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首古诗加简短的赏析1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现在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因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个池塘中显得那么的渺小 ,却已经有蜻蜓在上面停留, 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轻人, 而蜻蜓就是赏识它们的角色。 2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3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4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2.古诗词加赏析,越短越好宋朝诗人朱熹的古诗作品《观书有感其二》,其全文如下: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赏析】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3.古诗词加赏析,越短越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马茂元) 4.求10首古诗加赏析一、《鸟鸣涧》 1、作者:唐代王维 2、原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翻译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4、赏析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二、《送灵澈上人》 1、作者:唐代刘长卿 2、原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3、翻译 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 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4、赏析 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三、《登鹳雀楼》 1、作者:唐代王之涣 2、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翻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4、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四、《蝉》 1、作者:唐代虞世南 2、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翻译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4、赏析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五、《宿建德江》 1、作者:唐代孟浩然 2、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翻译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赏析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 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六、《山中》 1、作者:唐代王勃 2、原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3、翻译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4、赏析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七、《劝酒》 1、作者:唐代于武陵 2、原文 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 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3、翻译 高举弯把金杯为您敬酒,满满斟上请您不要推辞。 花儿开放历经多少风雨,人的一生更会历尽别离。 4、赏析 这是一首祝酒歌。前两句敬酒,后两句祝辞。 话不多,却有味。诗人以稳重得体的态度,抒写豪而不放的情意,在祝颂慰勉之中,道尽仕宦浮沉的甘苦。 八、《乐游原》 1、作者:唐代李商隐 2、原文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翻译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4、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九、《问刘。 5.20首古诗带赏析行宫 唐代: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送上人 唐代: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诗人送僧人归山,两个人的关系亲密吗?言语间颇有调侃的味道,充满了惜别与挽留之情。这首诗风趣诙谐,意蕴深厚,妙趣横生。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以野鹤喻灵澈,恰合其身份。 后二句含有讥讽灵澈入山不深的意味,劝其不必到沃洲山去凑热闹,那地方已为时人所熟知,应另寻福地。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玉台体 唐代: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两种喜兆接连出现。诗的后两句写女子对喜兆的反应。 这首诗,文字质朴无华,但感情却表现得细致入微。通篇描摹心理,用语切合主人公的身分、情态,仿旧体而又别开生面。 新嫁娘词 唐代: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 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 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哥舒歌 唐代: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唐代西北边民对唐朝名将哥舒翰的颂歌。 此诗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上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牧马,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 自从遭到哥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进行骚扰。宫词·故国三千里 唐代: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诗总共只有二十个字。 作者在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 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宫词 / 宫中词 唐代: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 一般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 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 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为有 唐代: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诗歌一、二句“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描述一对宦家夫妇的怨情。 三、四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通过少妇的口说出“怕春宵”的原因。 这首绝句含蓄深沉而又富于变幻。前两句一起一承,一因一果,好像比较平直。 但着一“怕”字,风波顿起,情趣横生。隋宫 唐代: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 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 6.