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鉴赏(11分)塞下曲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1.意象:秋水、秋风;(1分)作用:渲染了荒凉凄冷的氛围,(1分)为作者抒发情感作铺垫。 (1分)2.“黯黯”即暗淡的意思,这里明指天气,描绘了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2分)也暗指征人心情的黯淡凄凉,表达了厌战的情绪。(2分) 3.这首诗蕴含了作者对战士的同情和对穷兵黩武的厌恶、反对之情。 (1分)表达技巧:①借景抒情。(1分)②渲染。 (1分)③对比。(1分)(每点需具体分析,答对两点即可得3分)1.分 析:首句的“饮马”者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外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是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日甘肃东部的泯县,是长城的起点。 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 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分 析:“黯黯”即暗淡的意思,这里明指天气,描绘了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2分)也暗指征人心情的黯淡凄凉,表达了厌战的情绪。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分 析: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 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王昌龄的边塞诗大意王昌龄的边塞诗其中的一首被今年重庆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选诗。 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两道题都不难。 初读全诗就会明白,这首诗是抒发征人思念亲人之情的。抓住“边愁”“别情”就能体会到征人的思乡之情。 首句“琵琶起舞换新声”与“总是关山旧别情”构成对照。“新声”无法排遣战士的“旧别情”。 而“旧别情”就是“边愁”。第一题问“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我们已经知道“旧别情”就是“边愁”,“新声”无法排遣边愁别情,两相对照只能使思念之情更加沉重,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第二题更为简单。 前三句,第一句是叙事,二三句是议论加抒情。最后一句是写景。 我们知道。诗歌里的景语都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都有特定的情感蕴含在其中,并且“高高秋月照长城”中的“月”在诗歌中作为一个意象有其特定的内涵,往往同思乡思亲连在一起,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最后一句用景语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使诗歌的意味更加深远。 参考答案:1、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王昌龄的几首《从军行》首首是名篇。 尽管他的边塞诗不多,但因为写得好,所以被列入盛唐边塞诗派。他的边塞诗有它独特的地方。 拿他的边塞诗同岑参的边塞诗相比就可看出他的注意力不在对征战生活和边塞风光的描绘上,而在记写将士的思想感情上。在他的笔下,边塞环境只提供了一种人物心理活动的背景,诗的中心是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 正因为如此,所以王昌龄的几首边塞诗都非常适合作为诗歌鉴赏的题目,下面我就王昌龄的其他三首边塞诗设计几个题目,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 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设题:这首诗的三四句在抒发戍卒思乡之情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第三句通过士兵拿起羌笛吹上一曲思念家乡亲人的《关山月》,表现他思乡念妻之情。 士兵本想通过吹笛来排遣这种愁思,但是笛声并没有把他的思绪平息下来,他想把思念亲人的感情感情之流断绝,但妻子思念万里之外丈夫的愁容又活生生的呈现在脑际。 作者在抒写戍卒思乡之情时,没有只写戍卒的思念之情,而是跳开一笔,写家中妻子对戍卒的思念。 对戍卒而言,第三句是实写,第四句是虚写。虚实结合就写出了这种思念情感的急迫和不堪忍受。 这种避开正面而从对方写起的手法,在表现心理活动的深刻性上有其独特的特征。这就是三四句在抒情上的特征。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设题: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解析:诗的前两句从景物描写入手,情景交融。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写浩渺的青海湖上空弥漫着浓密的长云,在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茫茫雪山。 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写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作者抓住边塞典型的景物,极力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残酷艰苦以及敌军的凶悍边境的荒凉。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 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国壮志没有磨损反而更加坚定。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设题:1、首句作者为什么在“明月” “关”前用“秦时”“汉时”作定语? 2、三四句表现作者什么样情怀? 解析:明月之前着“秦”字,雄关之前着“汉”字,从而使读者把明月下的边关同秦汉时期筑关备胡,以及与胡人发生的一系列的可歌可泣、威武雄壮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关”和“月”这个广阔的空间与“秦”“汉”这绵远的时间融会交织在一起,既拓展了诗歌的时空范围,也给读者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想象余地。 过去分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仅限于互文的修辞手法,这其实还很不够,应该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个不怎么重要的修辞格式。 三四句写诗人面对雄关,思古慨今,感情激荡,只要朝廷用人得当,招贤使能,有能直捣龙城的卫青,使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 就还会有秦汉那样巩固的边防。“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诗人衷心的愿望,坚定的誓言,洋溢着巩固边防,保家卫国的豪迈激情。 分析三四句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能想到这里是不是有王昌龄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情绪,进而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这么。 3.《问刘十九》.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山居秋暝》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登金陵凤凰台》:诗的第一句点题.“凤凰台上凤凰游”,很自然地 将凤凰台的得名点了出来,起句自然飘逸.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 自 ”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这里的“凤凰”,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韵致高逸,寄慨遥深.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寄寓着无限的悲凉.“吴宫花草”,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蝶恋花》:这一联浸透了无限的首词采用“ 曲径通幽 ”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凄凉.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有“ 春愁 ”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青玉案》:1.宝贵的名马,华丽的雕车,载着美丽的人儿驶过,香气弥漫了整条街.萧声如歌,明月皎洁,时光悄悄流转,整晚上花灯(鱼灯、龙灯)都在绽放光华,美不胜收.美人如花,仕女如云,她们一路上娇笑俏语,带着若有若无的幽香渐渐远去.可是,她们都不是我心底的那人.夜深了,我千百次寻找、等待的那一个人还没有出现.我的心充满疲惫和失落,不经意一回首,却发现她在那灯火寥落的地方静静地站着.《从军行七首(其四)》:本诗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