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点绛唇谢逸

1.点绛唇谢逸诗歌赏析

谢逸没写过点绛唇。

谢逸(1068-1113),字无逸,号溪堂。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文学家。

点绛唇(17首)

• 《点绛唇·桃源》- 秦观 - 宋代

• 《点绛唇·金谷年年》- 林逋 - 宋代

•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 宋代

• 《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 - 宋代

• 《点绛唇·素香丁香》- 王十朋 - 宋代

• 《点绛唇·春愁》- 赵鼎 - 宋代

•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葛胜仲 - 宋代

• 《点绛唇·蹴罢秋千》- 李清照 - 宋代

•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 宋代

• 《点绛唇》- 向滈 - 宋代

• 《点绛唇》- 吴潜 - 宋代

• 《点绛唇》- 陈允平 - 宋代

• 《点绛唇》- 辛弃疾 - 宋代

• 《点绛唇》- 程垓 - 宋代

• 《点绛唇》- 吴文英 - 宋代

• 《点绛唇》- 赵长卿 - 宋代

• 《点绛唇》- 张孝祥 - 宋代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

1.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

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

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意思对即可)2.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

“谁为主”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烘托,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句情景交融,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画面。结尾以景结情,烘托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

(意思对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1)在流水发出泠泠响声的河边,梅树的枝杈横在河桥旁的路上,梅花开得像雪花飞白一般,很像是一幅描绘江南景色的风景画。

短短四句,将早春描绘得清光明媚,风流俊赏,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咏梅图。(2)游春回来,春风吹过平原野外,一缕梅花的香味随着马飘散——跟着骑马的人。

末三句抒发了词人郊游归来无限喜悦的心情,然而这心情又并非直抒胸臆,而是融情于叙事、寓怀于写景之中的,使抒情、叙事、写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1)第一题考查的是意境。

提问方式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图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就全诗某一联赏析。3、诗中某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关系。

答题步骤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作者诗情。解答提示:描摹诗歌图景。

即用自己的优美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象、意境描摹出来。这里应注意几点:①用自己的语言而非翻译。

②描摹主要景物而非面面俱到。③语言应优美形象而非平铺直叙。

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点。

这里应注意的是:①一句简炼的话。②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

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生机勃勃等。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特点就是萧瑟凄清。

因此,意境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境”和谐的统一。表达作者诗情。

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

(2)“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游春回来,春风吹过平原野外,一缕梅花的香味随着马飘散——跟着骑马的人。“归来也”是叙事,“风吹平野”是写景,“一点香随马”是嗅觉描写,从叙事写景和嗅觉描写三个方面来写心情。

答题步骤:点明手法,结合诗句说明为什么是此种手法,注明手法的作用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点绛唇林逋金谷①年年,乱

小题1:试题分析:全词明显是借物抒情的写法,通过词中的“又是离歌”“王孙去”,可以看出是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上片通过侧面描写,用荒园、余花、烟雨来衬托草的荒芜,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出草的多、杂,衬托离愁。

写出情感,结合上下片相关词句定向翻译。小题2:试题分析:按词句顺序依次判断艺术表现手法,注解①告诉我们“金谷”是用典;“谁为主”设问,三、四句就是回答;第一问告诉我们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可见三、四句是用花、雨渲染烘托草;“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纯以景色结尾,是以景结情。

任选两种,分别结合具体诗句定向翻译皆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5分)词句采用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小题2:(6分)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默默苹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涉及对诗歌鉴赏手法的考查,考生可以从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等角度思考,组织答案时要先总述后分析。“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这种环境,使人愁闷。

于是词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卷帘尽放春愁去”。

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象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这句写得富有特色,采用比拟(拟物)的手法,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题干中给出了两个理解角度,考生可以从中选取其中一个角度来答,也可以两个角度都兼顾到。组织答案时,可分两步,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相关诗句来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

注意自圆其说。上片,写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在长长的白天里,词人没有诗朋酒侣,极感无聊。

由于春愁难排,更由于无人与语,寂寞的词人,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将寂寞之情绪写得趣味悠然。黄鹂而可与语,烘托出无侣之孤寂,另外反映出闲愁之仍在,前面所谓“尽放春愁去”,其实并未放尽。

词情宛转,妙在含蓄。词人遂移舟访友,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阕。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词人已离开室内,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在阳光映照下,境界极美。在那飘着絮影、沁着苹香的地方,自然充满了春意。

着意寻春春不见,原来春天却在这里。词人一腔喜悦溢于言外。

至此,那无尽春愁,才真正被放了出去。“移舟去 。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结笔写出访牟氏花园。

“移舟去”,写得闲婉。词人只抓住园中一个景物——硕果轩旁的大梨树一株;只写一桩雅事——树下题诗。

正当他和园主人酝酿构思,可是诗句未成 ,突然下起雨来。借写梨花洒到墨汁之中,使得写出的文章也带有梨花之香 ,这一结尾给人以美的遐想。

词人虽云“未成新句 ”,实际上新句已跃然纸上。这难道不让人叹赞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