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有什么特点v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v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v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v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2.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有什么特点唐诗特点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唐代的诗人___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3.唐诗的主要风格是什么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诗歌坛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唐诗究竟有哪几种类型呢?能回答出来的却很少。我们总结以下几种: 一、山水诗,主要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然美。 唐代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山水诗派的创作及其艺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质。 二、咏物诗,看似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往往寄托诗人的情怀与思想。 贺知章,李商隐,等等。 三、田园诗,主要是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农家的生活。 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四、怀古诗,一般不仅叙古事而融入诗人的感受与评论,有时则是借古讽今,曲折的反映出诗人自己对现实的关注。 杜甫,刘禹锡为代表人物 五、送别诗,一般表面诗人或友人离情别绪或是留恋或安慰、嘱咐、惆怅、期望、伤怀的心境等等。 李白,王昌龄,王勃等等。 六、行旅诗,主要是表现行旅生涯诗人的旅程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韦应物使其代表人物 七、边塞诗,一般是表现思妇征人的忧怨与担心,熏染边塞苦寒的边境,壮写士兵的艰辛生活与保家卫国的高度热情与英雄的气概,抒发了诗人的同情之感,另有表现边塞生活的孤苦孤寂,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弊端等等。这些分类主要是按照诗的取材范围来分的,当然唐诗的分类还有其他的,重要是这几种。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4.古诗的语言特点1000字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要准确的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就必须因人而异,了解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风格流派.因人定格,知人论诗,才能对诗歌的语言特点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鉴赏.对语言整体风格的鉴赏重点是会用一些有关风格类型的专用名词术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还有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2)、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还有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3)、清新雅致.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孟浩然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清新、自然. (4)、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 简洁明快. 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利落、洗炼(练)、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如贾岛的诗、马致远的散曲等. (7) 雄浑壮丽.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如曹操的《观沧海》显得胸襟豁达,豪情横溢.最具代表的是盛唐诗歌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8) 粗犷豪放.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 (9) 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0) 悲壮慷慨. 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11)缠绵哀怨. 诗作婉曲,感情细腻.如柳永、李清照、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尤其是古诗词语言更是凝练有加,真可谓一字千金.元代文学家元好问曰:“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因此,须细细推敲,方能解其中之味. 一、了解古诗词言特点 1. 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律诗、绝句、词、曲这些古诗体裁,有固定的形式,这些形式促使诗人必须利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古诗语言往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的特点,凝练而含蓄,言尽而意无穷.具体表现有两方面: (1)讲究“准确传神”.古代“诗话”中流传着许多关于诗人炼字的佳话趣闻.众所周知的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就是“炼字”的典范,“准确传神”描摹物态能抓住特征,描摹心理能妙传心绪,描绘情景能使人身临其境. (2)讲究跳跃和留白.古诗词为达到凝神精练,往往会省略一些可省可无的词语,造成诗句上的跳跃或戛然而上,留下空白,而这些跳跃,空白之处往往是诗意所在.