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友情的诗古诗作者朝代都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过故人庄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客至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2.关于友情的诗古诗作者朝代都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朝代:唐代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过故人庄朝代:唐代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赠汪伦朝代:唐代作者: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朝代:唐代作者: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客至朝代:唐代作者: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3.写友情的诗句(附作者和出处)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4.关于友情的古诗有哪些响必应之与同声,道固从至于同类.骆宾王《萤火赋》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汉.无名氏《别诗四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箜篌谣》 鼋鸣而鳖应,兔死则狐悲.明田艺蘅《玉笑零音》 坐上客恒满,樽中饮不空.孔融《诗》 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汉无名氏《古诗》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杜甫《贫交行》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和必先同调.—杜甫《徒步归行》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杜甫《羌村三首》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称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 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白居易《伤唐衢二首》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做两家春.—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贾岛《送沈秀才下第东归》 人生结交在始终,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世路知交薄,门庭畏客频.——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二首》 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孟郊《择友》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白居易《方言五首》 酒肉兄弟千个有,落难之中无一人.——冯梦龙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冯梦龙 人生当显贵,每淡布衣交.谁肯居台阁,犹能念草茅.——陆次云《志感》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吴伟业《遇旧友》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怨歌行》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陶渊明《答庞主簿》 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李端《江上喜逢司空文明》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 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韩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一夜思量十年事,几人强健几人无.——元稹《西归绝句十二首》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还有------唐朝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唐朝陆龟蒙《别离》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唐朝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朝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朝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唐朝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 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唐朝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朝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唐朝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唐朝王维 渭城朝雨沪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5.关于友谊的名句名诗,要标明作者,出处成语名句 ①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 ③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汤赋》) ⑤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宋·苏询》) 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宋史》) 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 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曷冠子·天则》) 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 ⑩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孔子)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 兼听则明,倔信则暗。 (《汉·王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宋·朱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宋·释道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曹*)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运命论》)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文赋》)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元·程端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 不愧于天,不畏于人。 (《诗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诚子书》)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刘禹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画旨》)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古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古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曹*)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 —年之计在于春.—日之计在于晨。 (《南阳萧绎》)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孔子家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