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岁教授激情讲课高呼“唐诗万岁宋词万岁”是怎么回事近日,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三尺讲台,只为传承。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先生的敬意。 这段视频里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 择一事,终一生。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潘鼎坤便与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直至90高龄,依然在为大学生做“我爱微积分”等专题讲座。在他的讲述中,枯燥的数学原理变得生动鲜活:他用“以猪寻猪”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用已知条件求解未知的奥妙,还会引用李煜的名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这一次,潘教授没有讲自己的专业——高等数学,而是选择“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不能让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绝了。”从小念私塾、熟悉诗词格律的他,看到一些出版物上的诗词时,常会皱起眉头,“平仄都不对”。 为了讲好这次课,潘教授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讲稿写了厚厚一沓。 自嘲“班门弄斧”的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强大“后盾”— —《中文大辞典》。他将《中文大辞典》中关于诗词格律的内容进行了“翻译”,用毛笔誊写了绝句、律诗平起式、仄起式的写法, 在可以不严格遵循平仄规律的地方都画上了红圈。 “其实,数学与诗歌具有相似性。”在潘鼎坤看来,数学是表达自然规律的诗歌。数学表达自然规律,诗歌表达人的意志情感,“两者都很抽象,但都表达得十分深刻、准确简洁,而且都强调对称美。” 一身穿了多年的藏蓝色中山装、一只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还有一口略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5月16日下午,拄着拐杖的潘教授刚走进能容纳百余人的教室,便赢来了热烈掌声。 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他始终站在讲台上,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起,带着大家走近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用麦克风,中间不休息,没喝一口水。四块黑板擦了写、写了又擦。记不清讲稿内容时,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没有人主持开场,预定时间里,他讲完了全部内容,就如同平常的一次上课下课。 讲座结束,慕名前来的师生围在了老教授身边。他们中,有同样两鬓斑白的老教授,有坐校车从另一个校区赶来的青年学子,还有已经毕业多年的老校友。 “老师的课,传达着浓浓的师者情怀和 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一名青年教师告诉记者。 “我没有心脏病,也没有高血压,每月都领退休金,不干点什么,‘一把火’烧了挺可惜的。”一次辅导讲座上,潘鼎坤面对学 生说,“课堂是我一生最快乐、最享受,也是最留恋的地方。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愿意一直讲下去。 2.高兴安老师公开课教案“奇妙的对联”28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对联的概念、历史及性质等基本知识。2、使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方法。阅读、理解、讲授、合作探究及欣赏。 三、教学准备。课件PPT。 四、教学过程。两课时 (一)激情导入 激发兴趣 我国传统文化浩森无边,源远流长, 对联更是这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往今来,骚人墨客不知留下了多少妙联绝对。无论是风景名胜,还是佳节良辰;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宴聚饯别;对联总是如影随形,鲜亮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美丽着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天地,那么什么是对联呢?它在怎样的历史呢?(二)自主阅读 把握要点1、什么是对联?你对它了解多少呢?它有怎样的基本特征呢?小组探究归纳整理。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和谐。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贴在柱子上的叫“楹联”,书于门上的叫“门联”。 对联由上下两句对称的句子构成,在世界上只有汉子才可以做到。所以说,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两行”文学。 2、对联有怎样的历史呢?每个时期分别有怎样的特点呢?小组探究归纳。中华对联历史悠久,萌芽于先秦两汉,成长于六朝,成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了。 ⑴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对联的萌芽时期。《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汉魏时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这样的对偶句就是对联的前身。 东汉末年,北海太守孔融就集其诗中对联,挂在自己的客厅里:“座上客常满,怀中酒不空。”这副厅联,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 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罢官后,与其三妹刘令娴写了两副联:“闭门罢庆吊,育卧谢公卿。”和“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 两幅联贴于门上,可以说是最早的门联了。距今也有一千四百多年。 ⑵唐五代时期 唐五代是对联的成熟期。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书写贞观宝翰的门联:“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足见统治阶级对对联的重视。五代时后蜀主孟昶,自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于是,时人便仿效起来。这样,就产生了春联。 ⑶宋元两代 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宋初就兴起了撰联之风,文人互相对句。 