诗味所在,读者需借助想象和联想方能完成对诗句的解读,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诗句省略了谓语动词的一些用以衔接的虚词,我们有解读时需在意象与意象间补上这些省略成分. 古诗鉴赏(一) ——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诗: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注释: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 5.唐诗的艺术特点唐诗的艺术特点: 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和乐府传统,而且极大地发展了宋体风格;不仅继承了上一代五七字古诗,而且发展成了长篇叙事巨作;不仅扩大了五七字的使用,而且创造了现代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诗歌。 现代风格诗歌是当时一种新的风格诗歌。其创作与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将中国古代诗歌的音节和谐、字词精炼的艺术特征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找到了最具代表性的古抒情诗形式,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现代风格诗歌中的韵律诗由于其严格的韵律限制,很容易使诗歌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作和发展,这是其长处带来的巨大缺陷。 扩展资料: 唐诗的兴盛的原因: 1、唐代社会解决了其发展中的诸多制约因素,并在一些政治经济变革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更重要的是,官家政治闭关锁国的局面基本结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思想,开阔了人们创作形式诗的视野,这是一种文化生活,为诗歌艺术提供了活水之源。 2、由于经济的普遍改善,文学的繁荣得到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3、前一代文学的积淀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为唐诗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诗人是其先辈的文化遗产。只有弘扬和弘扬伟大,才能融入他人的长处,除旧除新,把中国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4、唐代实行科举制度。考试的内容包括诗歌和赋,皇帝也喜爱诗歌,这必然导致了重视诗歌的社会氛围,从而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6.晚唐诗的风格特点晚唐诗歌的艺术特点:伤感无奈,细腻柔软。借古讽今,颓然消极。 晚唐时社会状况急转而下,宦官专权、藩镇割剧、又爆发了最终令唐王朝轰然坍塌的黄巢大起义,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们大都忧时嗟生、消极悲观,关注对象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诵男女之情蔚成风气,艺术格调上,一方面继承中唐精工雕琢的“人工之美”诗风,另一方面也推重天真隽永、平淡的诗风。依风格可大致分为五类:以杜牧、许浑为代表的清丽感伤风格,追求语言典丽、空灵飘逸的感伤诗风;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深婉绮艳风格,李深婉蕴藉,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而温则开香艳一派;以司空图、陆龟蒙为代表的隐逸诗风;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苦吟诗风,贾凄清幽曲,姚平淡含蓄;以郑谷、韦庄、罗隐、杜荀鹤、皮日休等人为代表的乱世悲慨与怨刺诗风 ,郑谷、韦庄、皮日休乱世悲慨,罗隐、杜荀鹤怨刺讥弹(注:隐逸派与乱世悲慨、怨刺常互有穿插,不能决对论之)。 其他问题不想多说,只说一点。 记得当时先生上课时,曾经提到过一点,那就是中唐盛世时,诗歌已经到了一个颠峰,很难被超越了。 到中唐后期和晚唐时,大家就想着要突破,但是很难,非常难。盛唐的风格、趣味、技巧,都是面面俱到而且面面都是颠峰。要超越几乎是不可能的。 找来找去,最后韩、孟、贾、李等人,还是决定剑走偏锋,发现奇趣,搞点奇崛的东西。“悬崖架屋”,郊寒岛瘦,都是这种趣味的反映。 到了晚唐,诗歌的发展,主要不是继承和继续盛唐的艺术繁华,而是破然后立,是打破牢笼,是如何自新。这是内在的。 现实环境的变化同时也要求诗歌必须有所反映,盛世不再,艺术必须有所改变。这是外在的。 个人感觉,韩、孟、贾、李等人的意义,在文学史上非常重要,最主要的贡献是趣味上的,奇趣成为后世人做诗歌也好写文章也好,一个很难得、很上档次的美学追求,机器重要。这是从意义上看。 从美学境界、文学造诣、艺术成就上来看,这些人比不过晚唐诸公,晚唐诗歌在美学境界上堪称绝品,丝毫不逊色于盛唐,甚至有过之。晚唐诗是完全可以与盛唐诗并肩的另一个极顶颠峰。 个人感觉,晚唐诗的特点,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 1、老趣。内容历练中有苍凉。 2、感伤。凄迷,朦胧,空朦。 3、工整、历练。典雅而规范。 4、多重、复调。万千滋味集于一体。 5、意境。 6、其他。 晚唐诗的和中晚唐的那些追求奇趣的人一样,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诗歌的美学意境,极大地扩张了诗歌艺术的表现力。 7.唐诗的特点有哪些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唐人古体诗既可抒情,又可叙事、议论。由于受近体诗影响,唐人古诗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于晋、宋以前古诗的纯任自然。五古在唐初犹承齐梁变体,经陈子昂的变革,张九龄、李白的发扬,至杜甫而堂庑顿开。七言则是不入律的歌行和古诗与精工整炼、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的双轨并行。乐府是古体诗中特殊的一类 。唐人乐府多不合乐,或借旧题写新意,或立新题记新事。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为最高。五七言律诗是唐代新兴诗体。五律经王绩、初唐四杰,至沈、宋终于实现体制规范化。七律兴起较晚,至沈、宋和杜审言始有成篇。经王维、李颀和高、岑等人的发展,到杜甫境界大开。此后,五七言律平行发展。大历十才子、贾岛、姚合、许浑、赵嘏等均是律体名家。至晚唐李商隐,七律的音调美和语言技巧 ,发展到更为成熟的境地。律诗中又有排律,多数作者往往逞博矜奥,夸多斗靡。少有佳作。杜甫的部分排律,写重大题材,工整流美,成就较高。 8.唐诗的特点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