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元曲相关知识

1.【关于宋词元曲的小知识】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馀、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2.关于宋词,元曲的知识的资料

唐诗宋词元曲精选[共赏]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李白.蜀道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李白.劳劳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白.子夜吴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上李邕)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唐.李白.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唐.李白.北风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唐.李白.清平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黄鹤楼)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别董大)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唐.高适.封丘县)今夜偏知春意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月)柴门闻狗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前出塞)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唐.杜甫.月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唐.杜甫.登岳阳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题)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唐.杜甫. 不见)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旅夜书怀)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唐.杜甫.赠花卿)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杜甫.蜀相)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唐.杜甫.恨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杜甫.秋兴)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唐.杜甫.客至)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

3.《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的相关知识

相关背景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

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

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

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内容提要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

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

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诗注疏三百首》的一种。

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

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

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作品影响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令人神往。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

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

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精彩篇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延伸阅读 《千家诗》由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编辑的蓝本增删而成,从宋代至今,在民间流传很广,是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

所选诗为唐宋两代的作品,大多文采晓畅,易于吟诵。 《全唐诗》在康熙四十五(1707)年,由彭定求、沈三曾等编校而成,收诗4.8万多首,作者2000余人,是自唐到清内容最丰富的唐诗总集。

此后,由于敦煌文书的出土以及新的唐诗的发现,《全唐诗》得以更加完善,又增加了数千首唐诗。 《唐诗别裁集》于康熙五十六年(1718)问世,由江苏苏州人沈德潜编辑而成,这部书重点突出了沈德潜的文学思想,在清代的文士间影响较大。

全本共有三百又二十首诗,原由蘅塘退士选辑,分为六卷。以下目录中,右端列的是诗的编号。

1.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2.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4.有关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

1.平仄格式(一般归为两类,即首句押韵和首句不押韵两种)

(1)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3)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双句押韵,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律诗除首尾外各句都应对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律诗的最起码的要求。

3.押韵的字(双句的最末一个字)一般用平声韵(少数用仄声韵),一般以“阴平、阳平”(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声,余为仄声。

4.平仄相反叫“对”(指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同叫“粘”(指第二句和第三句)。即: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对(反),如第一句(出)和第二句(对);第三句(出)和第四句(对);对句和下一句平仄相同,一句之中平仄既相重又相间。

5.押韵(韵脚):双句的最末一个字。律诗八句的叫法:首、颔、颈、尾。

6.不能犯“三平调”(即一句之中最后三个字不能连用平声或仄声);不能犯“孤平”(即一句之中不能没有两个平或仄字联在一起)。

7.绝句第三句不押韵,律诗的“一三五”句的最后一个字不能与本诗同韵(即全诗为平声韵,那么“一三五”句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如全诗为仄声韵,那么“一三五”句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8.绝句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先写物再引出中心。

四.关于词的一般知识

1.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用的。后来词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2.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

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至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5.有关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

1、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 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 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2、宋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3、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扩展资料: 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

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 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 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曲。

6.诗经、元曲、唐诗、宋词的基本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幽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蜉蝣之翼,楚楚衣服。

心之忧矣,於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

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

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阳春曲(题情) -- 白朴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你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 阻越情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悲陈陶》--杜甫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宋词介绍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词有词牌。

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词牌的来历,大约有下面三种: 一、本来是乐曲名称。词的前身是配曲的歌,如菩萨蛮,相传是唐。

7.【有关于唐诗,宋词,元曲的资料几意思额,我要的是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的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词还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 元曲 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8.“元曲”相关知识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 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定义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编辑本段地位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编辑本段兴起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编辑本段发展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

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

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

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 编辑本段体制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

9.以唐诗宋词元曲的有关知识为基础出一些问答题

一.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有助于更好地鉴赏诗词曲,对高三上学期的选修课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诗词曲的有关基础知识,诗歌的平仄。 三.教学过程 一.诗的分类 (1)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说理诗包含在抒情诗中。 (2)按语言格式的不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还有歌谣、民谣)。

(3)与其他体裁结合,又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 (4)按内容的特点分,可分为寓言诗、童话诗、爱情诗、讽刺诗。

(5)中国的诗歌,按历史发展(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还可以分为新诗和旧体诗(包括古体诗、近(今)体诗即格律诗、宋词、元曲)。 二.诗歌的特点 四性: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三.关于律诗的排序及押韵 1.平仄格式(一般归为两类,即首句押韵和首句不押韵两种) (1)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3)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双句押韵,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律诗除首尾外各句都应对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律诗的最起码的要求。 3.押韵的字(双句的最末一个字)一般用平声韵(少数用仄声韵),一般以“阴平、阳平”(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声,余为仄声。

4.平仄相反叫“对”(指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同叫“粘”(指第二句和第三句)。即: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对(反),如第一句(出)和第二句(对);第三句(出)和第四句(对);对句和下一句平仄相同,一句之中平仄既相重又相间。

5.押韵(韵脚):双句的最末一个字。律诗八句的叫法:首、颔、颈、尾。

6.不能犯“三平调”(即一句之中最后三个字不能连用平声或仄声);不能犯“孤平”(即一句之中不能没有两个平或仄字联在一起)。 7.绝句第三句不押韵,律诗的“一三五”句的最后一个字不能与本诗同韵(即全诗为平声韵,那么“一三五”句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如全诗为仄声韵,那么“一三五”句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8.绝句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先写物再引出中心。 四.关于词的一般知识 1.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用的。

后来词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和标题。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2.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

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至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3.宋词有两大流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主的豪放派,其作品表现出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主的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题材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4.判断某一首词,要根据其风格及其词牌的格式去判断。 五.元代戏曲 元曲:分为散曲(清唱)和杂剧(可以演出)。

1.散曲:分为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和套数(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每一套数都一第一首曲子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套数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 散曲是唱而不演的曲) 散曲有宫调名(乐调),表示曲调声音高低的音乐名词;有曲牌名(曲谱),以“本宫调”第一支曲子的曲牌作为“曲牌名”;还有标题,概括了“套曲”的中心内容。

2.杂剧(可以演出):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由科、唱、白组成,角色名有:旦、末、净、丑、外、卜儿。 每一折戏必须同一宫调,一个宫调由多个曲牌名组成。

一般是四折一楔子。元杂剧有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