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苏轼对宋词的影响

1.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影响和改革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一) 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

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北宋诗**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

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

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苏轼来了。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

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

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

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二) 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显著的标志是“以诗为词”,而“以诗为词”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凡能入诗的内容,均可入词。“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⑶此说虽不无夸大,但针对宋初词坛实际,他能从题材与内容的开拓上来评价苏轼的创新精神,可谓卓有见地。 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

众所周知,终赵宋王朝三百年历史,边患不断,爱国精神也就始终贯串两宋文学。然则,北宋诗坛虽不乏关心国事之作,而于词坛却绝少反响。

为此,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免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⑴,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祭常山回小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这两篇作品写于同时,无论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豪纵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都极其相似。而且词中不伏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臆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

这样,苏轼就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 在这类词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

其中对周瑜形象的刻划,英气勃勃,光采照人,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是苏轼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显然,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对这首词,近来颇多议论。有人以为是一种“失败者的心理”,有人则以为是“一支胜利的凯歌”⑷。

我以为这首词的内容比较复杂,不宜用“失败”或“胜利”来简单概括。全词咏景、怀古、抒情融汇一气,咏景怀古固是为了抒情,但作者的现实之情,也深深寓于雄壮飞动的如画江山之中和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身上。

结处的虚无和沉郁悲壮,掩盖不了通篇热情洋溢、激越健壮的基调。上溯范仲淹的《渔家傲》,下视辛稼轩的爱国词章,此词有不容忽视的奠基和枢纽作用。

其次,以农村田园入词。从《诗经》开始,我国诗坛就不乏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

但囿于诗词分流的偏见,中唐以来的词坛绝少农村词。偶有渔父、浣女、莲娃等形象出现,那也是美化了的,缺少泥土缺息。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所谓的“渔父”,不过是号称“烟波钓徒”的作者——隐士的自我化身罢了。 苏轼的《渔父》四首,分别写渔父的“饮、醉、醒、笑”,新意不多,但他的一组农村词《浣溪沙》五首,却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词中不惟景色宜人:绿阴绵延的村庄,软草平莎的沙路;日照桑麻,水光如泼,风吹蒿艾,香气似薰;庄南村北,qiān@⑵车欢唱,几家煮茧,满村清香。而和这雨后清新爽目的农村风光水**融的,则是一派喜庆丰收的欢乐景象:“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人们吃着喷香的新麦,喝着舒心的米酒,有的甚至醉卧黄昏路边了。活跃。

2.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影响和改革

改革;

A:苏轼的以词为诗,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既是“以诗为词”,是苏轼革新新词体的关键。

B:苏轼的“以诗为词”是对词体革新的一个贡献。其“以诗为词”的主要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入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成诗体的解放。

C:苏轼以词为诗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成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D:苏轼的为人对词的影响。苏轼的为人,情至深,意至重,于宇宙人生万物,感受及其敏锐而见理极深透,价值才气过人,常以潇洒之笔写出,如不着力而成,世人以为旷达,为苏词中悲感所最深者。

影响;

苏轼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最主要的是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品位的提高和开辟了新的道路,准备了条件。

苏轼词格至高为当时之人所不能及,得到万人喜爱。

北宋灭亡后,苏轼的词派分为南北两个支派,一学派因学苏轼行于北,而《东坡乐府》盛于中州,另一派传于南,影响了陆游等人,在南渡后的词坛一时成为主流。

至于金元与南宋灭亡,苏轼词的影响始终不曾衰落。

基本上就这些了,希望能够帮助下你。

3.苏轼诗词如何推动宋词的发展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传世名作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2.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 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同上】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诗篇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 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吉祥寺赏牡丹】 文篇 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晁错论】。

4.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5.苏轼在宋词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6.苏轼词境有哪些开拓苏轼对宋词的影响及贡献

监察御史舒??、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

二十日,正式提讯。此时任宰相的王?,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

李定、舒??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

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

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

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诀别诗。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

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7.简要概括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一生思想宏博通达,儒、道、佛兼收并蓄。他在顺境时主要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积极入世,“兼济天下”;在逆境时,他以佛、道思想为主导,以一种超然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这三种思想在苏轼身上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他在顺境中而始终没有忘怀国家和人民,也使他在逆境中永远保持一种旷达的乐观态度,不处于颓废消沉的境地。

苏轼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苏轼的词创作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创作相比较,则表现出更大的独创性。他把诗文创新的精神贯穿到词的创作中,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突破了词的形式格律的限制,开创了与传统的婉约派词相对的豪放派词,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的途径。因此,他在词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具体来说,苏轼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为词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 、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苏轼的豪放词与传统的婉约派词性质上的区别,大体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指在遭遇逆境时,超脱现实,以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这类词主要呈现出旷达的风格。所谓“旷达”即指词人在作品中描写出一种开阔深远的境界,从而以这种境界寄托自己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这类词的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词,一个是“问月”,一个是“怀古”,但都展示出一个广阔深远的境界,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苏轼词旷达型的特点。

第二类是处于顺境时,努力干预现实,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这类词呈现的是豪放风格。如他的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其著名代表作。此词以游猎为题材,塑造了一位威武的英雄形象。他希望建功立业,挽起雕弓射天狼,字里行间洋溢着豪情壮志,表露着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以上两类词是作为苏词中豪放词的代表,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表明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与所抱的态度。这也是苏轼的豪放词在内容上的突出特点。

2 、扩大了词的题材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的境界,是苏词改革词体的主要方面。在这一方面,他的主要贡献是,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柔情的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豪情的词;将传统的、只表现人的爱情的词改革为表现人的性情的词。

3 、在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

东坡词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也作了大胆创新。首先在表现手法方面,他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即以写诗和写文的笔法来写词,特别是用议论手法写词,更是一种独创。其次,在语言运用上,他努力冲刷北宋词坛上的脂粉气,而以清秀雄丽见长,有时还偶尔拾取方言俗语入词。其三,苏轼的词在创作上还大胆冲破音律的束缚,使词摆脱了依附乐曲而存在的状态,成为一种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其四,苏轼也是第一个在词中大量用典的词人,使词在表现手法上多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