求经典唐诗加赏析20首《访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脍炙人口,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却是唐诗中的代表作。 诗因为受体裁的限制,只能用很少的字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诗有“诗家语”,如果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诗,则不容易理解诗的本意。 这首《访隐者不遇》,最大的特点是精炼,诗是五绝,只有二十个字。开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作者没有说,只用回答代替了疑问“言师采药去”,那问的一定是“师往何处去”。 接下来又用一句回答“只在此山中”,省略了疑问“采药在何处”,最后又以一句“云深不知处”省略了“山中何处采”。一首要用七句才能写明白的诗,只用了四句就写完了。 纵观全文,作者的疑问一句都没有写出来,而读者很容易就能想到作者问的是什么。 然后我们再看诗中出现的事物。 “松下问童子”,那就一定有主人公和童子两个人,问的地点是松下,那就一定有一棵松树,这棵松树一定不是小松,不然就不是“松下”而是“松旁”了。“言师采药去”,两人的问答开始了,作者一定是来到“隐者”居住的地方,相问隐者的童子。 既然是居住的地方,而且隐者还有一个童子,总不会风餐露宿,那就至少应该有一个茅屋。也许还种了一小片菜地,有一个池塘,养了几只鹅……,当然,诗里并没有写到这些,只是依个人的想象。 “只在此山中”,那就必定有一座山,至于这座山有多高?“云深不知处”…… 最后我们再看作者的思想活动。题目是《访隐者不遇》,作者去拜访隐者,想必一定怀着一颗怡然的心,至少心情是淡然的。 而来到隐者居住的地方,“言师采药去”,人不在,那必然有一些失望。等到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中又萌升了一点希望。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方才彻底绝望了…… 我们回顾一下这首诗,作者和童子的对答,诗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松树、茅屋、被云雾缭绕的高山,以及主人公的思想活动,所有所有这些加起来,二十个字,算上题目,二十五个字。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描述的是军营中一场难得的酒宴。 如果仅仅依照字面的意思,则容易误将这首诗定为一、两个人的低吟浅酌后对战争的恐惧和不满。 “葡萄美酒夜光杯”,开篇第一句,先描述了酒宴的五光十色。 “欲饮琵琶马上催”,琵琶是当时西域胡人的乐器,是在马上演奏的,催的也并不是出征,出征是吹号角。这句是形容当大家欲饮未得的时候,乐队弹奏起了琵琶。 没有使用习惯的上四下三的音节,而改用了上二下五,更增强了这句诗的渲染力。末尾两句,清代施朴华说“做悲伤语读便浅”。 这两句诗并不是为了宣扬对战争的恐惧、不满、哀叹和厌恶,试想一下,当酒宴开始时,响起了欢快、激昂的音乐,这时军士们更是神采飞扬。酒过三巡,有人想要停杯不饮了,旁人劝道:“怕什么?喝就喝吧,就算醉卧沙场,也请诸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以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 这场酒宴所描述的,除了兴奋的场面,热烈的气氛之外,还有军士们视死如归的勇气和豪情。 这种另人向往的魅力,正是边塞诗的本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代表作,李白又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便不足为奇了。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刚离开四川,他眼中的世界,还是那样美好。而孟浩然此时已经名满天下,他那种飘然独立的性格又给了李白忘情山水间的印象(《赠孟浩然》——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首诗描写的虽然是离别,但当时正值开元盛世,从黄鹤楼到扬州,又是一路繁花似锦,所以他心里没有忧伤,相反却充满了愉快。 “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一句先点了题,孟浩然要和他在黄鹤楼分别,而黄鹤楼又是传说中当年仙人飞天的地方,这无疑又给这此分别增添了浪漫色彩。“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意境绚美,孙洙评论这句诗为“千古丽句”,三月本就给人春意盎然的感觉,而加上“烟花”,更是把那种春意描写的更为浓郁。 “孤帆远影碧空尽”,远去的孤帆渐渐消失在那万倾的碧空里。“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时,诗人才注意到那仿似流向天际的江水。 孤帆已逝,江水依旧,正是孔子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写照。最后两句看似写景,其中却包含了李白对朋友的深情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李白向往孟浩然,也向往美好的明天,是李白的诗中积极向上的不可多得的佳句。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年,而此时李白受排挤离开长安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 腐败的唐王朝在经历了“开元盛世”之后江河日下,把持朝政的是杨国忠、李林甫、。 7.一首短点的唐诗和它的短点的赏析我很喜欢这首《春江花月夜》,不算太长。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雾。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景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清满江树。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绝,竞成大家”。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文人学士漂泊离乡而失意苦闷的心境。在春江花月的夜里,诗人面对着美好的景色,不仅产生了宇宙无尽,人生苦短的感慨,想到楼头思妇,天涯游子等人生坎坷,具有极深的社会意义。所以为历代传诵,主要有三种原因: 一,在任何社会中总有无数有才之士被压制,他们为了实现人生的抱负,到处飘泊,苦苦奋斗而难展其志,面对无限的宇宙感受到人生的眇小与短促。这种人生旅程中的失意,在历代社会中不得志的文人学士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从而引起了读者的思想共鸣。 二,春江花月夜本是陈后主的淫靡的宫休诗,诗人借用旧题,却一洗淫靡之气,而反映历代社会中普遍性的社会性问题,在文学史上具有积大的作用。 三,它用清丽的笔调描写景物,艺术上取得极高成就。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副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流滚滚,海潮不息,江海相连,一轮明月随着腾生的潮水涌现出来。这里的“海” 是虚指。江潮洁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于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接着,诗人又描绘出月光下的种种美景。“江流”两句实写郊景,“空里”两句虚写月光,整个宇宙山川笼罩于皎洁的月辉之中。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那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湾湾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 花”。同时,又巧妙的交待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 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他想到人类代代相传无穷尽,而江上明月年年都是那样,感到“人生短促,事业难成,而宇宙却无限永恒奥秘深藏。不仅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探问。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己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办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己”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