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格律诗的“孤仄”问题“孤仄”从来就不是古诗词联的忌讳,直到一些现代高人将“两仄夹一平”视为孤平。由于律诗的常规做法是一三五不论,孤仄对合律没有任何妨碍。从仄起的基本句式的变通句式来看,(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只要将首位该改仄为平,就会产生所谓“孤仄”;前句单将第三位改仄为平,就会产生所谓“两仄夹一平”;后句将第五位改平为仄,就成了现代忌讳的所谓“三连仄”。而这些变通,在历代律诗的名家名篇中屡见不鲜。所以,个人愚见,在律诗中忌讳“孤仄”、“三连仄”、“两仄夹一平”,完全是现代诗家的搞笑之举。 这些忌讳放在对联创作中还是可以理解的。对联与诗联的要求不同。诗联允许一三五不论,只要二四六七分明即可。而对联有平仄律限制,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对,不管哪个位置都必须论。所以“一三五不论”并不适合真正的工对。只要“不论”,那是一定会违背对联“平仄律”要求的。 根据对联平仄律要求的上下句平仄必须相对的要求,有“孤仄”必然应对出“两仄夹一平”这种现代孤平,“三连仄”必然对出“三连平”。而三连平才是古今诗联真正的大忌。诗联中当然可以很方便地以“仄平平”对“仄仄仄”。但在对联中,仄对仄就是违反了“平仄律”。所以,创作对联时应尽量减少“孤仄”和“三连仄”的出现,避免偶遇的“高手”挑眼“。 实际上,我们写诗词联多不是为了参加竞赛评比。为了保留原本想抒发的意境,没有必要过于考虑现代高人们提出的过高要求,只要按最基本的规则行事即可。 2.平仄、孤仄怎么分平即声调平直,中间没有变化,仄即不平,声调中间有起伏,现代汉语里的三四声都是仄声,一二声绝大部分是平声字,如果按新诗律划分一二声全部为平声字,如果按古汉语划分则不全是,因为古汉语中有一个入声,后来入声被派入了其它声部,有不少的字如“发、跋、郭、白、国”等都被派入了阴平和阳平,而入声在过去属仄声,所以现在的一二声在过去并不全都是平声字。 如果是新诗词,可以按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来划分,如果是古诗词,可以在网上的平仄自动查询系统进行查询。“孤仄”在以前没有这个说法,只有孤平一说,孤平即在一句诗里除韵字外(近体诗必须押平声韵,否则就被划入古风了)只有一个平声字,这种情况在五言诗中出现的较多,像“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如果把首字换做了仄声字就犯孤平了,这是写律诗的大忌,而所谓的“孤仄”是指在句尾中形成两平夹一仄(即“平仄平”),其实这并不出律,可以不去管它。 3.关于格律诗的“孤仄”问题“孤仄”从来就不是古诗词联的忌讳,直到一些现代高人将“两仄夹一平”视为孤平。 由于律诗的常规做法是一三五不论,孤仄对合律没有任何妨碍。从仄起的基本句式的变通句式来看,(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只要将首位该改仄为平,就会产生所谓“孤仄”;前句单将第三位改仄为平,就会产生所谓“两仄夹一平”;后句将第五位改平为仄,就成了现代忌讳的所谓“三连仄”。 而这些变通,在历代律诗的名家名篇中屡见不鲜。所以,个人愚见,在律诗中忌讳“孤仄”、“三连仄”、“两仄夹一平”,完全是现代诗家的搞笑之举。 这些忌讳放在对联创作中还是可以理解的。对联与诗联的要求不同。 诗联允许一三五不论,只要二四六七分明即可。而对联有平仄律限制,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对,不管哪个位置都必须论。 所以“一三五不论”并不适合真正的工对。只要“不论”,那是一定会违背对联“平仄律”要求的。 根据对联平仄律要求的上下句平仄必须相对的要求,有“孤仄”必然应对出“两仄夹一平”这种现代孤平,“三连仄”必然对出“三连平”。而三连平才是古今诗联真正的大忌。 诗联中当然可以很方便地以“仄平平”对“仄仄仄”。但在对联中,仄对仄就是违反了“平仄律”。 所以,创作对联时应尽量减少“孤仄”和“三连仄”的出现,避免偶遇的“高手”挑眼“。实际上,我们写诗词联多不是为了参加竞赛评比。 为了保留原本想抒发的意境,没有必要过于考虑现代高人们提出的过高要求,只要按最基本的规则行事即可。 4.诗词中的孤调是什么样的孤调是指到宋朝末年为止,某一词调除了 一个词人写过一首之外,再没有第二人创作第 二首,这样的词调就是孤调。 如寇准的《江南春》、黄庭坚的《望江东》等都 是孤调。 黄庭坚《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 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 分付,又还是、秋将暮。”这首词是黄庭坚因党祸牵连迁徙到西南时创作的一 首抒情寄慨之作。 语言平实而充满悲怨深沉之感,空灵浑成,是一首较为典型 的北宋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东望思归的心情。 