生点评杜甫其他诗时所言:“李如骏马掠敌,跳荡而步武不乱;杜如大将布阵,严整中见回复错综。 故李逸而杜深。”多么到位! 此书对诗歌美学效果的评析,皆是如此,真真令人如行山**上,目不暇接。 论王之焕《登鹳雀楼》,言“首二句写楼周围的景物,第四句是写登楼之人,而将这人与物连接在一起的是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诗人的目光追随者依山夕照辉映下的滚滚黄水远去,于是自然产生了更上一层楼的迫切愿望。 于是海河天地,都来入我胸怀,诗的宏阔高远就显得富有生命力了。唐诗雄浑,光雄不浑不足成为好诗,就是这个道理。” 小杜《沈下贤》:“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此书评曰:“沈下贤工传奇,笔致幽渺顽绝。 古人凭吊诗常以被吊者笔法为之,故此诗境界缥缈。然而气局仍较宽大,为牧之个性,与李贺《苏小小墓》之鬼气森然者不侔。” 此书所有品评都精彩,无随便应付之处,值得细细品位。另注释完备,非如有些大家的古诗词注本,很多在行家看来是“常识”的地方就不注了(比如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 因此对于一般爱好者,也是不可多得的唐诗优秀选本。 利用这个机会,隆重推荐一下这本比较厚的好书,呵呵。 转发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