如大文豪苏轼和好友黄庭坚一边下棋,一边吟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这幅对联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文人们下棋钓鱼论文对句的高雅生活情趣。 ⑷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是对联的鼎盛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写对联,而且身体力行。 并亲为一阉猪户书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明朝大学士解缙,可称为撰联奇才。 他幼时,家贫,刻苦读书。一年,他看到对门一财主家有一个竹园,又想到自己刻苦读书,便撰联一幅,贴于门上“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财主不高兴,就将满园竹子拦腰砍断。次年,解缙又撰联:“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财主更加生气,索性将满园竹子连根全挖掉了。第三年,解缙在撰联:“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财主无可奈何。这是一则趣联故事,却真实地反映了明代对联鼎盛之况。 到了清代,对联空前繁荣,尤其是孙鬓的《昆明大观楼》长联的出现。才使得对联具备了很强的文学性,成为一种独立的两行文化,大摇大摆的步入了文学的殿堂,成为清代文学的代表,像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对联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⑸改期开放以来 随着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联,逐渐繁荣昌盛。中国楹联会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五日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对联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树立起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随之,在全国各地,楹联之市,楹联之县,楹联之乡,楹联之校,楹联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中国又迎来了一个对联的春天。3、对联有怎样的性质呢?请自主筛选信息并整理归纳。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从内容和表达用途来分,有如下属性。 1、应用性 ①风景类。用于亭台轩榭,山水风景,增添人文性和知识性。 宣化九女潭:一挂帘笼,一潭碧水瑶池浪,九天烟雨,九女娇容白玉莲。(水) 阳平豹子崖:卧豹雄姿,涛如怒聚山如恨,青松老态,海似心宽路似虹。 (山) 宣化醉仙楼:醒而醉,醉而醒,醉醉醒醒,醒醒醉醉;佛而仙,仙而佛,仙仙佛佛,佛佛仙仙。(楼) 白云九龙寺:游九龙禅寺,看九岭凝苍,九井流泉,九天落照,山环水绕九重殿;拜千佛灵光,听千年击磐,千声成诵,千客焚香,月白风清千里云。 (殿) ②人物类 徐海东大将:会为乡邻烧瓦罐,终帮领袖铸金瓯。鲁迅: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③时事类 贺嫦娥一号奔月:银汉张灯,漫步太空三俊杰;月宫结彩,频斟美酒两嫦娥。北京奥运会:奥运中开,万里长城多壮丽;祥云天降,千年故国更辉煌。 3.潘鼎坤讲授诗词对联视频的最新相关信息近日,一段老教授讲解律诗对联的在引发热议。 这位老教授名叫潘鼎坤,今年已经是93岁的高龄,中的他虽已白发苍苍,但声音依然铿锵有力。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理学院,潘鼎坤已经教了一辈子的高等数学。 5月24日,他对记者说,虽然自己教的科目是数学,但因为从小受到私塾文化的影响,一直对中国诗词抱有浓厚的感情,在数学课上,他还曾引用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来为学生们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尽管已经是93岁的高龄,潘鼎坤的讲座仍然没有邀请助手,第一节课,他独自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 在潘鼎坤看来,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类诗歌鉴赏的书籍都仅仅是向学生们解释了诗歌的基本含义,诗歌的写作规律这个“核心技术”没有传授给学生。记者问到,您现在年纪也比较大了,家人是否支持你继续给大家讲课?潘鼎坤表示,我的儿女都很孝顺,他们怕我出事,所以我跟他们说,我不会出事,你们别怕。 对我来说,现在多讲一节课,我就感到特别有意义,我感到这是可以延年益寿的。我觉得不上课,我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了。 我站在讲台上,就觉得很有活力。 4.姜越著《读宋词 学写作》适合哪些读者阅读(1)大众化,大家都能读懂,人人都能用得上,适合所有人阅读。 (2)体例科学明了,本书分八章,分别为:读宋词,学拟题立意;读宋词,学开头结尾;读宋词,学结构布局;读宋词,学人物刻画;读宋词,学景物描写;读宋词,学抒情技巧;读宋词,学议论方法;读宋词,学修辞方法。每章下面精选了10到12句脍炙人口的宋词名句,每句下面分别列出“出处”“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和“写作应用”。 (3)内容通俗易懂,方法简单易学,可有效破解日常写作中的常见难题。(4)也是一本上乘的宋词赏析佳作。 让读者品味宋词之美,感受宋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 5.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一、导入 1、一个人喝醉酒后,可能会有怎样的行为表现? 2、有没有同学知道辛弃疾喝醉酒之后会做什么?剑有什么好看,为什么要看剑?辛弃疾从剑中看到了什么? 二、解决朗读基本功 1、参考课下注释自读本词 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字音:挑灯、麾下、炙、的卢、了却、白发 节奏: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3、圈划其中在理解上有疑问的地方,举手提问,讨论解决 4、在朗读中消化字词理解 三、读出梦中“壮”志 1、作者在醉梦之中挑灯看剑,哪些是诗人在醉梦之中看到的场景?标志是什么? “看剑”——以所见之物为媒介,“梦回”——由声音引入梦境 2、眼前浮现了哪些场景? 3、朗读描写梦境的诗句,说说作者的这些诗句给你以怎样的感受? 4、作者自称这是一首“壮词”,这种雄壮体现在哪些方面? (1)战场壮阔 (2)主将豪迈 (3)士气高昂(能不能是沙场“春”点兵,沙场“夏”点兵?) (4)战斗激烈(为什么不直接进行正面描写?) (5)志向远大 5、怎样朗读更能表现出出战的豪迈雄壮? 音量 语调 节奏 语气 6、朗读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