短短五十二个字,分成四个层 次,形成四个转折,由“望”字一气贯下,似有万般不可“望”尽之处,这种 陷人绝境的情形,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是不能言说的。 黄庭坚的这首词写得明白 流畅,内容单纯,音律和谐,层次分明,一气呵成,极富民歌风味。 寇准《江南春》 北宋政治家诗人寇准的《江南春》是孤调:“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远,苹满汀洲人未归。”以“江 南春”作为词牌的词现存只有寇准这一首。 此词牌名可能取自南朝梁柳恽 的《江南曲》中“日暖江南春”一诗句。这酋词以柔美多情、清丽婉转的 笔触,描写了女子怀人伤春的情怀。 “波渺渺”,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 情。“柳依依”,使人触目伤怀,想起当年长亭惜别之时。 “孤村”句说 明主人公心情的孤寂,“斜日”句则包含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和 感伤。 。 5.对联的孤平与孤仄如何辩别孤平:王力在《诗词格律》第二章第三节四:“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 因为除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这就是孤平的来历。后来诸多联家把此规定引入联律中。 另外对于句中出现仄平仄的句式,不属于孤平。孤平的概念是针对平声结尾的韵句,出现上述五言和七言的情况才算孤平。 孤平为诗律大忌。孤仄:首先,孤仄这个概念,不是传统的称呼。 意思或是指 平平平仄平的句式?那么其对应的是:仄仄仄平仄,这个句式是合律的。在古人的诗句中经常见到这类拗救的句式。 例如: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还有七言的句式:谁言宰邑化黎庶,欲别云山如弟兄(李嘉佑《承恩量移宰江邑》)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歌声袅袅出清漠,月色娟娟当翠楼(杜牧《南楼夜》)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就举这么多吧,也不知楚玉妹纸所谓的孤仄,究竟是什么句式。 6.宋词是否有平仄的韵调完全看不懂题目,只能猜。 平声韵部、仄声韵部换着押韵的,(换押)减兰、菩萨蛮、清平乐、虞美人、更漏子等等。 某个平声韵部或仄声韵部为主体,交错押另一个韵部的,(错押)相见欢、荷叶杯等等。诉衷情的定格是只押平韵,只有温庭筠体变格才是错押,以平韵为主。 分别在特定位置押某个平声韵部与相同韵腹的仄声韵部(比如an的平声韵和an的仄声韵),(通押)常见的只有西江月(每片二、三句平韵,末句仄韵),其余如哨遍、醉翁操、戚氏、渡江云、曲玉管、最标准的六州歌头贺铸体。 某一个韵腹,在押韵位置想用平声就平声,想用仄声就用仄声的,没有。 7.请问孤平、孤仄、三联平、三联仄、拗救怎么解释孤平:一句诗里除去结尾的字以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孤平。 比如:黄鹤一去不复返,这句就是孤平, 除去返字,全句就黄字一个平声。 “孤仄”并非一个传统的正统术语。 古人认为孤平是大拗,孤仄则不是,所以很少用到这个词。与孤平对应的孤仄的句式是“平平平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在唐诗里见得多了。 三联平又称“三平足”或“三平脚”,是指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应仄而平;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应仄而平,造成收尾三字均为平声的情况。近体诗要求一句之中要平仄错落,但要做到每个字都符合平仄要求是困难的,因此就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即在一句中的偶数字上要严格按照平仄的要求,而对奇数字的要求则可灵活。 由于格律诗一般都是在双句押韵,所以“三平尾”都是出现在压韵的句子末尾。三平尾在古人律诗中极为罕见,应该是律诗创作的大忌,五七言律句式对联基本上沿用诗律,故也以三平尾为大忌。 三联仄又叫三仄尾是诗词术语,一般是指一句诗中后三字为仄声的话便为三仄尾。对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目前尚无定论。 但我们读唐诗,唐人是并不绝对避“三仄尾”的,即使到清代,虽对律诗格律要求严,但认为“平平仄仄仄”是拗律句。 拗救,是指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 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但由于比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